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音巴圖
像心脈,此路連接了巴彥浩特和塔木素①。
從上中學起,我就像一只候鳥記不清往返于這條路幾多回了。早年間,此路稱之為小黃路或衙門路,是從空曠戈壁一隅至阿拉善衙門(巴彥浩特)的必經(jīng)之路,衙門路,名稱來源于此。據(jù)此,它的歷史可追溯到阿拉善和碩特旗②建立初始。一開始,每年入冬便會有一列列運輸駝隊啟程,像一串串佛珠,伴隨著叮咚的駝鈴聲,押韻而浪漫,天地為之動容,山河為之歡顏……路,便形成了。
這條路,承載著向蝸居一方的百姓傳遞世間冷暖,運送綢緞、食糧、茶鹽、糖果、針線外,也成為了人們鵬舉鴻飛、相思寄托的延伸,既是餞行送別的路,也是守望靜候的道。有多少個日夜,兩鬢斑白的老額吉一次次投擲嘎拉哈③占卜,聊以自慰,千萬次祈福滾動的佛珠愈發(fā)锃亮,極目遠眺蜿蜒起伏的小路,望穿浮煙游塵,期盼相跟商隊消失在天邊、久無音訊的丈夫或孩兒早歸。終于在來年春天,商隊那悅耳的駝鈴聲從驛站外傳來,老人們緊縮的額頭瞬間展開,心中升起了太陽,妻子們日久苦等的臉龐也頓時泛起紅暈,孩子們則乘風追逐,你追我趕地跑過丘梁,老遠去迎接自個的阿爸?;叵脒@些,即有歡樂,也有幾多失落和茫然。與遠方拖回來的一袋袋食糧、一沓沓料布、一疊疊磚茶和奇聞異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去時彪悍的駱駝雙峰已耷拉;四蹄生風、動輒跳躍撒歡的小公駝也被拉練得服服帖帖。
那時候,駝運商隊的西路從查汗布魯格④運鹽到蘭州或寧夏中衛(wèi),東路則從吉蘭泰⑤鹽場運鹽到巴彥高勒⑥,以此換回部分日用品。主要運具幾乎全是駱駝,在當時,駱駝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蒙古火車”,這情形一直延續(xù)到二十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在70年代末期,我上中學時,這條衙門路漸漸被簡陋的公路取而代之。那時車輛稀少,更無按時按點的班車,偶爾有幸碰上的只有鐵?!?5”型拖拉機或運送建筑貨物的大卡車。為此,有時開學就以駱駝代步。在烏力吉蘇木⑦上中學那陣子,放假回家便是頭等叫人發(fā)愁的事。好不容易遇上車,卻又不讓乘坐,只有托熟人說好話或屢遭司機白眼,才能到達諾爾公⑧蘇木。到了,再找個廉價的旅館住下,期待能碰上前往塔木蘇的便車,期間,又得滯留五六天,偶爾能遇上拉燃煤、糧油、貨物的車,若能坐上車比登天還難。司機是好意,說,車頂上會凍死人的。根本不讓靠近,實在沒招了,我們幾個輪流守著,待到凌晨三四點,就偷偷地爬上車頂,像幾只麻雀縮成一團蹲坐在貨堆上。司機師傅必然會發(fā)覺,上來就罵,還動手拽拉,就差沒挨過揍。我們也只能裝聾賣傻,耷拉著腦袋紋絲不動,司機師傅呵斥夠了,不知是無奈還是憐憫我們,撂下一句“凍死自己負責”,便發(fā)動車飛奔目的地。那時候的司機、供銷社售貨員是上等工作,脾氣可真了得!如今回想起都覺怯乎。在那個饑饉的年代,衣著保暖可想而知。蹲在車頂上,烈烈寒風刺骨,全身瑟瑟發(fā)抖,上下牙不由自主地“打架”,像剛出生的羔羊,就差沒凍成冰棍,抱成一團好不容易挨到塔木蘇。下車時,全身僵硬而腿腳發(fā)麻,不由得跌落在地,爬起來一瘸一拐地走上好幾分鐘才能緩過勁來。我的好多同學受不了這樣的罪,中途輟學的比比皆是。不過,大部分人,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風吹日曬,蒙塵嗆灰,頗受屈辱,仍然堅持學文受禮,完成了學業(yè)。
后來這條路幾經(jīng)翻修,而今鋪上了上好的柏油路,猶如一條漂移的哈達蜿蜒伸向遠方。過往車輛也增多了,從車型、規(guī)格到數(shù)量有了質的變化,為出行的人們提供了方便。過去駝隊晃悠到阿拉善衙門或巴彥浩特要耗費二十多天,現(xiàn)在僅用三個小時就搞定了。“想發(fā)展先修路”、“沿線經(jīng)濟帶……”等概念已深入人心。道路,如同人身上的血管,血管暢通,身體則健康,就充滿活力。同樣,交通的發(fā)達,出行的簡便,不僅體現(xiàn)一個國家及一個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的水平,也標志著一個地區(qū)乃至全社會的安康發(fā)展。
沿著這條路,曾經(jīng)有一位家境貧寒的中學生,懷揣濃濃思鄉(xiāng)情,期盼母親的擁吻,匆匆趕過路;考入高等學府,自以為了不起,驕縱自負,目中無物地趟涉過;成家立業(yè),領著嬌氣愛子,溢滿清喜地涉足過;學業(yè)有成,為人師表,世故老成后歸來過;驚聞慈母仙逝,滿腔悲戚,淚流滿面,踽踽獨行過。這樣看來,這條路不僅與原鄉(xiāng)的歷史、傳說、命運、變故息息相關,也對我的成長跋涉、生計繁衍、探尋追求、反省悟道似乎有著永恒的結節(jié)和緣分。
這條路,讓我見識了不少,也使我思考了很多。不久的過去,每當乘車經(jīng)過這里,無論是豐雨草茂,抑或干旱少雨,總能見到悠閑食草、凌風闊步的戈壁紅駝;羊群像銀光流淌,遍野舒展,間或能遇上氣如長虹、舞鬃掀尾、長嘶鳴鳴的馬群,不由然聯(lián)想起金戈鐵馬、所向披靡的遠古歲月,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又有一段時間,這一切情景,似被漠風吹過的沙丘,了無痕跡,已經(jīng)到了你執(zhí)意要形容往昔的情景,別人以為你在胡說、信口雌黃的的程度。不要說得見羊群、馬群的影兒,就連腳印都很難尋覓到。那路邊牧人家黃昏時分升起的炊煙、房前屋后蹦跳嬉鬧的羔羊哪兒去了?跳入眼簾的只有緊鎖的屋門或掀頂墻倒的舊址,不忍目睹。“中途搭車進蘇木……”“托神之保佑,今年草場肥美……”“你家的水井上看到我家的駱駝、牛羊了嗎?……”連這樣的見面寒暄、拉家常的人也幾乎見不到了。
路的兩旁靜穆寂寥。被鐵絲網(wǎng)圍住的草場、丘陵,宛如遺失千兩銀子的倒霉鬼,孤苦且悲傷。天空猶如觸到痛處的長輩慍怒的臉,陰沉灰暗。太陽也失去了光澤,更像個早產(chǎn)的孕婦,懶懶地透著蒼白。大車廂里橫豎臥著被挑斷筋骨、奄奄一息的駱駝,淚眼婆娑中不忘最后看一眼故鄉(xiāng)的熱土,漸漸隱沒在南山群里。溫馨的故土上留下雙柳葉腳印,不斷甩尾驅趕蠅蟲的僅存的幾峰駱駝,只顧瞭望無邊的天際,豆大的淚珠從眼眶滾落而下,似乎與遠去的同伴依依不舍,抑或預知了自己相同的命運。
這條路,被留守老人為孩兒餞行的奶祭濕透過;在日夜翹盼的父母眼里、望眼欲穿的妻子心里,此路越發(fā)綿長久遠過;在離群騸駝的淚水和失去幼羔的母駝哀鳴聲中顫抖過;也在時代發(fā)展的洪流中,摧古拉朽日新月異過。
這條路釋放過正面的能量,也承載過負面的重荷。這條路傳送過祈福祥瑞,也摒棄過邪惡丑陋;傳播過宗教信仰,也運送過靈杦遺骨;賜予過菩薩惠恩,也招來過妖魔鬼怪;迎接過達官貴賈,也傳來過政令吆喝;寄來過囑咐讖語,也送達過官司刑律;捎來過世風時要,也傳遞過智慧啟蒙;帶來過正確導向,也攜來過荒誕謬論;給予過發(fā)展生計,也引來過滅頂災難;跨界匪徒流竄過;徳王⑨的殘兵劫掠過;送來過惠風和暢、歷史的機遇轉折。來過,來過,帶來過好多東西。
大漠戈壁的珍貴怡寶從這條路上一去不復返了。早年,為了保護家園,臨征前燃就酥油燈、香爐護身,迎敵出征的許多英雄男兒卻不曾再回來過;光耀內外蒙古博克那達慕,向世界弘揚蒙古博克競技的巨人沙勒賓⑩不曾回來過;喜好從氈房天窗瞭望騎乘的母親唯一哥哥,跟隨商隊走了不曾回來過;光宗耀祖,少有的能工巧匠,舊時衙門文吏,我的爺爺不曾回來過;近幾年,被廉價購銷的駱駝、運載的羊群以及鎖陽蓯蓉、觀賞奇石、畜產(chǎn)品、樹貴湖鹽一去不返;身兼公職抑或生活所迫進城務工的靚男倩女不曾回來過。
沿著這條路,能夠聆聽到崢嶸歲月流蕩的回音;捕捉到幾許遠逝的駝鈴聲;能夠看到父親端著溢滿銀碗的奶茶卻忘了飲品,陷入候兒不歸的焦慮狀和五更時噩夢驚醒,漣漣淚水的愛人的眼神;能夠品嘗到孤獨的駝淚、苦澀的羊膽、駿馬的汗流、裊裊炊煙以及悠悠思念、澀澀哀傷;能夠體會到缺乏自信的戚戚覺悟、付出與回報永遠不等的世間規(guī)律;折射著遭逢或能幸免的命運舛途以及現(xiàn)在、將來面臨的無數(shù)個未知。
這條路能否秉承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世間潮流,在于大漠戈壁的香火運勢承接不斷,永不熄滅。
道路有始有終,遷徙歸營的生靈卻像頭頂滾過的云煙、隨風輪釋放的毛團線絲源源不斷。
此路漫漫……
(呼和 譯)
注釋:
① 蒙古語譯音。巴彥浩特:內蒙古阿拉善盟首府所在地。塔木素:地名,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右旗境內。
② 和碩特旗:蒙古語譯音,衛(wèi)拉特蒙古之一部落。
③ 嘎拉哈:蒙古語譯音,即羊拐。
④ 查汗布魯格:蒙古語譯音,地名,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左旗境內,出產(chǎn)鹽。
⑤ 吉蘭泰:蒙古語譯音,地名,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左旗境內,是我國大型內陸鹽湖之一。
⑥ 巴彥高勒:蒙古語譯音,地名,如今的巴彥淖爾市磴口縣。
⑦ 烏力吉:蒙古語譯音,地名,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左旗境內。蘇木是鄉(xiāng)。
⑧ 諾爾公:蒙古語譯音,地名,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左旗境內,以出產(chǎn)花崗巖石而出名。
⑨ 德王:蒙古語譯音,即徳穆楚克棟魯普親王。
⑩ 沙勒賓:蒙古語譯音,人名,著名摔跤手。
樹貴湖:蒙古語譯音,地名,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盟阿右旗境內,出產(chǎn)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