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奕楠
摘要:“我們仨”的生活并非一帆風順,在通讀了他們的人生之后,我感受到的仍舊是他們生活中的溫暖和愛,如此恬靜的、不亂分寸的流淌在艱難生活的每一天當中。這份溫暖和愛,就是他們對人生的態(tài)度,早已與他們經(jīng)歷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事毫無關系。
關鍵詞:親情;堅韌;溫和;智慧
《我們仨》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無論是包著八卦、看優(yōu)質散文還是研究文學史的態(tài)度,你都可以在這本薄薄的小冊子里獲得啟發(fā)??嚯y均一筆帶過,歡喜細細描摹。
第一部分可以看作引子,第二部分用隱喻的手法記錄了錢瑗與錢鐘書先生纏綿病榻的最后兩年時光,第三部分由歡欣的筆觸開始,沉痛的筆觸結束,記錄了從楊絳先生和錢鐘書先生二十多歲去劍橋留學開始,之后經(jīng)歷中日戰(zhàn)爭國共內戰(zhàn)文化大革命,直到九十年代末錢瑗與錢鐘書先生先后去世,時間跨度長達六十多年的家庭生活的回憶。初看時會有幾層的疑惑,疑惑第一部分怎么那么短,疑惑第二部分在說什么??吹谝徊糠值臅r候,我去看了看是不是圖書版本錯了;看第二部分時,又很慚愧地以為是在暗諷文革一類的政治運動。哪里是什么政治,最兇狠而不可拒絕的,無非是時光罷了。
第一部分:真的很短,寥寥幾筆,仍然是動人的。老人的夢,對離散的恐懼。讓人記起了曾經(jīng)做過的許多著急的夢。這本書終究是講離別的書。而這一點夢的預設,對第二部分的含義也有了些許的暗示罷。只可惜后續(xù)的夢里,再也無法醒來了。
第二部分:初看時,以為這一部分是真實的事情。看完第三部分,才意識到這里才是夢。催錢老上路的,不是神秘的政治力量,而是無情的時光。阿圓忙忙碌碌的時光,是在送自己的父親前往醫(yī)院。楊絳先生哀嘆自己老了,不得照顧,也仍然一天一天地陪在前往忘川的丈夫的身邊。阿圓中途的離開,是真的病了。楊絳先生飄到阿圓身邊的夢,反而才是真實的事情。她在阿圓和錢老之間奔波,帶來互相的消息。每日回歸的客棧,反而是之前歡樂的小居??粗煞蛞惶焯炀癫徽?,迎接了唯一女兒的死亡。忙碌與哀傷撕扯著現(xiàn)實與夢境,楊絳先生最終送走了最親愛的兩個人?!笆篱g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第三部分:最長也是最溫暖的部分。講述了楊絳先生與錢老的一生,也是阿圓的一生。這一生也有許多的苦難,但讀來仍然不覺得沉重。因為所有的痛苦都被回避了。那些快樂的時光卻一片片地映入眼簾。“探險”與“石子”,平淡的生活也有了意趣。筆者個人十分喜歡在牛津的那一段夫妻二人,晚飯后出去散步閑聊,回家之后對坐靜讀,偶有交談。真的是溫柔而又歡喜的時光。所以楊絳先生感嘆那是最快樂的日子了吧。但是在長長的故事之后,終究來了結局。從此居所成旅社。結尾的戛然而止令人不禁潸然淚下。
初讀,被楊絳先生的浪漫手法打動了,第二部開始沒太懂,以為真的是一場夢或者是一個故事,越發(fā)讀到最后才意識到是她不敢面對的那部分事實。是的,沉痛得連我都覺得不像是真的,最親最愛的女兒離開了她?一定是夢,等著夢醒或發(fā)覺夢都是反的。鐘書的身體日漸沉重?一定也是夢,他只是留在了船上,還等著會開完回家,還會回到等在客棧里的自己身邊。所以楊先生才會在最一開始說,“徹頭徹尾完全是夢,醒來也是一樣的”。夢到趕到西石槽,一遍遍的等和聽家人的消息,又似乎見到已經(jīng)遺失的親人,是以往健康強壯的模樣,終于可以讓這個乖巧可愛的女兒放下肩頭的重擔,飛向極樂世界,但并沒有如釋重負的感覺,為父母的心里流血,可淚腺干枯,并無法見淚。夢到鐘書意外的離開,醒了總是在疑神疑鬼?!拔以鲞^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xiàn)在故意慢慢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愿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彼寄畹綐O致是什么感覺?其實就是這種明知要失去但還是努力挽救最后一點溫暖的感覺吧。離合的悲歡,就是對極致最好的表達。
楊先生是一個整潔持家的性格,相對的,錢先生和圓圓則灑脫自在?!扮姇@段時期只一個人過日子,每天到產(chǎn)院探望,??嘀樥f:‘我做壞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我說,‘不要緊,我會洗?!剑 材芟?。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壞事了,把臺燈砸了。我問明是怎樣的燈,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此間省略若干)我說‘不要緊,他真的就放心了。因為他很相信我說的‘不要緊。我住產(chǎn)院時他做的種種‘壞事,我回寓后,真的全都修好。鐘書叫了汽車接妻女出院,回到寓所,他燉了雞湯,還剝了碧綠的嫩蠶豆瓣,煮在湯里,盛在碗里,端給我吃。錢家的人若知道他們的‘大阿官能這般伺候產(chǎn)婦,不知該多么驚奇?!?一段節(jié)選,二人互補的性格躍然紙上,大師總是會有一些常人難以接受的脾氣的,錢先生也不例外,這種不整潔的習性也遺傳給了圓圓,二人經(jīng)常在楊先生不在的時候住在狗窩,再在她回家之前“恢復原狀”;見到他們“搞破壞”,楊先生也不惱,再按照自己的習慣整理好家,難怪她懷念自己的家:“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讀到這一部分,很受感動和啟發(fā)。是的,其實家人相處沒有那么難,除非一些非黑即白的事情,其他的事情,都可以用互相承當來解決,這大概就是他們?yōu)槭裁催@么幸福的緣由吧。 通篇書籍,大都是對家庭的回憶,當然作為錢先生的知名度,自然不會少了旁人推動情節(jié)的場景。但并不見楊先生指摘過哪個故人,即使是被誹謗,也只是在錢先生任了社科院副院長之后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當初誣陷他的人應該沒想到,自己那么想做的副職被自己誣陷的人做了”。這大概應了她書里的一句話“我們讀書,總是從一本書的最高境界來欣賞和品評。我們使繩子,總是從最薄弱的一段來斷定繩子的質量。坐冷板凳的呆子,待人不妨像讀書般讀;政治家或企業(yè)家等也許得把人當作繩子使用?!庇腥私忉尀椤按艘藢挘萌艘酥敗?,我想不如解釋為反諷,畢竟用人依然是可以擇其擅處善用的,所以自以為是的解讀是:待人須寬,用人擇長。
彩云易散,琉璃常脆。愿我們都珍惜天倫,畢竟人生苦短,值得愛的人亦不多,把握和他們的日子,和睦的愛著,才是對天倫最大的不負。
參考文獻:
[1]《我們仨》 作者:楊絳
[2]《楊絳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