周志強+丁國瑞
【摘 要】 目的:分析英夫利昔單抗在幼年特發(fā)性關節(jié)炎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在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間所收治的幼年特發(fā)性關節(jié)炎患兒36例作為臨床對象,實施英夫利昔單抗治療,比較且分析治療前后臨床效果。結果:通過臨床治療后,臨床患兒指標明顯降低,CRP水平也顯著下降,經統計學分析,P<0.05,在統計學中具有研究意義。結論:對于幼年特發(fā)性關節(jié)炎患者而言,實施英夫利昔單抗的治療,具有顯著的療效,能夠緩解臨床癥狀,對關節(jié)功能有改善作用,在應用之中不會損害肝腎功能。因此,在臨床上可進行推廣。
【關鍵詞】 英夫利昔單抗 幼年 特發(fā)性關節(jié)炎 療效
幼年特發(fā)性關節(jié)炎簡寫為JIA,在臨床上主要指低于6歲的患兒沒有明確原因病發(fā)慢性關節(jié)炎從而致使患兒出現關節(jié)腫脹的現象,且持續(xù)時間均超過6周的風濕性疾病之一。與此同時,患兒全身性多系統比較受累,進而使患兒致殘及失明。依照臨床特征分成多種類型,如:全身型和多關節(jié)型及銀屑病型等。此病是由于多種因素所影響引發(fā)自身免疫性臨床疾病,近些年,深入研究了JIA臨床發(fā)病機制中免疫系統具有的作用[1]。為了進一步探討該疾病的臨床療效,本院選取臨床患兒36例作為分析對象,現臨床分析結果如下所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間所收治的幼年特發(fā)性關節(jié)炎患兒36例作為臨床資料,患兒的監(jiān)護人在知情的情況下對本次研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有明確性的多關節(jié)炎型JIA診斷;存有不良預后因素;經3個月的常規(guī)治療無效;排除感染。有17例為男性、19例為女性,年齡在2至1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3歲。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實施DNARDs常規(guī)治療,在該基礎上予以英夫利昔單抗的治療,在0周、2周、6周、14周、22周、30周分別進行靜脈輸注,3至8mg/(kg·次),依照不同劑量可劃分為:大劑量≥5mg/(kg·次)、小劑量<5mg/(kg·次),每位患兒在每次進行輸注時保持相同劑量,需在3至4h內完成輸注。在輸注之前通常予以異丙嗪片口服,約0.5至1.0mg/kg,以及給予患兒0.3至0.5mg/kg地塞米松進行靜脈推注,以免在治療中出現過敏反應。輸注中、完成后的2h實施心電監(jiān)護且予以密切性觀察[2]。
1.3 觀察指標
觀察臨床患者在治療前后的效果、評估臨床指標的變化,長期隨訪并觀察患兒的康復狀況。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臨床分析的數據由SPSS19.0軟件完成相關處理,使用(x±s)去表示臨床計量資料,在治療前后存在的差異實施t檢驗。兩組間對比若存在P<0.05的明顯差異,則表示在統計學中具有研究意義。
2 結果
2.1 分析臨床療效
在治療前受累平均關節(jié)數目約(7.0±2.3)個,經英夫利昔單抗臨床治療2周之后,受累平均關節(jié)數目約(3.3±1.4)個,通過統計學分析,t=8.2448且P<0.05。在治療的6周與14周和22周及30周之時,明顯減少了受累平均關節(jié)數目。但是,和治療的2周時進行對比,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治療的30周之后,多數患兒的關節(jié)癥狀得以消失,只有2例為輕度水腫,且沒有顯著活動受限跡象存在。同時,沒有嚴重感染產生。
2.2 比較臨床指標的變化
在治療之前患兒平均血沉水平約(69.4±20.5)mm·h-1,經治療的2周后該水平下降到(37.82±11.0)mm·h-1,通過統計學分析,t=8.1444,P<0.05;在治療的6周與14周和22周及30周之時,又進一步出現下降,但是和治療2周時對比不存在顯著差異。
在治療之前CRP平均水平約(87.7±25.5)mm·L-1,經治療的2周后該水平下降到(40.0±15.1)mm·L-1,通過統計學分析,t=9.6573,P<0.05;在治療的6周與14周和22周及30周之時,和治療的2周時對比出現顯著下降,存在P<0.05的差異。
3 討論
JIA在兒童成長時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自身免疫性臨床疾病,臨床特征主要是慢性關節(jié)炎,該癥狀一般持續(xù)在成年以上,呈多樣化的表現,它和成年人的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存在差異,尤其是在治療的臨床方案以及預后上,需要進行特殊對待。其中患兒多關節(jié)炎型為引發(fā)關節(jié)產生殘疾的主要病型。當前臨床已廣泛應用了英夫利昔單抗的治療,但通常應用在成年人群,且獲取了較好療效,能夠抑制對骨骼產生的損傷狀況,對病情發(fā)展予以延緩,進而減少了臨床致殘率。但是,在患兒的應用性治療中,應減少劑量的使用[3]。
在本次臨床研究中顯示,在輸液治療的過程中可能出現過敏反應,但是經臨床對癥處理之后有所好轉。伴隨注射英夫利昔單抗次數的增多,尤其是在輸注3次以后,明顯增加了過敏反應產生率。本次研究中36例多關節(jié)型的JIA患者在實施英夫利昔單抗的治療中,沒有產生嚴重性感染狀況,故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較強的耐受性,和國內有關研究報道、結果存在一致性[4]。
在常規(guī)藥物DNARDs的治療基礎上,采取英夫利昔單抗實現臨床治療,可以改善藥物的作用效果。通過對36例患兒的療效觀察,在短期的治療后,英夫利昔單抗對多關節(jié)型JIA患兒有較快的顯效速度,且存在較高的安全性。鑒于研究的樣本比較少,以及在研究時間上也比較短,故不能較好的研究治療效果的長期性和在遠期的康復安全性,需以大樣本作為中心研究,實施遠期隨訪作出進一步的臨床療效評定[5]。
參考文獻
[1]周娟,張宇,丁媛等.英夫利昔單抗治療幼年特發(fā)性關節(jié)炎的療效[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4,29(9):655-658.
[2]盧慧玲,胡秀芬.英夫利昔單抗治療幼年特發(fā)性關節(jié)炎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5,35(24):2221-2224.
[3]陳新,唐雪梅,趙曉東等.英夫利昔單抗治療幼年特發(fā)性關節(jié)炎的臨床研究[C].//2011年全國兒科風濕性疾病診治專題研討會論文集.2011:144-145.
[4]陳新.英夫利昔與依那西普治療幼年特發(fā)性關節(jié)炎臨床觀察[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2.
[5]宋紅梅.幼年特發(fā)性關節(jié)炎的診斷[J].臨床兒科雜志,2011,29(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