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桂平,張葆青,李得欽(.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山東 濟南 25004;2.山東省中醫(yī)院 兒科,山東 濟南 25004)
*通訊作者。
獨取少商穴刺血治療兒童流行性腮腺炎46例
孫桂平1,張葆青2*,李得欽1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省中醫(yī)院 兒科,山東 濟南 250014)
流行性腮腺炎;少商穴;刺血療法
流行性腮腺炎,簡稱腮腺炎,是兒童和青少年中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其主要臨床特征以腮腺非化膿性腫脹疼痛為主,皮色不變,并伴有發(fā)熱、局部灼熱等癥狀。腮腺炎病毒可侵犯各種腺組織和神經系統(tǒng)及肝、腎、心、腦等幾乎所有的器官,常可繼發(fā)腦膜腦炎、睪丸炎、胰腺炎、乳腺炎、卵巢炎等疾患。本病主要流行季節(jié)為冬春兩季,主要以3歲以上兒童多見。筆者自2015年12月以來治療本病46例,均符合流行性腮腺炎的診斷標準,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篇報道46例患者中,男27例,女19例;年齡最大13歲,最小6歲;單側腫大39例,雙側腫大7例。均未發(fā)展至繼發(fā)其他器官疾病。
1.2 診斷標準
①發(fā)病前30 d內有與腮腺炎患者的接觸史;②單側或雙側以耳垂為中心非化膿性腫大并疼痛,邊沿不清,觸之有彈性,表面皮膚不紅,同側頰內腮腺管口紅腫??砂轭M下腺腫大??捎械突蛑卸劝l(fā)熱;③外周血白細胞數(shù)正?;蚱?,淋巴細胞相對升高;④病原學檢查血液抗腮腺炎病毒IgM陽性,或腮腺炎病毒抗原陽性[1]。
所有患者均取雙側少商穴,針刺前,先用拇指在預刺部位周圍進行推按(方向為朝指尖方向),待血液匯聚到針刺部位后,行常規(guī)皮膚消毒,然后用三棱針快速刺入皮膚2 mm,然后使出血數(shù)滴,再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雙側治療同法,每日針刺1次。
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無復發(fā)為臨床治愈。46例患者中,1次治愈者34例,2次治愈者9例,3次治愈者3例。治愈率 100 %。
李××,男,6歲,于2016年3月9日因患流行性腮腺炎2 d前來就診。時下癥見:患者雙側腮部腫脹,張口困難,觸之灼熱,有壓痛,情緒煩躁,并伴發(fā)熱38.5 ℃,無其他臨床繼發(fā)癥狀。行上述方法后,1次癥狀大減,治療2次即愈。1周后隨訪患者未述疾病反復。
流行性腮腺炎是臨床比較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因其臨床癥狀較急,傳染性較高,特別是在兒童聚集的幼兒園及小學,故在臨床上特別引起重視。其一般預后較好,但不排除繼發(fā)腦膜腦炎、睪丸炎等疾病。因腮腺所部為少陽、陽明經脈所過之處,外感風熱疫毒之后,邪氣郁而不散,壅遏少陽、陽明經脈,蘊結于腮部所致。故臨床治療以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為基本原則。
少商穴為手少陰肺經之井穴,對咽喉腫痛、鼻衄、高熱等肺系實熱證、癲狂、昏迷等均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手少陰肺經循行起于中焦,屬肺、絡大腸,聯(lián)系胃與肺系;從肺系出,外行線起于側胸部,循行于上肢內側前緣,經寸口,止于拇指橈側端;分支從腕后分出,止于食指橈側端[2]。看似循行路線并未經過塞部,其實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首先,痄腮屬風溫疫毒從口鼻而入,在肺衛(wèi)階段,取少商泄其熱,瀉其毒[3]?!躲~人》介紹少商穴時有“唐刺史成君綽,忽腮頜腫大如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三日,甄權針之立愈”、《針灸資生經》有“少商治腮頜腫”等記載;其次,肺與大腸相表里,本篇所列患者癥狀均不是太重,尚未循經傳變,下陷厥陰,故病尚在少陽、陽明,瀉肺之井穴來泄陽明之熱,亦可奏效;再者,現(xiàn)代臨床研究表明,刺血療法對于治療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急性細菌感染性疾病、食物中毒、周圍神經痛、癱瘓、軟組織損傷、自主神經系統(tǒng)性疾病、小兒高熱驚厥、婦科經帶產及皮膚病均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特別是少商穴刺血,對于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感冒等,具有獨特的治療效果。另有研究表明,刺血對感染性疾病血象有明顯的調節(jié)作用[4]。
綜合來講,獨取少商穴刺血來治療兒童流行性腮腺炎,特別是疾病發(fā)展的初期,確實有著很好的治療效果,但如果患者已經病發(fā)已久,且已繼發(fā)他癥,應當及時予以對癥治療,以免延誤病情,造成不可逆轉的后果。
[1] 吳升華.兒科住院醫(yī)師手冊[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300
[2] 石學敏.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29
[3] 蔡朝圣.點刺少商、少澤穴治療流行性肥腺炎279例[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2,11(2):44-45.
[4] 譚德福.刺血療法的現(xiàn)代研究與前景[J].中國針灸,1995,22(4):52-54.
修回日期:2017-04-13
本文編輯:朱慶文
R512.1
D
1006-978X(2017)03-0023-01
2017-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