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體乾 鄒 霞(山東省威海榮成市上莊中心衛(wèi)生院,山東 威海 264303)
桂枝湯加減治療頸肩背綜合征
曲體乾 鄒 霞
(山東省威海榮成市上莊中心衛(wèi)生院,山東 威海 264303)
桂枝湯出自《傷寒論》,是為“太陽中風表虛證”而設。原文為“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意即風寒感冒有汗的用桂枝湯。應用要點宗其原意為:表虛,或受其寒侵,或受其濕侵,或受其風侵,或是風寒濕雜生,抑或是素有水飲,復感外邪而致病等,為其主要病機,并作為診斷及治則的主要依據(jù)。結合某病的特有證候,辨證施治,只要辨證得當,療效顯見。
現(xiàn)就筆者在臨床中應用桂枝湯加減治療多種證候不同的疾病并取得滿意療效談談點滴體會,順錄醫(yī)案一二如下。
頸肩背綜合征——風寒背痛
患者,女,61歲。2015年1月5日初診?;颊叨嗄觐i背木痛,酸乏不適,抬不起頭,近期加重,有時出現(xiàn)呼吸引起頸胸椎交界處痛。X片:頸椎骨質增生。脈短緩,舌淡紅,苔薄白。辨證:營衛(wèi)虛弱,外感寒濕,瘀滯經絡。治則:升陽發(fā)表,搜風除濕,活血行氣通絡。處方:桂枝湯加減。組成:桂枝10 g,白芍30 g,炙甘草10 g,大棗15 g,葛根30 g,羌活15 g,雞血藤30 g,姜黃10 g,6劑,水煎服。
2015年5月13日特來告知,服后諸癥皆失,未再復發(fā)。
按:桂枝湯解肌和營,葛根升陽氣,潤經脈,解除項背拘急;羌活升陽發(fā)表,搜風勝濕止痛,且能上達巔頂,橫行肢臂;姜黃、雞血藤活血行氣,通利經脈。
頸肩背綜合征 ——肢顫耳鳴
患者,男,42歲。2015年7月5日初診?;颊咭酝杏覀阮i肩背發(fā)硬、發(fā)木及怕風史,今年又出現(xiàn)右上肢陣發(fā)抖動(顫動),繼又出現(xiàn)耳如蟬鳴,某市級醫(yī)院檢查無腦部病變。舌紅苔薄白,脈弱緩,心率62次/min。無風不抖,無阻不鳴,無虛不鳴。其發(fā)病機制應為:營虛衛(wèi)弱,風濕外襲,風痰阻絡,經輸不利。治則:補氣升陽,和營解肌,透邪外出,化痰通絡。方用桂枝湯加減。處方:桂枝15 g,白芍30 g,生姜10 g,大棗15 g,炙甘草 6 g,葛根30 g,石菖蒲12 g,制南星15 g(先煎30 min),黃芪20 g,羌活15 g,6劑,水煎服。
2015年7月12日二診:諸癥大緩,脈弱,心率78次/min,上方再服6劑。
2015年7月26日三診:耳不明,臂不顫抖,頸肩背均無不適。停藥1周未復發(fā)。近兩天偶爾出現(xiàn)膝關節(jié)怕風。辨證:風性善動是其一,正氣未復是基本。羌活、獨活均為祛風濕之要藥,但羌活偏治上半身,獨活偏治下半身,故加獨活、威靈仙,去制南星、石菖蒲。處方:桂枝15 g,白芍30 g,生姜10 g,大棗15 g,炙甘草6 g,黃芪20 g,葛根30 g,羌活15 g,獨活15 g,威靈仙15 g,6劑,水煎服。
2015年8月22日來電致謝,痊愈。
按:初診、二診加黃芪、炙甘草益其氣,重用白芍和大棗、甘草建其中,桂、姜通其陽,葛、姜升陽解肌,解表搜風,除濕通脈,所以邪氣出正氣復,肌筋松適,再配以制南星、石菖蒲化痰通竅,故風息、痰化、氣血通。三診時膝蓋偶爾出現(xiàn)怕風,乃正氣剛復,余邪未盡,因此考慮為風又下行,故加獨活、威靈仙,去掉制南星、石菖蒲,是因耳鳴停,竅已通。
頸肩背綜合征——眩暈
患者,男,51歲,2011年8月2日初診。頭暈1年多。平日頭暈,有時出現(xiàn)旋轉(目眩),癥狀不重,次數(shù)也較少,能堅持工作。兼證:頸部板硬,發(fā)涼,怕風,醫(yī)院確診為頸椎病,但服藥無效。查其舌淡薄白,脈浮短。辨證:結合其工作環(huán)境及兼證屬風寒濕外侵,致太陽經輸不利,故頸木怕風,而無風不作眩,無痰不作暈,所以此證須遵循郭子光教授之法即祛風痰,通經輸,用桂枝湯加減治之。處方:桂枝15 g,白芍30 g,生姜15 g,大棗15 g,炙甘草6 g,葛根30 g,羌活15 g,石菖蒲12 g,制南星15 g(先煎30 min),6劑,水煎服。
2011年8月10日二診:頭大清,頸舒,病已去十之八九,效不更方,再服6劑。約1年后其妻病來診,欣喜,再沒犯病。
按:引起眩暈的主要原因為風痰瘀虛,其中“風”可分為內風和外風。《中風酙詮·中風總論》指出:“內動之風,皆肝木之旺,木火生風。”故內風多為火,而外風則指外傷六淫之風。此患者正是因外在風濕侵襲太陽經輸,并夾風痰上擾,所以用桂枝湯加減除濕散風化痰,以收全功。
2016-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