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博 通訊作者:王小燕(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從衛(wèi)氣之陽盛陰虛論治失眠經驗
鄭文博 通訊作者:王小燕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失眠;安眠湯;衛(wèi)氣;陽盛陰虛
失眠,中醫(yī)稱為不寐,是指入睡困難、睡而不酣、時睡時醒,或醒后不能再睡,或整夜不能入睡的一類疾病。中國睡眠研究會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成年人失眠率為38.2%。睡眠作為大腦重要的生理功能,對全身各個系統(tǒng)的生理功能產生重要影響。睡眠障礙不僅是某些疾病的癥狀,更與許多神經和精神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如學習記憶受損、焦慮和抑郁等神經精神癥狀的發(fā)生與失眠有明確的相關性,且睡眠剝奪可能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
《內經》提出陽盛陰虛是導致失眠的病機之一,《靈樞·大惑論》云:“衛(wèi)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1]《靈樞·邪客》云:“衛(wèi)氣……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于五臟六腑。今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wèi)氣獨衛(wèi)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盵1]其所謂“衛(wèi)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故見“陽氣盛”而“陰氣虛”,終致不能眠?!瓣枤馐ⅰ笔侵感l(wèi)氣運行失常,夜不入于陰而留于陽分;“陰氣虛”是指衛(wèi)氣不入于陰而言。蓋衛(wèi)氣行于陰則寐??梢婈柺㈥幪撝幻?,實由衛(wèi)氣失常所致,此為失眠的基礎病機,治療應從衛(wèi)氣運行異常導致的陰虛陽盛論治,治宜瀉陽補陰,調整衛(wèi)氣運行。筆者從“衛(wèi)之陰虛陽盛”論治失眠,創(chuàng)制了以“瀉陽補陰,調衛(wèi)安神”為用的經驗方——安眠湯。
1.安眠湯藥物組成。知母、黃芩、川芎、茯神、生地黃、赤芍、半夏、麥芽、甘草,臨證根據失眠程度隨癥加減運用。方中泄熱之知母與瀉火之黃芩合用,泄衛(wèi)中之陽熱;滋陰之生地黃與行血之赤芍同用,合補衛(wèi)中不足之陰分;川芎、茯神,一行血中之氣、一補衛(wèi)氣之體,促進衛(wèi)氣之運行有序不紊,半夏、麥芽厚倉廩之土,升發(fā)中焦脾胃之清氣,促使衛(wèi)氣開闔自如。
2.安眠湯的運用。根據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本病分為6型。①心火熾盛:小便短赤、口舌生瘡者,加黃連、連翹;②肝郁化火:急躁易怒、目赤耳鳴、口干口苦者,加龍膽草、梔子;③痰熱內擾:胸悶泛惡、舌苔黃膩者,加竹茹、枳實;④腎陰虛火旺:健忘遺精、口干津少、五心煩熱者,加黃柏;⑤心脾兩虛:心悸健忘、神疲食少、面色少華者,加龍眼肉、酸棗仁、當歸;⑥心膽氣虛:膽怯善驚者,加龍骨、牡蠣、琥珀等。若兼見早醒者則常合并肝郁,可加用柴胡、合歡花等解郁之品,臨證酌情加減。
3.專病專證用藥。在辨證與辨病結合的基礎上,重視專病、專癥、專藥的應用,對提高臨床療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①知母:《神農本草經》記載,知母“性苦、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2]。知母既泄衛(wèi)中之陽熱,又能補衛(wèi)氣之本,是直指病機之要藥,臨床上見入睡困難者用之效果頗佳。②赤芍:《神農本草經》記載“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治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赤芍能直入血分,而營氣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營衛(wèi)相和,則衛(wèi)氣方可運行,知母泄衛(wèi)氣之陽熱,赤芍去血中之堅積,兩者合用使衛(wèi)氣不亢不熱,正常出入。③麥芽:《本草經疏》提出麥芽功用與米芽相同,而消化之力更緊,其發(fā)生之氣,又能助胃氣上升,行陽道而資健運,故主開胃補脾,消化水谷及一切結積冷氣脹滿。
患者,女,40歲,2016年11月10日就診。主訴:入睡困難2年,加重1周?;颊?年前因家人生病住院,出現(xiàn)入睡困難,躺床上2 h還不能入睡,無心煩、口干,后在多家醫(yī)院就診,被診斷為“失眠”,給予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右佐匹克隆片等藥治療,初期服藥能改善情況,近1周又出現(xiàn)徹夜難眠。癥見:入睡困難,徹夜難以入睡,晨起頭昏沉,注意力不集中,乏力,納可,小便稍黃,大便可,舌淡紅,苔薄黃,脈細。西醫(yī)診斷:失眠。中醫(yī)診斷:不寐;辨證:陽亢陰虛,衛(wèi)不入陰。治宜瀉陽補陰,行衛(wèi)調平。方用安眠湯:知母12 g,黃芩10 g,川芎10 g,茯神20 g,生地黃12 g,赤芍10 g,清半夏6 g,麥芽3 g,甘草6 g,3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16年11月14日二診:入睡時間仍長,但可入睡,徹夜不眠情況改善,近來出現(xiàn)納差,大便溏,舌淡紅,苔薄黃。上方加黨參12 g,白術15 g,砂仁6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16年11月21日三診:患者訴能在30 min內入睡,無乏力,便溏,納可,舌淡紅,苔薄,脈細。用藥對癥,因其長時間失眠,心神常時不寧,耗傷心血,二診方再加丹參10 g,10劑。水煎服,每日1劑。
按語:患者夜間入睡困難、日間乏力、頭昏沉,即“晝不精,夜不瞑”的異常狀態(tài);小便稍黃、舌苔薄黃,此乃衛(wèi)陽氣分之熱,脈細為陰不足之象,與衛(wèi)之陽亢陰虛、行陽不入陰病機相符,方投補陰瀉陽之安眠湯,效果良好。二診患者素體脾虛,服泄熱藥后,出現(xiàn)納差、便溏等癥,加用健脾益氣之黨參、白術、砂仁等而收功。三診之丹參有未病先防之意。
睡眠覺醒的具體機制尚不明確,一般認為是腦干的中縫核、孤束核、腦橋背內側被蓋的藍斑頭部、視交叉上核、丘腦均可誘導睡眠的發(fā)生。上述神經生理功能的抑制作用減弱或易化作用增強,以及參與其中的神經解剖結構發(fā)生病理性改變,都可以導致失眠。失眠的治療有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有睡眠教育、認知、光照等;藥物治療有苯二氮類、非苯二氮類、抗焦慮、抗抑郁、激素替代治療等,療效良好,但是用藥后的不良反應不可避免。而中醫(yī)作用安全,療效肯定,且無明顯不良反應。
[1]王冰.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
[2]神農本草經[M].顧觀光,輯.楊鵬舉,校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155.
R.20170606.1041.010.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06-06 10∶41∶00
2017-12-13)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