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 培養(yǎng)愛國愛港之心
文 本刊記者 徐 飛
交流團在“九一八”紀念日當天,參觀中國人民抗日紀念館
鄧予立先生系香港亨達集團名譽主席,現(xiàn)為十二屆北京市政協(xié)委員。2010年初,他提出由亨達集團出資贊助,每年優(yōu)選部分香港中學生,利用相關假期、圍繞特定主題,開展中華傳統(tǒng)文化研習活動。七年來,在鄧予立先生的推動下,先后有來自16所香港中學的720名學生參與到研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實踐活動中來。8月3日下午,本刊記者對鄧予立先生進行了專訪。
《北京觀察》:為什么會想到組織并贊助香港中學生開展中華傳統(tǒng)文化研習活動?
鄧予立:自香港回歸祖國以來,我根據(jù)工作、生活中的觀察,體會到香港作為世界重要的金融城市,中西方多元文化交錯發(fā)展、劇烈搏擊,香港青年一代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越來越薄弱,主權回歸,人心無法回歸。中華傳統(tǒng)文化更是漸行漸遠,中國歷史甚至不是香港學生的必修課程,這令我很痛心。香港與祖國內地的教育交流雖然有了長足進步,但更多的局限于大學,中小學生間的交流渠道少之又少。為此,我有了開展中華傳統(tǒng)文化研習活動的想法。我相信,活動過程中,通過同齡人之間的交流,能夠推廣國民教育,擴展學生視野,增強青年一代對祖國歷史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也希望通過活動的開展,培養(yǎng)有擔當、有責任心的愛國愛港青少年。
《北京觀察》:活動的前兩年在臺灣進行,您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
鄧予立:研習活動最初兩年在臺灣開展,主要是考慮到香港特定的歷史和人文因素。一方面,臺灣與香港地緣相近,經(jīng)濟發(fā)展相似,彼此的認同感和熟悉程度便于青少年間的交流;另一方面,臺灣在中華文化的保持和傳承方面也有著較高的水準,是檢驗活動成果比較理想的選擇。
2010年6月25至28日,來自香港三所中學的120名學生,分兩批前往臺北和宜蘭,開展“生命教育之旅”。2011年12月20至23日,五所香港中學的120名中學生應邀赴臺中和高雄開展“中華文化之傳承與創(chuàng)新——香港中學生赴臺灣交流研習活動”。通過兩次獨特的行程設計,香港中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有了全面認知,對臺灣的歷史、文化、生態(tài)及個人成長教育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體驗?;顒尤〉脠A滿成功,參加的同學帶著意猶未盡的滿足感返回香港。通過參與活動的學校、學生和家長的口口相傳,為研習活動樹立了良好的口碑,為繼續(xù)開展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京觀察》:組織學生來內地進行交流是一個怎樣的契機?
鄧予立:2010、2011這兩年,恰逢大陸與臺灣多領域、深層次開展交流與合作,香港中學生在臺灣研習期間,從不同方面體驗和感受到兩岸關系取得的重要發(fā)展,表露出渴望對內地的了解,我認為進一步提升研習活動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
此外,2012年7月以來,香港社會出現(xiàn)了反國民教育的游行。2012年9月,學生受到反對勢力鼓動,上街游行,人數(shù)最多時達到10萬人之巨。反國民教育事件嚴重地影響了香港社會的穩(wěn)定,并被反對勢力所利用,對香港社會造成了傷害。面對這一嚴重的社會事件,9月27日至10月1日,我邀請五所香港中學的100名學生赴西安、延安進行文化學習交流。拜謁黃帝陵、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和兵馬俑,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中華民族光輝的發(fā)展歷程,增強炎黃子孫的光榮感、使命感。在延安,參觀楊家?guī)X、棗園等革命歷史紀念地和延安革命紀念館,學生們直觀地了解到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和意義?;顒釉趪鴳c日結束,通過在新城廣場參加升旗儀式,中學生的愛國情懷得到充分激發(fā),很多年輕人滿含熱淚開啟歸程。
《北京觀察》:2013年起,您為何將研習活動主題確定為紅色之旅?都開展了哪些活動?
鄧予立:自2013年起將研習活動確定為紅色之旅,主要是為了組織香港中學生赴內地著重了解抗日戰(zhàn)爭史料和祖國內地的發(fā)展建設。
2013年9月18日,來自香港六所中學的100名學生在北京開始了“中國文化及抗日歷史之旅”,特別選擇在“九一八”紀念日當天,專程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和盧溝橋。在為期四天的活動中,特別邀請全國政協(xié)委員吳康民先生隨行,為同學們講解當年日本侵華史,加深青年學子對中國軍民浴血抗戰(zhàn)的認知。
2014年以來,香港社會出現(xiàn)了“620非法公投”事件、回歸以來最嚴重的“占領中環(huán)”非法集會事件等。這些事件的發(fā)生對香港社會穩(wěn)定影響極大,在這些事件中,學生都被蠱惑,當作急先鋒沖在前面。隨后的9月27日至10月2日的研習活動決定在北京、西安兩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以音樂為主題進行,想讓學生們通過參觀、了解,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來自三所中學的100名香港學生先后前往中央音樂學院附中、西安音樂學院附中參加專業(yè)演出并與在校生進行研討,與就讀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的香港學生進行交流,并在西安參加陜港青年學生迎國慶音樂會,同期還參觀了八路軍辦事處、張學良公館等?;顒拥玫搅司╆儍傻睾B?lián)會的大力支持,為這些香港中學生們提供了寶貴的專業(yè)學習交流機會。
2015年恰逢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9月25日至30日,來自香港五所中學的80名學生在北京、沈陽,開展了為期六天的“抗日歷史文化學習”之旅,同學們一方面對中華文化和抗日戰(zhàn)爭歷史有了全面認知,也較為全面地了解到祖國內地的發(fā)展概況,真切感受到改革開放以來,祖國驚人的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和成果。
幾年來的活動成效也是顯而易見的?;顒拥慕M織工作由最初的請求相關學校支持,發(fā)展到不同學校爭相希望得到參與機會;參加的學校由傳統(tǒng)愛國學校,擴展到不同類別的學校。實踐出真知,組織香港的青年學生到祖國內地走一走、看一看,讓他們直觀地感受到祖國的發(fā)展和國力的強盛,自覺增加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讓他們切身體會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美,發(fā)自內心的喜愛、學習和傳承。
隨著研習活動的不斷發(fā)展,鄧予立先生認為,既要堅持中華文化的學習與傳承,又要不斷擴展新的領域,向香港青少年介紹祖國的發(fā)展建設;既要讓他們了解祖國的強盛,又要鼓勵他們心系人民,關愛社會進步。鄧予立先生表示,將繼續(xù)為做好香港青年的工作做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