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 杰
(浙江工商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企業(yè)二元行為研究的范式之爭及其超越:時間視角
岑 杰
(浙江工商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企業(yè)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中隱含著“時間”維度,本文的研究發(fā)現(xiàn):(1)“時間”是二元性和間斷平衡這兩大企業(yè)二元行為研究范式的核心;(2)企業(yè)二元性理論和間斷平衡理論間的核心分歧在于“時間假設”和“行為的時間模式”的差異性,并由此引發(fā)它們在其他相關議題上的不同看法;(3)更加全面的企業(yè)二元行為類型應該超越二元性范式和間斷平衡范式,這可以由“二元行為序列”(sequence of ambidextrous behavior,SAB)這一研究議題來囊括,可以從單一行為的時間屬性、二元行為的時間屬性、恰當?shù)睦碚撽U釋三個方面來推進相關研究。本文的研究拓寬了二元行為研究的理論視角,彌補了上述兩大范式在“時間”維度上的不足,并力圖探索二元行為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二元行為研究;范式之爭;時間視角
同只強調探索和利用一端的企業(yè)相比,兼顧探索和利用活動的企業(yè)更有可能達成高績效。但是問題是如何“兼顧”?過多聚焦于現(xiàn)有能力的利用可能會導致“成功陷阱”(success trap)——也就是產(chǎn)生了組織惰性,從而阻礙組織更好地適應變動的環(huán)境狀況,這可能在長期中引起較差的績效(Smith和Tushman,2005)。相反,如果過多地聚焦于“探索”會導致沒有充分開發(fā)新的想法的“失敗陷阱”(failure trap),也就是說一些創(chuàng)新在轉化為企業(yè)的現(xiàn)金流之前,就被新的想法所替代了(Levinthal和March,1993)。研究顯示,企業(yè)無論過多地探索或者過多地利用都可能損害企業(yè)績效。
現(xiàn)有對企業(yè)二元行為的探討主要集中在二元性理論和間斷平衡理論這兩大范式中(O’Reilly和Tushman,2004;彭新敏等,2011)。二元性理論認為組織應該在保持其現(xiàn)有資產(chǎn)和能力最大化的同時,投入資源以探索下一個機會;間斷平衡理論則指出探索和利用在組織中最好的共存狀態(tài)是“間斷平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在長時間穩(wěn)定階段中零散分布集中的、短時間的變革階段(Gupta等,2006)。比較清楚的是,二元性和間斷平衡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機制,但現(xiàn)有文獻尚未回答如下問題,即這兩個機制是否是同等可行的?是否有其他機制能夠超越它們?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很少有研究考察單個機制的動態(tài)性,進一步地,也很少有研究比較這兩個機制在不同情景中的恰當性和有效性(Gupta等,2006);更加重要的是,二元性和間斷平衡的選擇是不是就是一個簡單的情景問題,即調節(jié)變量的選擇問題?理論本身是否需要進行修正?
在現(xiàn)實的企業(yè)管理實踐中,管理者用利用行為“把握現(xiàn)在”、用探索行為“投資未來”,并展現(xiàn)出一個可以識別的探索行為序列軌跡和利用行為序列軌跡,但是單一組織由于受制于決策情景和決策時間,往往不能從縱向的序列時間角度全面地看待這兩類行為間的平衡問題,因而大多數(shù)企業(yè)在展開二元行為的過程中,并未有意識地對其中的“時間要素”進行管理,缺乏從時間維度對企業(yè)二元行為平衡問題進行戰(zhàn)略性安排,忽視了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間復雜的互動和轉化的時間模式,從而陷入二元平衡的“時間困境”中。在這一困境下,管理者不能夠有效地部署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的序列化步調,要么過度聚焦于“把握現(xiàn)有能力”從而導致“成功陷阱”,要么過度聚焦于“探索未來機會”從而導致“失敗陷阱” (Levinthal和March,1993),就此而言,這兩個“陷阱”的本質是“時間困境”,企業(yè)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間有效平衡的核心問題是“時間”問題。
本文認為,二元性和間斷平衡這兩大范式均對二元行為中內隱的“時間”維度采取了模糊化的處理方式。前者并未對時間進行明確的關注,將“時間”看成是自然而然的和自我證明的(Lee和Liebenau,1999);后者用“間斷—平衡”模式對二元行為的時間模式進行了刻畫,但這種方式僅截取了時間的某一個“片段”,無法將時間看成是流動的和統(tǒng)一的整體,因而呈現(xiàn)出“碎片化”和“規(guī)則化”的特征。進一步地,作為企業(yè)二元行為平衡模式研究的兩大范式,二元性和間斷平衡所體現(xiàn)的“同時”和“相繼”是一種寬泛的定義,注重從時間連續(xù)體的兩個極端進行區(qū)分;進一步的研究應該考察將時間連續(xù)體視為一個持續(xù)的范疇,識別出更多的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間更豐富的時間模式,也即在二元性和間斷平衡這兩種企業(yè)二元行為平衡戰(zhàn)略外探索新的平衡模式,本文將這些模式統(tǒng)稱為“二元行為序列”(sequence of ambidextrous behavior,SAB)。
本文首先回顧企業(yè)二元行為研究的兩大范式;其次,引入組織理論中的“鐘表時間觀”和“事件時間觀”,并據(jù)此比較前述兩大范式,考察兩者在“時間假設”和“行為的時間模式”、進而其他爭論上的差異性;再次,針對二元性范式和間斷平衡范式在“時間”維度上的缺陷,本文提出了“企業(yè)二元行為序列”的構想,并簡要勾畫可能的研究方向;最后,對全文進行總結。
本文的理論貢獻體現(xiàn)為以下幾點:首先,本文以時間視角切入二元性范式和間斷平衡范式,并對這兩大企業(yè)二元行為研究范式進行比較,以新視角看待舊問題,拓寬了二元行為研究的理論視角;其次,在梳理企業(yè)行為理論中時間和序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二元行為序列”的構想,以探索二元行為的多樣化時間模式,從而超越上述兩大范式在“時間”維度上的不足;最后,本文從單一行為的時間屬性和二元行為的時間屬性這兩個方面勾勒企業(yè)二元行為序列的研究進路,并主張引入?yún)f(xié)時理論和組織學習理論進行解釋,推動了二元行為理論的新方向。
(一)二元性范式
企業(yè)二元性被視為組織理論中一個新興的研究范式(Raisch等,2009)。二元性指的是組織同時開展不同的、而且經(jīng)常是競爭性的戰(zhàn)略行為能力,這些“競爭性”的能力包括探索和穩(wěn)定、靈活和效率、搜索廣度和深度、探索式學習和利用式學習、塑造(alignment)和適應(Gibson和Birkinshaw,2004)、增量創(chuàng)新和不連續(xù)創(chuàng)新(Smith和Tushman,2005)、探索式知識共享和利用式知識共享(Im和Rai,2008),以及基于盈利的戰(zhàn)略和基于增長的戰(zhàn)略(Han,2007),最常使用的是March(1991)的“利用”和“探索”的概念。
現(xiàn)有對組織二元性內涵最大的分歧在于,究竟它指的是達成探索和利用間的最佳平衡還是探索和利用兩者都要高。就平衡觀而言,March(1991)最早指出,達到和保持探索和利用之間的平衡對于組織生存是非常重要的;相應地,研究者指出組織二元性最好被描述為兩端分別為探索和利用的連續(xù)體的中點或者是最優(yōu)點。那些缺乏內部資源或者缺乏接觸到外部資源的公司,更有可能在探索活動和利用活動間達成平衡。而就“聯(lián)合觀”而言,探索和利用被視為是獨立的活動,這就意味著探索的水平和利用的水平可以而且應該同時最大化,以獲取較高的二元性。
但“二元性”僅是組織的一種屬性,表明組織具備了兼顧利用和探索兩類活動的功能或能力,這實際上仍是對企業(yè)多種行為現(xiàn)象的歸類描述;與此同時,許多學者都致力于探索達成這一“屬性”的實現(xiàn)過程和組織模式。早期的觀點秉持“分離觀”,并從兩個進路推進這個流派。其中一個進路認為可以通過結構分離,也即不同的組織單元分別參與到探索和利用中,同時實現(xiàn)探索和利用;另一個進路關注時間分離,也即企業(yè)管理者在探索和利用間的轉變。也有學者提出情景二元性(contextual ambidexterity),強調整合利用和探索行為的社會意義,比如社會化、人力資源和團隊構建實踐能夠構筑共同價值觀并有助于協(xié)調,幫助成員二元性地思考和行動(Gibson和Birkinshaw,2004)。但無論是結構觀、情景觀、領導觀,都對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的“時間”問題采取了回避的態(tài)度,都將“時間”看成是自然而然的和自我證明的(Lee和Liebenau,1999),而后期的“并置觀”(Stettner和Lavie,2014)雖然開始關注企業(yè)不同階段的二元行為問題,但還是將“事件”獨立于時間,這些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是這一范式采取了鐘表時間觀。
(二)間斷平衡范式
探索和利用是兩類完全不同的活動。企業(yè)探索行為包括研究、探索、實驗和風險承擔(March,1991),企業(yè)利用行為主要基于一致性、穩(wěn)定、控制和改進(Levinthal和March,1993);探索行為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和較遠的回報期,利用行為具有較大的確定性和較近的回報期。進一步地,很多學者指出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依賴于不同的組織慣例、能力、心智、結構和過程,這使得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間存在內在的不一致和沖突,從而造成兩者間可能存在此消彼長的互斥關系?;诖?,間斷平衡范式認為二元性范式提出的“同時從事探索和利用”是很難實現(xiàn)的。
間斷平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或者稱長時間地利用夾雜以短暫地探索,被認為是一種替代性的平衡機制,這同時具有變革的邏輯和實踐意義。其中一個強烈影響著我們對于變革過程想法的范式是達爾文的進化模型,該模型強調較少突變的緩慢演進,逐漸被環(huán)境選擇塑造為全新的形式。這種增量式的、累積性的變革非常普遍,人們用其來解釋大量的現(xiàn)象,從地質侵蝕到技能獲取(Gersick,1991)。然而在進化生物學領域中,達爾文式的漸進主義遭受到了挑戰(zhàn),并提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看法,即間斷平衡式進化(evolution as punctuated equilibrium)。這種觀點認為在大多數(shù)歷史階段中,譜系處于穩(wěn)定階段(平衡),而新物種會通過突然的、革命式的“間斷”(在達爾文模型中,被稱為環(huán)境選擇決定了新變異的命運)意外地出現(xiàn),其他文獻中的理論也和這種間斷平衡假設遙相呼應。
事實上,由于組織系統(tǒng)存在路徑依賴性,漸進性的變革總是不可能的,組織變革的間斷平衡模型已經(jīng)成為解釋企業(yè)行為模式中的一個有前景的理論框架了,在大多數(shù)甚至所有的企業(yè)行為領域中,組織變革都是通過快速的、不連續(xù)的變革實現(xiàn)的(Romanelli和Tushman,1994)。發(fā)端于組織變革領域的間斷平衡理論和二元行為間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在間斷平衡模型中,變革的階段是相對緊湊的;Romanelli和Tushman(1994)顯示,大多數(shù)公司會在兩年內完成根本性的變革?!岸袨椤敝心依▋深愋袨椋渲械摹疤剿餍袨椤北举|上就是一種變革。類似地,二元行為中的間斷平衡范式強調,對探索和利用的序列化追求提供了一個二元平衡的替代機制,它能夠緩解“同時”策略的資源和管理的限制(Gupta等,2006),這個“替代機制”主張,大量的利用行為間夾雜著少數(shù)的但是重大的探索行為(Mudambi和Swift,2011)。
進一步地,如果一個公司在執(zhí)行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間相繼地來回移動,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應該能夠觀察到一個相對波動的企業(yè)二元行為序列輪廓。正如Cyert和March(1992)指出的,在不同的目標間序列性地分配資源在戰(zhàn)略和組織的規(guī)范研究中很少,但是在現(xiàn)實描述中卻很多;Levinthal和March(1993)也指出注意力序列分配被認為是目標沖突和有限理性的結果;基于類似的思路,Burgelman(2002)詳細分析了1987—1998年期間英特爾公司的案例,發(fā)現(xiàn)間斷平衡是一種比二元性更可行的機制。
如前所述,二元性理論主張兩類行為“同時”展開,這種做法將二元行為間的“時間”維度背景化了,而間斷平衡理論主張兩類行為“相繼”展開,從而把時間維度從“背景”推至“前臺”。但是,二元性范式和間斷平衡范式僅僅處理了流逝性時間的兩個極端,而更普遍的情況是,兩類行為的展開可能既不是完全同步的,也不是完全分離的,或者說,兩者在時間上“分離模式”是多元化的。要探索多元化的“時間分離模式”,首先需要從時間維度出發(fā),比較兩大范式的差異性。
時間尺度(Zaheer等,1999)的選擇是不同理論存在差異的重要源頭。事實上,大多數(shù)的研究都沒有把時間當做一個有疑問的或可研究的現(xiàn)象,所有的組織主體都把時間看成一支直線射出的、速度均勻的箭,并依據(jù)這種看法而采取行動。這一論斷也適用于企業(yè)二元行為的研究。在現(xiàn)有的企業(yè)二元行為研究中,二元性理論和間斷平衡理論這兩大范式均未將時間“問題化”。而正如上文所述,時間問題是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的核心,因而我們需要通過組織與管理中的時間透鏡,借鑒企業(yè)行為序列的研究,從“時間”的理論視角對企業(yè)二元行為問題進行研究。
(一)鐘表時間觀VS事件時間觀
在組織和團隊活動中,時間尺度無所不在。Schriber和Gutek(1987)認為,“時間是組織的基本構面”;Bluedorn和Denhardt(1988)也指出,“時間和時機問題絕對是現(xiàn)代管理的中心議題”。早期的組織和管理理論,無論是韋伯的組織理論還是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時間尺度的選擇都是其基礎。事實上,“時間”也是一個重要的理論視角。從現(xiàn)有的研究來看,通過“時間透鏡”能看到的變量有時機、速度、周期、節(jié)奏、時間視野、時間文化、最后期限等(Ancona等,2001),但是不同的研究只看到了這個透鏡的不同側面,而對時間本身的研究尚存在分散性和非系統(tǒng)性的特征,或者說,雖然有許多“與時間有關的研究”,但是很少有“對時間的研究”(Lee和Liebenau,1999)。
以鐘表時間為代表的時間外部表征將時間看成是一種“資源”。當被問及“什么是時間?”時,人們通常想到的是他們手腕上的鐘表或者墻上的日歷,這就是大多數(shù)人腦中有意識或潛意識的鐘表時間觀念?!扮姳頃r間觀”認為時間具有同質性、結構可分性、流動線性、均勻性、客觀性和絕對性等特征,也就是說,時間獨立于所有物體和事件而存在,并且只有唯一“正確”的時間。鐘表時間觀念也經(jīng)常被稱為“線性—量化傳統(tǒng)”、均勻時間,或者“時間的牛頓觀”,是工業(yè)社會發(fā)展的主導觀念,也是我們社會運作和管理賴以存在的基本假設(Clark,1985)。
盡管鐘表時間存在主導性,但是工業(yè)社會中的很多人也依賴其他時間系統(tǒng)來預測未來的事件,比如傳記式時間(比如建立一個家庭的時間)、工作時間(工作變動的時間)或農(nóng)業(yè)時間(播種的時間)。事件時間系統(tǒng)類似于Kairos,Kairos是以希臘的“機會之神”的名字命名的,指的是意向或者目的的活著的時間,不是測量的時間,而是人類活動的時間、機會的時間。事件時間不是固定的或規(guī)則的,而是動態(tài)的、不規(guī)則流動的、并包含變動著的權變性的。事件時間結構創(chuàng)造了一種更深層次的時間視角,這樣可以讓人們看到更遠的未來,更多地利用經(jīng)驗,識別出利用一個較短的時間跨度所不能識別的模式。
鐘表時間關注的是操縱性、主動計劃和執(zhí)行戰(zhàn)略行動,而贊成事件時間管理的人認為,計劃是不流行的,因為事件的內在不可預測性往往決定了時間的走向(Brown和Eisenhardt,1997),可以說,事件時間關注的是靈活性和即興。組織研究中的鐘表時間觀和事件時間觀的比較見表1。
表1 組織中的鐘表時間觀和事件時間觀
(二)兩大范式的比較:時間視角
從根本上來說,正是由于二元性范式和間斷平衡范式對“時間假設”和“行為的時間模式”這兩方面存在不同看法,導致它們在“對‘連續(xù)或正交’的態(tài)度”和“適用分析層次”等多個問題上存在較大分歧。
二元性范式和間斷平衡范式的時間假設存在差異,前者以“鐘表時間”為假設,后者以“事件時間”為假設。正如前文所述,鐘表時間認為時間是定量的、客觀的、普遍的、和特定事件無關的,因此認為活動具有理性的、精確的順序(Orlikowski和Yates,2002),對“鐘表時間”的關注體現(xiàn)在企業(yè)二元性的定義和類型劃分中。大多數(shù)學者都認為,所謂的企業(yè)二元性指的就是組織能夠同時執(zhí)行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的能力,而時間維度抓住了二元性的“同時性”或“相繼性”的特征。從本質上來說,二元性的時間特性能夠區(qū)分同時追求探索和利用的組織能力以及相繼追求探索和利用的組織能力。與此相反地,間斷平衡則強調二元行為的相繼性或者交替性,間斷平衡范式認為,由于資源及能力的限制和沖突,企業(yè)二元范式所主張的以結構分離或者領導二元的角度來達成探索和利用平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時達成探索和利用的要求是很難達到的,因此只能采取時間分割來達成探索和利用間的平衡。間斷平衡認為二元行為的達成不是在一個平滑的時間系統(tǒng)中實現(xiàn)的,而是主要“用學習事件來標識開始和結束”(Dougherty等,2013)。間斷平衡范式關注特定的市場機會或技術機會的作用,而這些機會的涌現(xiàn)具有時間的不規(guī)則性和主觀性,因此體現(xiàn)出了更多的事件時間特征。
二元性范式和間斷平衡范式在“時間假設”和“行為的時間模式”上的差異性導致了它們對“正交VS連續(xù)”以及適用分析層次上的差異性。二元性范式主張的鐘表時間觀將時間看成是線性流動的和結構可分的,在這樣的假設之下,行為系統(tǒng)被看成是一個平滑的組合,在這個系統(tǒng)中,時間協(xié)調的兩種基本模式——“時間對稱”(temporal symmetry)和“時間互補”(temporal complementarity)扮演著重要的作用(Zerubavel,1981)。第一種通過同步化不同個人的活動以達到時間協(xié)調,而后一種通過在不同個人之間進行時間分工達成協(xié)調。Zerubavel(1981)進一步指出,排程能夠促進時間對稱性和互補性,使得團隊成員間的時間節(jié)奏和模式互相匹配。因此也就不難理解二元性范式認為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可以被視為是正交的,且當分析單位為多個松散聯(lián)系的域或整個系統(tǒng)時,二元性范式被認為是保持探索和利用平衡的合適的適應機制。
雖然一些研究基于資源觀的視角,指出組織在利用和探索間震蕩對探索和利用的序列化的追求提供了一個替代性的結合機制,它能夠緩解“同時”策略的資源和管理的限制。但是本文認為,“時間”是一個更根本的視角。如上所述,間斷平衡范式將時間看成是異質的和不規(guī)則流動的,在這樣的假設下,行為系統(tǒng)被看成是非平滑的組合。在這種非平衡的行為系統(tǒng)中,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擁有自身的時間系統(tǒng)和時間軌跡,因此,在間斷平衡范式下,這兩類行為是連續(xù)的。從而,當分析單位是單個域的時候,間斷平衡范式被認為是保持探索和利用平衡的合適的適應機制?;凇皶r間”視角對二元行為研究兩大范式的比較如表2所示。
表2 二元行為研究兩大范式的比較:時間視角
事實上,隨著企業(yè)二元行為理論的發(fā)展,二元性范式和間斷平衡范式產(chǎn)生了融合的趨勢,這一趨勢逐漸把“時間”納入到了二元行為的研究中。研究指出,組織二元必須通過動態(tài)的過程達到(Ketchen等,1993),二元創(chuàng)新需要在探索和利用間的再平衡才能達到(Siggelkow,2002),企業(yè)管理者必須沿著時間做出有意識的資源分配,以保證二元性(Raisch等,2009),甚至周期二元性理論認為二元性不僅能通過結構分割獲取,也能通過序列化地將資源和注意力分配給探索和利用來獲取。因此,這種形式的二元性涉及一個時間周期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組織在長時間的利用和短時間的利用中切換。實證研究也進一步聯(lián)系了周期性二元性和企業(yè)績效,這個趨勢其實是更大的研究議程中的一個體現(xiàn),這一研究議程主張要將“時間”置于組織理論的核心位置,強調對“企業(yè)二元行為序列”的研究。
(一)企業(yè)行為研究中的時間和序列
任何企業(yè)行為都是在一定時空中展開的,時間和空間構成了企業(yè)行為分析的兩個基本維度。事實上,對時間的簡單化理解阻礙了有效的管理行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時間人類學和時間社會學的影響下,“時間”問題再次引發(fā)了組織和管理學者的廣泛興趣,提出了很多和時間相關的議題(Lee和Liebenau,1999),使組織和管理情境中的時間研究蓬勃發(fā)展,逐漸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近些年來,組織變革、復雜創(chuàng)新、兼并收購和組織學習這些組織理論研究中的幾乎每個重要研究議題中,都涉及對“時間”和“序列”的探討,這將時間問題從“背景”推至了“前臺”。
對變革步調的研究將時間透鏡應用到組織的行為研究,考察變革間的時間間隔和長期公司績效間的關系。很多對變革步調的研究關注多個不同變革的順序,而不是單個變革事件。比如說,Klarner和Raisch(2013)對1995—2004年間的67家歐洲保險公司進行了一個探索性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公司要么顯示出一個規(guī)則節(jié)奏的變革,要么顯示出三類不規(guī)則節(jié)奏的變革之一:聚焦、準時和臨時。單一變革可能有短期績效效應,而重復的變革可能有累積性的長期績效(Laamanen和Keil,2008),因此他們檢驗了由不同種變革節(jié)奏組成的重復性變革的長期績效效應,也探索了變革的頻率——被定義為一個給定時間內的變革次數(shù)和長期績效之間的關系。
在創(chuàng)新管理研究中,時間節(jié)奏已經(jīng)成了一個核心部件。時間節(jié)奏可以定義為人們的注意力和努力的強度和方向的調整;時間節(jié)奏幫助人們協(xié)調很多創(chuàng)新活動,并為衡量進度提供里程碑。時間節(jié)奏也引發(fā)戰(zhàn)略動量,使得組織能夠更有效地協(xié)調創(chuàng)新項目和分配資源。Dougherty等(2013)把鐘表時間節(jié)奏界定為利用鐘表或者日歷的精確測量來調整注意力和努力、協(xié)調活動以及衡量進度,把事件時間節(jié)奏界定為利用不可預測的學習事件來調整注意力和努力,并協(xié)調活動和衡量進度。他們指出,兩種時間節(jié)奏都是關于時間的,因為他們都對持續(xù)時間進行標記,也通過顯示活動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來刻畫未來的軌跡。不同的是,鐘表時間節(jié)奏用鐘表和日歷來標識活動的時間,而事件時間節(jié)奏用學習事件來標識開始和結束。
在組織即興研究中,Crossan等(2005)指出,有效的管理行動被對時間的簡單化理解所阻礙——一種主導性的鐘表時間觀。利用“即興”的概念,他們調解了和組織現(xiàn)象相關的一個重要的時間兩分法:鐘表時間和事件時間以及線性時間和循環(huán)時間。他們認為,盡管定量時間觀念指出了時間是客觀的、線性的、由等同的同質單元構成的,但對鐘表時間的強調遮蔽了時間的定性屬性,比如感知、轉變、節(jié)奏、周期,而這些都具有越來越強的戰(zhàn)略意義;“即興”為管理學者和管理實踐者克服這種時間兩分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方法。
分布在不同研究領域中的多樣化的時間要素(比如步調、節(jié)奏、鐘表時間和社會時間)逐漸融入“序列”的研究中。序列指的是一段時間內行動開展的順序集,它內嵌于戰(zhàn)略研究的很多流派中。戰(zhàn)略學者認識到了行為序列在塑造和約束企業(yè)演化歷史中的重要作用。比如說,研究者指出了企業(yè)變革過程中的變革序列(Amis等,2004),研究了市場進入戰(zhàn)略的最優(yōu)序列(Vermeulen和Barkema,2002)等?;诩扔欣碚摰男蛄心J降陌l(fā)展,并假設他們和組織過程、權變及結果的關系被很多學者認為是類型化研究的首選方法;而且當一個研究流派處于初始階段的時候,對模式識別的描述性研究是合適的,因為它能夠激發(fā)對潛在理論解釋或類型化理論的研究。
“行為序列”在組織收購和聯(lián)盟領域中有著廣泛的研究。Doz(1996)提出了重復性聯(lián)盟和收購,作為學習、再適應和調整交互循環(huán)序列;Laamanen和Keil(2008)指出,收購率具有高變動性的序列和績效負相關;他們的研究將一種序列類型和績效相聯(lián)系,用實證的方式識別了其他類型的序列模式以及績效蘊涵。Shi和Prescott(2012)則批評以上研究都是全序列取向的,但都沒有發(fā)展出收購和聯(lián)盟序列模式的一個分類。
(二)二元行為序列及其研究的可能進路
二元行為序列指的是組織在實施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有限數(shù)量的“全”序列模式(Shi和Prescott,2012)。提出二元行為序列進而對其進行研究的根本原因在于,無論是企業(yè)二元性理論還是組織間斷平衡理論,在探討企業(yè)二元行為的關系時,都對“時間”維度采取了模糊化處理的方式。首先,二元性理論考察了一個橫截面中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的關系,用平衡效應和組合效應刻畫了兩者對組織績效的影響,但是,卻沒有基于一個縱向的時間序列考察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間豐富的時間節(jié)奏、時間速度和時間間隔關系。其次,間斷平衡理論考察了縱向時間序列中表現(xiàn)出的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間的關系,二元性理論主張兩類行為“同時”展開,而間斷平衡理論主張兩類行為“相繼”展開,可以認為,它們僅僅處理了流逝性時間的兩個極端,更多更普遍的情況是,兩類行為的展開可能既不是完全同步的,也不是完全分離的,或者,時間上“分離”的模式是多種的,但是,一方面,現(xiàn)有對這種模式的刻畫是簡化和粗糙的,另一方面,忽略了這兩類行為間復雜的時間關系,因此,需要探索這些時間分離的模式??梢哉J為,與傳統(tǒng)的二元行為研究的兩大范式相比,二元行為序列研究在時間假設、行為的時間模式,對連續(xù)或正交的態(tài)度以及適應分析層次上均存在差異性,這種差異性見表3。
表3 二元行為序列研究和二元性/間斷平衡范式的比較
從“二元行為”到“二元行為序列”,能夠跳出單一時點的和單一形式的企業(yè)二元行為,從“全局性”和“序列化”的視野看待不同類型的企業(yè)行為間的轉化和互動問題。這種做法將現(xiàn)有企業(yè)二元行為研究中兩大范式對“時間”維度的關注顯性化和細致化,從而拓展和超越了這兩個范式對企業(yè)二元行為的看法。進一步地,由于二元性理論和間斷平衡理論都缺乏對企業(yè)二元行為中的“時間”要素缺乏細致和深入的剖析,在二元行為理論中細化和豐富化“時間”維度可以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基本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二元行為序列研究的基本框架
1. 考察單一行為的時間屬性及其與企業(yè)績效的關系
已有一些研究明確考察了企業(yè)行為的特定時間模式。其中一個代表來自Ancona等(2001)的工作,他們按照時間特征將管理活動分為無重復單一活動、有重復單一活動、單一活動轉變、多重活動共存、多重活動與重復單一活動的對比與配合,并指出管理過程越復雜,則其管理活動的時間特征越復雜。我們將Ancona等(2001)提出的圖形簡化為圖2,其中活動1為利用行為,活動2是探索行為。那么,a中t2t3、t4t5、t6t7、t8t9、t10t11······表征了不同利用行為的時間間隔,這些間隔的波動性程度就是本文所說的“節(jié)奏”,間隔的長度就是本文所說的“時隔”。節(jié)奏和時隔沒有必然聯(lián)系,節(jié)奏考察的是行為的穩(wěn)定性程度,間隔考察的是速度(Pérez-Nordtvedt等,2008)。
圖2 活動的時間結構
借鑒Ancona等(2001)的思路,對企業(yè)二元行為序列中單一行為的“時間”維度的細化可以圍繞時隔和節(jié)奏等時間屬性展開?!皶r隔”刻畫的是探索行為(或利用行為)序列展開的時間間隔,通過這一時間要素的引入,能夠基于“時間”這一理論視角闡明單一行為序列的沉淀和轉化機制。而“節(jié)奏”這一時間屬性的引入,讓我們對企業(yè)二元行為的關注從行為的“量級”轉變到行為的“過程”,而這一研究視角的前提承認如下假設:同一量級的結果(或投入)對企業(yè)績效的影響會因行為過程(比如行為節(jié)奏)的不同而存在差異性。通過研究探索行為(利用行為)在時間序列上縱向實施的時隔和節(jié)奏等維度,可以更好地揭示單一行為的時間模式,并考察其對企業(yè)績效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
2. 考察二元行為的時間屬性及其與企業(yè)績效的關系
隨著“時間”視角在組織理論研究中的興起,現(xiàn)有研究聚焦于特定的單一企業(yè)行為中的時間屬性,比如說變革的節(jié)奏(Klarner和Raisch,2013)、創(chuàng)新的速率(Nadkarni等,2016)、收購的序列(Shi和Prescott,2012)等,但是,單一行為序列和二元行為序列存在本質上的差異性。原因是,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之間的關系往往不是單純的此消彼長或者相互促進的關系,對兩者間復雜的關聯(lián)、互動和轉化關系的考察需要超越單一時點和單一行為的考察。而現(xiàn)有理論從橫截面的角度考察了這一問題,往往又回到了“二元性”研究的思路中,從而忽略了二元行為間豐富的時間模式。
對二元行為序列的時間屬性的考察,除了“時隔”之外,還需要考察時序和協(xié)時?;氐綀D2的b和c中,不同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安排展現(xiàn)了不同的時序;兩個行為序列的時隔或時序的相似性,被定義為“協(xié)時”。通過對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間多樣性的時間模式和過程機制的刻畫,并通過引入恰當?shù)睦碚撘暯菍ζ溥M行解釋,才能更好地理解企業(yè)二元行為的動態(tài)平衡問題。
進一步地,對二元行為序列的單一行為時間屬性研究和二元行為時間屬性研究的核心目的都是識別出這兩類行為的時間模式或序列模式。在戰(zhàn)略管理中,模式的概念是一個長期存在的課題;從根本上來說,模式問題試圖在混亂中尋找簡單化。從管理的角度來看,如果我們識別了一個企業(yè)有一個特定的序列模式,這能讓我們預測這個企業(yè)下一步的行動。我們不能做出完美的預測,但是在理解了這個公司的序列模式之后,至少可以給我們提供加入其他額外權變變量進行改善的可預測的結果。
3. 對企業(yè)二元行為序列的可能理論闡釋
對單一行為和二元行為的時間序列模式的識別還僅僅將企業(yè)二元行為序列的研究停留在“現(xiàn)象”層面,因而需要進一步利用較為成熟的理論對其進行理論闡釋。其中兩個可能性的理論基礎分別是組織協(xié)時理論和組織學習理論。
“協(xié)時”(entrainment)指的是兩個或多個主體的行為在時間上相互影響,最終達成某種形式的同步化(Ancona和Chong,1996)。協(xié)時可以分為內部協(xié)時和外部協(xié)時。企業(yè)二元行為的內部協(xié)時體現(xiàn)了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在時間序列上的某種契合,它既決定了企業(yè)二元行為展開的最終時間模式,也是企業(yè)二元行為序列達成動態(tài)平衡的一種時間行為表征。外部協(xié)時被定義為一個焦點企業(yè)的節(jié)奏和外部環(huán)境的定速者一致,比如競爭者行動(Pérez-Nordtvedt等,2008)。根據(jù)協(xié)時的視角,外部協(xié)時給企業(yè)和它們的環(huán)境之間創(chuàng)造了一個協(xié)調界面。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間不僅需要達成內部的協(xié)時性,也需要和外部授時因子的節(jié)奏保持一致(張鋼和岑杰,2012)。
二元行為序列對企業(yè)績效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和組織學習相聯(lián)系,這一方面表現(xiàn)為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都可以視為特定的知識的獲取、發(fā)展和應用的過程,因此均可以理解為某種學習行為,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這兩類學習行為在遵循的知識軌跡、獲取的知識類型、使用的學習方式以及依賴的學習能力等方面均存在較大的差異性(Mueller等,2013)?,F(xiàn)有理論也考察了組織學習中的時間屬性,比如說,組織學習理論和組織慣例理論認為一定的時隔保證了學習沉淀、減少了慣例負荷(Liguori,2012;Klarner和Raisch,2013),創(chuàng)新學習理論認為時隔較小的情況下能夠保證創(chuàng)新速率并減少組織惰性(Hannan和Freeman,1977)等。但是這些零碎的觀點都沒有有針對性地考察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間多樣化的時間間隔,忽視了兩者間復雜的轉化關系。因此,需要將組織學習理論、慣例理論、協(xié)時理論等結合起來,用以刻畫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時間間隔中體現(xiàn)出來的知識積累、互動和轉化過程,從而更好地刻畫二元行為序列的動態(tài)平衡過程機制。
正如March(1991)指出,在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間分配資源的過程中體現(xiàn)了跨時期性(inter-temporal),因而“時間”是考察二元行為及其平衡的必不可少的理論視角。在現(xiàn)有對企業(yè)二元行為研究的理論中,無論是二元性理論還是間斷平衡理論,“時間”維度都采取了模糊化處理的方式。二元性理論主張兩類行為“同時”展開,而間斷平衡理論主張兩類行為“相繼”展開,可以認為,它們僅僅處理了流逝性時間的兩個極端,而更普遍的情況是,兩類行為的展開可能既不是完全同步的,也不是完全分離的,或者說,兩者在時間上“分離模式”是多元化的。據(jù)此可以認為,一方面,現(xiàn)有研究對企業(yè)二元行為及其平衡中的時間模式和績效機制的刻畫是簡化和粗糙的,另一方面也忽略了這兩類行為間復雜的時間關系,缺乏對企業(yè)二元行為中的“時間”要素進行細致和深入的剖析,也即缺少對“企業(yè)二元行為序列”的考察。
本文認為,對企業(yè)二元行為序列的研究可以從三個方面展開:(1)考察單一行為的時間屬性,主要從時速、節(jié)奏、時隔等單一的時間屬性出發(fā),考察探索行為或利用行為展開的最佳時間模式;(2)考察二元行為的時間屬性,二元行為的特殊性在于,探索行為和利用行為是兩類緊密相關的活動,兩者間既存在相互對立和沖突的關系,也存在彼此轉化和促進的關系,因而,需要基于“時間”視角打開兩者復雜互動和轉化的過程黑箱;(3)考察針對二元行為序列的理論闡釋,對單一行為和二元行為的時間要素的刻畫尚且停留在現(xiàn)象層面,因而,需要借用相對成熟的理論,對這些時間模式進行理論闡釋,從而將這些議題的研究從“現(xiàn)象層面”深入到“機制層面”,而本文認為社會協(xié)時理論和組織學習理論是兩個恰當?shù)睦碚撘暯恰?/p>
[1]彭新敏, 吳曉波, 吳東. 基于二次創(chuàng)新動態(tài)過程的企業(yè)網(wǎng)絡與組織學習平衡模式演化——海天1971~2010年縱向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 2011, (4): 138–149, 166.
[2]張鋼, 岑杰. 組織適應理論擴展——組織時間適應研究探析[J]. 外國經(jīng)濟與管理, 2012, (8): 43–49.
[3]Amis J, Slack T, Hinings C R. The pace, sequence, and linearity of radical chan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47(1): 15–39.
[4]Ancona D, Chong C L. Entrainment: Pace, cycle, and rhythm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6, 18(3): 251–284.
[5]Ancona D G, Okhuysen G A, Perlow L A. Taking time to integrate temporal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26(4): 512–529.
[6]Brown S L, Eisenhardt K M. The art of continuous change: Linking complexity theory and time-paced evolution in relentlessly shifting organization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 42(1): 1–34.
[7]Burgelman R A. Strategy as vector and the inertia of coevolutionary lock-i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2, 47(2): 325–357.
[8]Crossan M, Cunha M P E, Vera D, et al. Time and organizational improvis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5, 30(1): 129–145.
[9]Dougherty D, Bertels H, Chung K, et al. Whose time is it? Understanding clock-time pacing and event-time pacing in complex innovations[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13, 9(2): 233–263.
[10]Doz Y L.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in strategic alliances: Initial conditions or learning process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S1): 55–83.
[11]Gersick C J G. Revolutionary change theories: A multilevel exploration of the punctuated equilibrium paradigm[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1, 16(1): 10–36.
[12]Gibson C B, Birkinshaw J. The antecedents, consequences, and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47(2): 209–226.
[13]Gupta A K, Smith K G, Shalley C E. The interplay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49(4): 693–706.
[14]Han M. Achieving superior internationalization through strategic ambidexterity[J]. 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 2007, 15(1): 43–77.
[15]Im G, Rai A. Knowledge sharing ambidexterity in long-term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8, 54(7): 1281–1296.
[16]Klarner P, Raisch S. Move to the beat-rhythms of change and firm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3, 56(1): 160–184.
[17]Laamanen T, Keil T. Performance of serial acquirers: Toward an acquisition program perspectiv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8, 29(6): 663–672.
[18]Lee H, Liebenau J. Time in organizational studies: Towards a new research direction[J]. Organization Studies, 1999, 20(6): 1035–1058.
[19]Liguori M. The supremacy of the sequence: Key elements and dimensions in the process of change[J]. Organization Studies, 2012, 33(4): 507–539.
[20]March J 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2(1): 71–87.
[21]Mudambi R, Swift T. Proactive R&D management and firm growth: A punctuated equilibrium model[J]. Research Policy, 2011, 40(3): 429–440.
[22]Mueller V, Rosenbusch N, Bausch A. Success patterns of exploratory and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al factor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3, 39(6): 1606–1636.
[23]Nadkarni S, Chen T X, Chen J H. The clock is ticking! Executive temporal depth, industry velocity, and competitive aggressivenes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6, 37(6): 1132–1153.
[24]O’Reilly Ⅲ C A, Tushman M L. 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4, 82(4): 74–81.
[25]Orlikowski W J, Yates J. It’s about time: Temporal structuring in organization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2, 13(6): 684–700.
[26]Pérez-Nordtvedt L, Payne G T, Short J C, et al. An entrainment-based model of temporal organizational fit, misfit, andperformance[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8, 19(5): 785–801.
[27]Raisch S, Birkinshaw J, Probst G, et al.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Balancing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for sustained performance[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9, 20(4): 685–695.
[28]Romanelli E, Tushman M L.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as punctuated equilibrium: An empirical tes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37(5): 1141–1166.
[29]Schriber J B, Gutek B A. Some time dimensions of work: Measurement of an underlying aspect of organization culture[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87, 72(4): 642–650.
[30]Shi W L, Prescott J E. Rhythm and entrainment of acquisition and alliance initiatives and firm performance: A temporal perspective[J]. Organization Studies, 2012, 33(10): 1281–1310.
[31]Smith W K, Tushman M L. Managing strategic contradictions: A top management model for managing innovation stream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5, 16(5): 522–536.
[32]Stettner U, Lavie D. Ambidexterity under scrutiny: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via internal organization, alliances, and acquisi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35(13): 1903–1929.
[33]Vermeulen F, Barkema H. Pace, rhythm, and scope: Process dependence in building a profitabl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7): 637–653.
[34]Zaheer S, Albert S, Zaheer A. Time scales and organizational theor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9, 24(4): 725–741.
Paradigm Dispute of Firm Ambidextrous Behavior Research and Its Transcendence: A Temporal Perspective
Cen Ji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310018,China)
Firm exploratory and exploitative behavior implies the temporal dimension. This pape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firstly, “time” is at the core of the two paradigms of firm ambidextrous behavior, namely ambidexterity and punctuated equilibrium; secondly, the core dispute of these two paradigms lies in the differences of “temporal assumption”and “the temporal model of the behavior”, thereby leading to their different views towards related topics; thirdly, more comprehensive types of firm ambidextrous behavior should transcend the paradigms of ambidexterity and punctuated equilibrium, which could be embraced by the research topic of “sequence of ambidextrous behavior”, including the research of temporal attributes of single behavior, ambidextrous behavior and appropriat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These findings broade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f firm ambidextrous behavior research, make up the inadequacy of two paradigms aforementioned on “time” dimension, and try to explore the new thought and directions of ambidextrous behavior research.
ambidextrous behavior research;paradigm dispute;temporal perspective
F270
A
1001-4950(2017)01-0003-12
10.16538/j.cnki.fem.2017.01.001
微信掃描二維碼,可觀看作者對本文的視頻講解:
(責任編輯:子 文)
2016-08-2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71402166);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2016M592011);浙江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學工商管理學科)項目(JYTgs20151204)
岑 杰(1983—),男,浙江工商大學講師(通訊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