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冬
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血壓變異率的臨床分析
王小冬
目的 分析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EH)血壓變異率(CV)的臨床特征及與臨床事件發(fā)生的相關性。方法 入選68例老年EH病人,進行24 h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以血壓變異率值代表血壓變異性(BPV)的值。根據(jù)24 h收縮壓變異率(24 hSBPV)的第50百分位數(shù)將老年EH分為24 h血壓變異率低值組(24 hSBPV低值組,34例)和24 h血壓變異率高值組(24 h SBPV高值組,34例),比較兩組病人的24 h、晝間、夜間收縮壓變異率和舒張壓的變異率,及兩組的臨床特征、臨床事件發(fā)生率。結果 老年人EH病人高24 h SBPV高值組 出現(xiàn)心腦血管事件的概率明顯高于24 hSBPV低值組(P<0.05);高24 hSBPV高值組總膽固醇(TC)偏高。老年EH病人血壓變異率越高出現(xiàn)心腦血管事件的概率越大,且其增高與病人TC呈明顯正相關。 結論 老年EH病人高BPV易出現(xiàn)心腦血管事件,且與高TC呈正相關。
原發(fā)性高血壓;血壓變異率;相關性;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總膽固醇;三酰甘油
近年來,原發(fā)性高血壓(EH)病人出現(xiàn)心腦血管事件的報道經(jīng)常出現(xiàn),而老年人這樣一個群體,大部分合并EH及自身的調(diào)節(jié)功能減弱的特點,更易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對于老年EH病人應早期去關注其影響及監(jiān)測指標,早期進行干預治療,預防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血壓變異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是指一定時間內(nèi)血壓波動的程度,臨床上常通過24 h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來評估。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BPV是獨立于平均血壓之外的重要預測因素[1]。相對于以往平均血壓而言,降壓治療對于腦卒中風險的影響多源于其對收縮壓變異性的影響,提示在高血壓管理中要重視BPV[2]。本研究探討老年人EH病人血壓變異率(CV)的臨床特征及其與臨床事件發(fā)生的相關性。
1.1 研究對象 根據(jù)2010修訂版中國高血壓指南(第三版)的診斷標準:高血壓定義為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血壓,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病人既往有高血壓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壓藥物,血壓雖然低于140/90 mmHg,也診斷為高血壓。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及國際通用標準:老年人定義為年齡滿60周歲及以上的人。收集2014年7月—2016年7月周家橋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高血壓病人102例。所有病人均符合2010修訂版中國高血壓指南(第三版)的診斷標準[3],年齡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及國際通用標準,且完成24 h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排除標準:吸煙、飲酒、高血壓危象、繼發(fā)性高血壓、急性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多器官功能衰竭、肝腎疾病等。
1.2 研究方法 采集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高血壓及合并臨床事件情況,測量血壓、身高、體重指數(shù)(BMI)。所有篩選者均于清晨空腹測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尿酸(UA)、肌酐(Cr)、尿素氮(BUA)。采用美國太空實驗室生產(chǎn)的動態(tài)血壓儀器進行24 h血壓測量。設置晝間血壓時間(06:00~22:00),夜間血壓時間(22:00~06:00),每30 min測量一次,24 h有效讀數(shù)80%以上。記錄各時段(24 h、晝間、夜間)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值及各個時段收縮壓、舒張壓標準差STD,求出各時段血壓變異率(CV),100×STD/各時段平均血壓,以CV作為血壓變異率的值。先根據(jù)24 h收縮壓變異系數(shù)的前50百分位數(shù)將高血壓病人分組,24 h血壓變異率組(24 hSBPV低值組34例),CV≤11.09 mmHg;24 h高血壓變異率高值組(24 hSBPV高值組,34例),CV>11.09 mmHg,比較兩組臨床特征及發(fā)生臨床事件的概率。以同樣的方法對24 h DBPV及晝間、夜間BPV進行分析。
2.1 病人特征 對102例高血壓病人,篩選符合2010版高血壓及老年人診斷標準,排除一些疾病,共剔除134例,最終入選68例。男52例,女16例,平均年齡為75歲。 有臨床事件組23例,無臨床事件組42例,其中發(fā)生心肌梗死4例,腦出血2例,腦梗死18例,其中有1例同時發(fā)生腦出血和腦梗死。
2.2 按照24 hSBPV低值組分組比較臨床事件(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事件發(fā)生比較 例
根據(jù)四格表的計算公式:卡方=5.32 >3.84,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用同樣的方法,得出24 hDBPV、dSBPV、dDBPV、nSBPV、nDBPV(卡方均>3.84,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所以對于BPV,CV越高越容易發(fā)生臨床事件,主要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
2.3 BPV與各危險因素分析 BPV與TG、TC、LDL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主要表現(xiàn)為TG:24SBPV、dSBPV、dDBPV(P<0.05,P<0.05,P<0.05),TC:24DBPV、dSBPV、dDBPV(P<0.05,P<0.05,P<0.05),LDL-C:dSBPV(P<0.05)。與年齡、BMI、HDL-C、FBG、HbA1c、UA、BUN、Cr等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高BPV組與低BPV組各危險因素比較
2.4 各組血壓與TC的相關性(見表3)
表3 各組血壓與TC的相關性
根據(jù)24 hSBPV的變異率將研究對象分為低值組和高值組,發(fā)現(xiàn)高24 hSBPV組臨床事件發(fā)生率明顯高于低24 hSBPV組(P<0.05)。高BPV可能加重病人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高血壓病人收縮壓每降低10 mmHg,舒張壓降低5 mmHg,可減少35%~45%的腦卒中及20%~25%的急性心肌梗死[4],因此臨床中控制血壓對預防心腦血管事件有重要意義[2]。而近來研究證實,BPV尤其是長時BPV是卒中事件獨立的危險因素,也是心血管事件的強預測因子。英國、歐洲、荷蘭等卒中研究均顯示收縮壓變異性(systolic blood pressure-standard deviation,SBP-SD)越大,卒中風險越高,在血壓數(shù)值接近的情況下仍相差12倍以上[5]。研究者認為相對于血壓平均值,BPV具有更強的卒中和冠脈事件風險預測價值,尤其是對于輕中度高血壓病人。同時,單次隨訪的24 hBPV都能夠預測心血管事件;5年的隨訪間BPV為最強的卒中事件預測因素[6]。在老年高血壓人群中,夜間SBP變異性每增高5 mmHg,卒中風險就增高80%[7]。
隨后分別從24 h 、晝間、夜間比較高值組與低值組的年齡、BMI、TG、TC、LDL-C、HDL-C、FBG、HbA1c、UA、BUN、Cr等影響因素。發(fā)現(xiàn)BPV與TG、TC、LDL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主要表現(xiàn)為TG:24 h SBPV、dSBPV、dDBPV(P<0.05),TC:24 h DBPV、dSBPV、dDBPV(P<0.05),LDL-C:dSBPV(P<0.05)。并進一步對TG、TC、LDL進行分析,對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8]。從血脂異常的發(fā)病機制來看,TC、TG、HDL、LDL均起到加劇動脈粥樣硬化進程的作用,而本研究只得出與TC呈正相關,在相關研究中可以發(fā)現(xiàn),血清 TG 水平增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也被許多研究人員認為是導致血管內(nèi)皮功能嚴重損傷的起始誘導因素[9]。而與TG、LDL、HDL無明顯聯(lián)系,這也許與樣本含量較少有關,這也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證實。臨床上應該控制血脂在一定水平,及時監(jiān)測BPV,預防和減少老年人EH病人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相關研究表明EH合并血脂異常病人較EH病人BPV增大[10],故降壓的同時,調(diào)脂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他汀類藥物可通過增加血管內(nèi)皮因子NO的釋放,抑制單核細胞向內(nèi)皮細胞的黏附,減少動脈膜的巨噬細胞浸潤,減輕炎癥反應,保護內(nèi)皮功能,改善血管舒張功能[11]。
結合老年人的自身特點,選擇合理的降壓藥物十分關鍵。高血壓高危病人將血壓控制在132/80 mmHg左右,并減少血壓波動和血壓變異性,能進一步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4]。
[1] Roth well PM.Limitations of the usual blood pressure hypothesis and importance of variability,instability,and episodic hypertension[J].Lancet,2010,375:938-948.
[2] Webb AJ,F(xiàn)ischer U,Mehta Z,et al.Effects of antihypertensive-drug class on interindividual variation in blood pressure and risk of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Lancet,2010,375:906-915.
[3]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修訂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20.
[4] 金智敏,趙曉薇,楊宏仁,等.加強降壓和血壓變異性對高血壓高危病人心血管事件的長期影響[J].臨床內(nèi)科雜志,2011,28(8):551-555.
[5] Rothwell PM,Howard SC,Dolan E,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visit-to-visit variability,maximum systolic blood pressure,and episodic hypertension[J].Lancet,2010,375:895-905.
[6] Roth well PM,Howard SC,Dolan E,et al.Effects of beta blockers and calcium-channel blockers on within 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blood pressure and risk of stroke[J].Lancet Neurol,2010,9:469-480.
[7] Duan JL,Hao CN,Lu W,et al.A new method for assessing variability of 24 h blood pressure and its first application in 1526 elderly men[J].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2009,36:1093-1098.
[8] 王艷紅.瑞舒伐他汀對老年患者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的影響[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9,18(6):399-401.
[9] 吳應紅,周曉芳.高血壓與高脂血癥的相關性[J].實用醫(yī)院臨床 雜志,2011,8(3):162-164.
[10] 李春艷,張華.高血壓患者血壓變異性與血脂異常的關系[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4):589-591.
[11] 季輝.瑞舒法他汀對高血壓并發(fā)高脂血癥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0,14(21):53.
(本文編輯王雅潔)
上海市長寧區(qū)周家橋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上海 200050),E-mail:wangxiaodongting@163.com
引用信息: 王小冬.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血壓變異率的臨床分析[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24):2924-2926.
R541.1 R255.3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6.24.024
1672-1349(2016)24-2924-03
2016-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