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筆小球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
此句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這是諸葛亮在劉備托孤時說的話。這句話傳誦了近一千八百年,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形象早在劉備托孤時就已經定格。
本文要說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劉備的遺言。劉備說了什么后,諸葛亮才回應了這句經典臺詞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劉備在永安病篤,把諸葛亮從成都傳來,囑咐后事,劉備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主流的觀點是,劉備這句話的意思是:“皇太子劉禪要是給力,你就好好輔助他,若他不給力,你就自己當皇帝吧?!痹凇度龂萘x》里,劉禪是個扶不起的昏君,在正史中,劉禪也不是一個有大作為的皇帝。于是,諸葛亮又亮了。劉禪不給力,被劉備授權可以篡位的諸葛亮卻沒有篡位,所以他忠。諸葛亮忠于劉家的節(jié)操,由此一直被代代傳誦。
但其實,劉備說的“君可自取”,未必是授權諸葛亮可以稱帝。漢語博大精深,一個“取”字便可以有很多種解釋??梢哉f是“奪取”,也可以說是“選取”。在這里,我們不認為劉備是在授權諸葛亮可以稱帝。
原因有三:其一,劉備死時,劉禪已經17歲了,劉禪是“才”還是“如若不才”,劉備心里有數。如果真的覺得劉禪不給力,劉備完全可以在彌留時,將皇位直接禪讓給諸葛亮,何必待得讓諸葛亮等一等,先看看劉禪是否給力再說呢?待得劉禪血統(tǒng)純正地繼任了蜀國皇帝,諸葛亮再廢他,勢必引起蜀國內亂。其二,諸葛亮只是劉備心腹。盡管劉備稱帝后,諸葛亮被封為丞相,成為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重臣,但諸葛亮若稱帝,卻是沒有政治基礎的,缺乏“苗正根紅”的必然性,諸葛亮并沒有稱帝的輿論基礎。其三,劉備稱帝的輿論契機,是曹丕篡位后謠言四起,說漢獻帝已經遇害,為了繼承漢室,劉備才稱帝。劉備的稱帝,已經遭到了益州知識分子的輿論攻擊。但劉備姓劉,繼承帝位,倒也勉強說得過去。一旦劉皇帝改成諸葛稱帝,益州必然內亂,益州的豪族和知識分子必然說不。這一點,劉備和諸葛亮自己都是清清楚楚的。
所以,本文是有一個假設前提的,這個假設就是:劉備說如果劉禪不給力,那諸葛亮就從劉備的幾個兒子里“自取”一個另立。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那么,劉備的遺言就是非??植赖?。劉備之死,孕育著一場表面看不見的血雨腥風。劉備能這么說,也就說明,益州的貴族們對劉禪即位是有保留意見的,劉禪的皇位并不穩(wěn)。
劉禪她媽甘夫人,本是劉備的一個妾,死于南郡,死后才被追封為皇后。劉備生前只立過一個皇后,是吳皇后。吳皇后的完璧之身并沒有留給劉備。她的第一夜給的是劉瑁,劉瑁是劉焉的兒子,劉璋的兄弟。劉瑁死得早,吳氏年紀輕輕就成了寡婦。
劉備入蜀后,在法正的勸說下納下了吳寡婦,并在稱帝后立其為皇后。吳氏的哥哥是吳壹。吳壹本是劉焉、劉璋父子兩代的重臣。在諸葛亮北伐時代,戰(zhàn)功累累。在諸葛亮選派街亭人選時,只有吳壹和魏延被軍事會議的參會者列入“宿將”名列。吳壹在蜀國最終官至車騎將軍,他的族弟、參與劉備伐吳之戰(zhàn)的吳班,后來官至驃騎將軍。
劉備立了吳皇后,吳壹也就“死心”了。劉備當了皇帝,吳氏成了皇后,吳壹就是皇親國戚。這樁政治婚姻盡管在倫理上不是很完美,但劉備通過這樣的方式拉攏了一批益州幫的能人。
有意思的是,像吳壹這樣一位曾經在諸葛北伐戰(zhàn)場大敗魏將費瑤,且在諸葛死后,長期把守蜀漢北門戶漢中的“宿將”,在《三國志·蜀書》中,居然沒有自己的傳記。陳壽只用了一句“失其行事,故不立傳”。
吳壹死于建興十五年,即公元237年。這一年,四川人陳壽還是一個不懂事的4歲娃娃。但按理說,吳壹這么一位蜀漢重臣,為什么會“失其行事”呢?雖然蜀國不置史官,但對吳壹生平,就沒有人有記憶嗎?一點資料都沒留下嗎?簡雍的傳記也是殘缺不全的,只寫到其入蜀為止,但在《三國志》中也留下了幾行字,而吳壹卻是“故不立傳”。
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吳壹的資料被人為地抹去了。那么,又是誰要抹去吳壹的資料呢?順著這條線索,我們稍微展開分析。
如果說黃權、劉巴這樣的親曹操、親劉璋的益州幫,有不買劉備賬動機的話,吳壹則一點兒都不會。因為他的親妹妹是皇后,如果劉備出了事,他這個皇帝的小舅子就保不住了。吳壹沒有背叛劉備的理由,但對于吳壹而言,最理想的結果卻不是劉禪繼位。
假如劉永或者劉理其中的一個是吳皇后所生,吳壹會怎么想呢?和吳壹的“不立傳”一樣,劉永和劉理的生母在史書中也沒有明確交代,可能是吳皇后,也可能不是。劉備托孤時,劉永是去了的,這說明什么?劉禪都沒去,劉永卻去了。這說明劉永有可能是吳皇后的兒子。如果劉備不是有了改立劉永的念頭,為什么讓他去呢?(劉理去沒去,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
從這樣一個角度說,劉備的遺言“君可自取”,背后折射的則是一種無奈,選擇嫡長子劉禪,還是益州幫擁護的劉永呢?劉備管不了,撒手人寰了,將這個難題踢給了諸葛丞相。
劉備死得不安生!死前、死后,蜀國的內戰(zhàn)還是爆發(fā)了。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戰(zhàn)敗撤軍,屯駐永安,并沒有回成都。這說明劉備不甘心,時時刻刻準備二次伐吳。到了冬天十月的時候,劉備終于熬不住了,急召諸葛亮從成都去永安面圣。
此時,孫權求和,劉備答應了。劉備居然答應了!關羽之仇、張飛之仇、夷陵之敗,劉備不計較了。劉備伐吳前,孫權是請和的,但“先帝盛怒不許”。劉備答應求和,不可能是因為自己身體的原因,即使劉備自己病故了,收復荊州的戰(zhàn)略也可以作為一項軍事國策,交由后人完成。劉備答應求和,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不愿意“四面楚歌”,因為蜀國的內戰(zhàn)爆發(fā)了。
第一個扛起反旗的是漢嘉(今四川蘆山縣)太守黃元?!度龂尽な駮は戎鱾鳌贩Q:“(章武二年)冬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聞先主疾不豫,舉兵拒守?!闭挛涠甑氖拢S元只是舉起了反旗,待得章武三年(223年)二月,諸葛亮從成都抵達永安后,黃元于三月起兵,攻打臨邛(今四川邛崍市),戰(zhàn)敗,被其親兵擒至成都,“斬之”。
劉備駕崩前后的章武三年夏,蜀國南中的大姓和異族全反,雍闿、朱褒、高定先后舉起了反旗。其中,南中豪族雍闿的作亂,還是孫權策反的。劉璋死后,他的次子劉闡成了孫權封的“(領)益州刺史”。劉闡去了蜀國益州和孫權管轄的交州的交界處,策反了這次叛亂。直到諸葛亮南征平定了南疆,劉闡才回到了吳國。
劉備就是在這樣一個東面有孫吳大軍虎視眈眈,成都大本營附近有太守造反,南中異族、大姓又被孫權策反的內憂外患中含恨而終的。
雍闿等人南中作亂,這里按下不表。單說黃元,這個人的歷史記載也很少,但這個人很重要。雖然《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對黃元的作亂、戰(zhàn)敗、伏誅只有寥寥數筆,但《三國志·蜀書·楊洪傳》卻留下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史書如是說:“漢嘉太守黃元素為諸葛亮所不善,聞先主疾病,懼有后患,舉郡反,燒臨邛城。時(諸葛)亮東行省疾,成都單虛,是以(黃)元益無所憚?!?/p>
這必然又是一個歷史的隱筆。黃元和諸葛亮不和,也不至于起兵造反,且發(fā)兵火燒臨邛(臨邛是漢嘉進軍成都的必經之路之一)。問題來了,黃元作亂的政治動機是什么?底氣又在哪里?
在時機上,黃元的選擇是:一是劉備病重;二是諸葛亮不在成都。留在成都的是劉禪,黃元的目標就是劉禪。但即使黃元作亂成功,廢掉了皇太子劉禪,也不可能自己當上皇帝,沒人服。黃元以一個郡的兵力,或許可以打下兵力空虛的成都。但然后呢?等待他的將是被討伐。
黃元的底氣只有一種可能性,黃元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背后還有人!這個人是誰,不知道。有可能是成都的內應,也可能是其他擁兵在外的將領。如果黃元攻入成都,擒殺了劉禪,那么誰會是最大的受益者?皇太子被除掉了,劉永或劉理就順理成章地繼任為皇太子,除非黃元的幕后指使者有更大的野心。
在《三國志·蜀書》中消失的還有一個人——劉璋的重臣龐羲。龐羲和吳壹一樣,都算是劉璋的親戚,甚至比吳壹更親。龐羲的女兒是劉璋長子劉循的妻子。劉璋被劉備遷往公安時,帶走了次子劉闡,但龐羲因為自己女兒之故,留下了女婿劉循。
劉闡在益州、交州的邊境策反了南中叛亂,龐羲和劉循會閑著嗎?不知道,因為龐羲和劉循在史書中都消失了,后人連他們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劉禪是有天子命的,黃元還沒有打到成都,就兵敗了。
史書說漢嘉太守黃元和諸葛亮不和,益州幫里的能人和諸葛亮不和的并不少,還有一個彭羕。劉備一度很重視彭羕,但諸葛亮總是在劉備面前放他壞水,說他“心大志廣,難可保安”。后來劉備將彭羕貶官為江陽太守。
這個歸屬也不錯,好歹也是一個地方老大。但彭羕還沒赴任,就因禍從口出,下獄死了。彭羕上任前和馬超吃了一頓飯,對馬超說:“咱們反了吧,你帶兵在外,我在內,何愁不平天下?”馬超又去告了一狀,于是彭羕丟了腦袋。
馬超告發(fā)彭羕的動機且不論,馬超是這么套彭羕話的:“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謂卿當與孔明、孝直諸人齊足并驅,寧當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馬超的這番話很有煽動性,直接把彭羕抬高到了與諸葛亮、法正同樣的地位:“你其實很牛逼的,就這樣去一個小地方當個官,你難倒不失望嗎?”
彭羕和馬超是怎么對上的呢?怎么坐到一桌去的呢?彭羕被貶官,為什么會去找馬超這樣一個和自己沒什么交情的人呢?馬超不是一個省油的燈,他和關羽、張飛、諸葛亮等都是劉備的心腹不同,馬超本是和劉備平起平坐的諸侯,只是混得不好,才投奔了劉備。一部名為《山陽公載記》的史書,記錄了這么一則八卦:
劉備很寬待馬超,但馬超卻給臉不要臉,對劉備直呼其名,根本沒拿劉備當主公看,惹得關羽大怒,要求劉備殺他。一次開會時,馬超來了,關羽、張飛都拿著刀劍站立,馬超被施了一個下馬威,才不敢再放肆,才開始遵循君臣之禮。
這則史料必須是謠言。馬超和關羽一輩子都沒見過面。但史書不準確,卻也不是完全沒譜。馬超一開始和劉備沒大沒小的,這種態(tài)度已經傳播了出去,至少傳進了《山陽公載記》作者的耳朵里。彭羕策反馬超造反,或許就是基于這樣的考量。馬超的野心,是被彭羕看在眼里的。馬超未必是不想反,只是當時不是最好的時機。為了向劉備表忠心,就把彭羕給出賣了。
馬超的死亡時點又是章武二年,和劉巴、許靖幾乎是一前一后。馬超享年47歲。馬超是正常死亡嗎?如果馬超有反骨,彭羕策反時,不是最好時機,那么劉備病重、諸葛不在成都時,身為驃騎將軍的他,是不是最好的時機呢?
馬超有兩個兒子,一個叫馬秋,馬超叛逃張魯后,這個兒子被張魯殺了。還有一個叫馬承,在馬超死后,繼承了馬超“威侯”的爵位。馬超的女兒則嫁給了劉備的小兒子劉理。前文說了,不知道劉永和劉理究竟哪個是吳皇后的兒子,只知道劉永比劉理年長,只知道劉備彌留時劉永去了,劉理去沒去,不知道。如果不是劉永,而是劉理是吳皇后的兒子呢?那么,馬超和吳壹就有可能是一條戰(zhàn)線的了。
馬超臨死前上了一道表,給朝廷引薦了自己的族弟馬岱,為什么不是其子馬承呢?只有一種可能性,馬承的政治前途已經死了。最多只能繼承馬超的爵位,接受國家的供養(yǎng)。馬承的政治前途是因什么而死的呢?
在劉備死前幾個月,馬超死了。馬超和劉巴、許靖都先劉備一步死了,死神的召喚可謂是接踵而至。這僅僅是一個巧合嗎?一定不是蜀漢政權內部的血腥清洗嗎?
綜上所述,本文對馬超、劉巴、許靖之死的時間節(jié)點提出懷疑,對簡雍、吳壹、龐羲在傳記上的消失表示懷疑,對黃元孤兵作亂的合理性表示懷疑,對黃權投魏的行為表示懷疑,等等。這些懷疑糅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巨大的謎團。
但通過本文,我們展現了劉備稱帝到病卒的這三年里,蜀漢政權的利益分割和內憂外患,劉禪黨、劉永(或劉理黨)黨、甚至劉循(劉闡)黨有可能存在的明爭暗斗,以及在皇位之爭上的另一種可能。當然,也有劉備死前,為了身后事,而密布一場政治大清洗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說,劉備對諸葛亮的遺言“君可自取”是恐怖的。蜀國的亂,已經不是劉備所能掌控的了。他將這個棘手的難題,全部扔給了諸葛亮,一代梟雄,終于隨關羽、張飛而去了。17歲的劉禪登基后,蜀漢政權迎來了諸葛亮的時代,一個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的時代,兩個字可以概括:維穩(wěn)。
劉備的遺言是恐怖,但比之更恐怖的是,如果劉備的遺言是諸葛亮的矯詔呢?劉備立的真的是劉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