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希芹,曲常迅,侯元江
(1.平度市蓼蘭鎮(zhèn)農(nóng)業(yè)服務中心,山東青島266731;2.山東省青豐種子有限責任公司,青島266731)
青農(nóng)3號小麥新品種高產(chǎn)栽培技術
郭希芹1,曲常迅1,侯元江2
(1.平度市蓼蘭鎮(zhèn)農(nóng)業(yè)服務中心,山東青島266731;2.山東省青豐種子有限責任公司,青島266731)
青農(nóng)3號小麥,是以青豐1號為母本,以煙農(nóng)15為父本,有性雜交選育而成,2016年3月通過了安徽省農(nóng)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2016002)。文章介紹了該品種特征特性、產(chǎn)量表現(xiàn)及高產(chǎn)栽培技術,以期為該品種推廣提供參考。
青農(nóng)3號 小麥 新品種 栽培技術
該品種半冬性,幼苗半匍匐。葉片深綠色,長勢一般。越冬期抗寒性好。分蘗力低,成穗率較高。春季生長發(fā)育穩(wěn)健,兩極分化稍慢。生育期237 d,株高76.9 cm,莖稈蠟質(zhì)明顯,株型緊湊,抗倒伏能力較好,熟相好;每667 m2最大分蘗96.3萬,有效穗43.2萬穗,分蘗成穗率44.9%,分蘗成穗率較強;穗粒數(shù)36.8粒,千粒重43.2 g,容重786.0 g/L;穗型紡錘,長芒、白殼、白粒,半硬質(zhì),籽粒飽滿。中抗赤霉病、紋枯病,中感紋枯病和白粉病。適合高肥水地塊推廣種植。
2013~2014年品質(zhì)分析結果:粗蛋白(干基)12.58%~12.42%,濕面筋(以14%水分計)26.7%~27.1%,沉淀值41.0~30.0,吸水量58.3~59.6 ml/100 g,面團形成時間2.5~4.2 min,穩(wěn)定時間5.4~5.1 min,弱化度84~87F.U,粉質(zhì)質(zhì)量指數(shù)75~76 mm,評價值49~54,最大拉伸阻力(Rm,135) 485~275E.U,延伸性(E 135)144~134 mm,能量87.1~48.8 cm2,R/E比值3.37~2.04,硬度指數(shù)69.2~64.1。
2008~2009年,青農(nóng)3號在鑒定圃中比對照濟麥19增產(chǎn)10.9%;2009~2010年在品比試驗中,青農(nóng)3號表現(xiàn)抗病性好、落黃好、莖高適中,產(chǎn)量突出,比濟麥22增產(chǎn)8.65%。2010~2011年參加了山東省小麥預備試驗,比濟麥22增產(chǎn)4.8%。
2013年和2014年小面積示范中單產(chǎn)突破700 kg。近幾年,在安徽淮北地區(qū)表現(xiàn)良好,獲得了廣大種植戶的認可和專家的好評,已大面積推廣種植。
土壤耕作層深厚、結構良好、有機質(zhì)豐富、養(yǎng)分充足、蓄水保墑能力強是小麥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優(yōu)質(zhì)的基礎。因此,小麥播前進行精耕細整,耕翻23~25 cm,進行秸稈還田,不但增強土壤肥力,而且可以打破犁底層,達到深、細、透、平、實、足(水)的標準。耕后耙碎、耙透、整平、踏實,達到上松下實、蓄水保墑,為小麥播種出苗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根據(jù)土壤綜合肥力狀況科學制訂施肥方案,以有機肥為主,有機肥、無機肥結合施用,改善土壤中的有機質(zhì)含量,從而達到均衡施肥的目的。研究結果顯示,單產(chǎn)500 kg/667 m2以上的高產(chǎn)田有機肥施用量不低于3 000 kg,純氮15~18 kg,磷(P2O5)7~8 kg,鉀(K20)6~8 kg,硫酸鋅1~2 kg。避免小麥中后期脫肥早衰,將50%左右的氮素化肥和50%鉀肥后移到拔節(jié)至孕穗期間追施,從而使小麥籽粒中賴氨酸、蛋白質(zhì)含量提高。其他肥料均作基肥。
改過去傳統(tǒng)種植模式為寬幅精量播種,即擴大播幅,由傳統(tǒng)的3~5 cm擴大到8~10 cm,改傳統(tǒng)密集條播一條線為寬播幅種子分散式粒播,有利于種子分布均勻;增加行距,由傳統(tǒng)的15~20 cm,增加到22~25 cm,有利于提高光合利用率,增產(chǎn)幅度在8%以上。
為培育壯苗,要適期播種。在山東半島,青農(nóng)3號適宜播期為10月5~15日,適宜播量基本苗10萬~15萬/667 m2。播時土壤水分達到田間持水量70%~80%,播深3~5 cm。墑情不足時,播后要及時澆“蒙頭水”。
確保小麥苗全苗勻苗壯是小麥高產(chǎn)的基礎。越冬前壯苗標準:主莖6葉1心,3~5個分蘗,5~7條根,冬前群體達到每667 m2莖蘗60萬~80萬。
主要管理措施:適時澆越冬水,保苗安全越冬。澆越冬水的時間一般在小雪前后。提倡節(jié)水灌溉,禁止大水漫灌,灌水后及時劃鋤,松土保墑,防止地表龜裂,避免透風傷根死苗。小麥3~4葉期,雜草2葉1心至3葉期時進行冬前化控除草。
因苗制宜,分類管理,促進苗情轉化,建立合理小麥群體結構。主攻目標:促春蘗保冬蘗,培育壯苗,實現(xiàn)壯桿大穗。
主要管理措施:早春及早劃鋤,以利根系下扎。推遲肥水管理,拔節(jié)中后期結合澆水追施剩余50%氮肥和50%鉀肥。小麥的孕穗期,是生育旺盛生長期,要及時澆水,并噴灑葉面肥,延長葉片功能期,增加光合產(chǎn)物的積累。春季麥田要及時防治病蟲害,每667 m2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8~10 ml,兌水40 kg噴霧防治紅蜘蛛;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 g,兌水50 kg噴霧防治蚜蟲。每667 m2用20%三唑酮乳油100 g,兌水40 kg噴霧防治白粉病等。
此期是籽粒形成、爭取粒重的關鍵時期。主攻目標:防止早衰,延長葉片功能,抗災防病蟲。
主要管理措施:揚花后期要適時澆好灌漿水,防止倒伏或貪青晚熟。灌漿期要搞好小麥的“一噴三防”,同時噴吡蟲啉、三唑酮和葉面肥的混合液,延長小麥灌漿時間,提高千粒重。小麥的蠟熟末期千粒重達到最大值,蛋白質(zhì)含量也最高,應及時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