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付
桂枝湯方證探索與實踐
● 王 付*
桂枝湯是《傷寒雜病論》中辨治太陽中風證的重要代表方,可在臨床中辨治諸多疑難雜病并不局限于太陽中風證;本文重點探索桂枝湯方藥作用及病位、解讀方藥及配伍,得出方藥組成作用特點并不局限于太陽中風證,并可辨治諸多內傷雜??;權衡桂枝湯方證之發(fā)熱、惡寒、頭痛、汗出、不能食、心下悶、鼻塞,運用桂枝湯辨治長期低熱、血管神經性頭痛、妊娠大便難、竇性心動過緩,而不能僅局限于某一病變部位或癥狀表現(xiàn),臨證只要審明病變證機是氣血虛夾寒,用之即能取得良好效果。
《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 桂枝湯 經方 方證 臨床應用
桂枝湯是《傷寒雜病論》中重要治病用方之一。張仲景運用桂枝湯辨治病證主要有頭痛,鼻鳴,心煩不解,不能食,干嘔,心下悶,衄血,妊娠惡阻,發(fā)熱,翕翕發(fā)熱,煩熱,嗇嗇惡寒,或淅淅惡風,自汗出,身體疼痛,脈浮,或脈浮數(shù),或脈遲??稍谂R床中怎樣運用桂枝湯辨治外感???又怎樣運用桂枝湯辨治內傷病及疑難?。繉W好桂枝湯辨治各科病證的基本思路是什么?用活桂枝湯辨治各科病證的基本準則是什么?怎樣才能更好地運用桂枝湯辨治外感病、內傷病及疑難病而取得最佳預期治療效果?結合多年臨床應用桂枝湯辨治體會,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研究與深入探討,對提高臨床運用桂枝湯能力及辨治水平可有一定幫助和借鑒。
桂枝湯由桂枝三兩(9g),芍藥三兩(9g),甘草(炙)二兩(6g),生姜(切)三兩(9g),大棗(擘)十二枚所組成。只有從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研究其作用及病位、配伍及用量,才能學好用活桂枝湯辨治各科諸多疑難雜病[1]。
1.1方藥作用及病位桂枝的基本作用是溫通。其于桂枝湯中可辨治營衛(wèi)虛弱病證;于麻黃湯中可辨治衛(wèi)閉營郁證;于炙甘草湯中可辨治心病證;于澤漆湯中可辨治肺病證;于黃芪建中湯可辨治脾胃病證;于腎氣丸中可辨治腎病證;于五苓散中可辨治膀胱病證;于桃核承氣湯中可辨治瘀熱病證;于桂枝附子湯中可辨治骨節(jié)筋脈病證等??梢姡\用桂枝辨治病證的基本點是寒凝經脈,陽氣不通,氣血郁滯,并不局限于營衛(wèi)病變,更可辨治諸多臟腑雜病。
芍藥的基本作用是補斂緩急。其于桂枝湯中可辨治營衛(wèi)病證;于小青龍湯中可辨治肺病證;于小建中湯中可辨治心病證;于四逆散中可辨治肝病證;于桂枝加芍藥湯中可辨治脾胃病證;于真武湯中可辨治心腎病證;于桂枝芍藥知母湯中可辨治骨節(jié)筋脈病證等??梢姡\陰,緩急止痛,并不局限于營衛(wèi)病變,更可辨治諸多臟腑雜病[2]。
生姜的基本作用是溫散。其于桂枝湯中可辨治營衛(wèi)病變;于桂枝生姜枳實湯中可辨治心病證;于澤漆湯中可治肺病證;于生姜瀉心湯中可辨治脾胃病證;于真武湯中可辨治腎病證;于防己黃芪湯中可辨治風水病證等??梢?,運用生姜辨治病證的基本點是辛散溫通,調理脾胃,宣散水氣,并不局限于營衛(wèi)病變,更可辨治諸多臟腑雜病。
大棗的基本作用是益氣生血。大棗于桂枝湯中可辨治營衛(wèi)病變;于炙甘草湯中可辨治心病證;于射干麻黃湯中可治肺病證;于甘草瀉心湯中可辨治脾胃病證;于小柴胡湯中可辨治肝膽病證;于越婢湯中可辨治風水病證等。可見,運用大棗辨治病證的基本點是益氣和中,并不局限于營衛(wèi)病變,更可辨治諸多臟腑雜病[3]。
炙甘草的基本作用是益氣生津。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辨治病證使用炙甘草的頻率最高,可辨治諸多臟腑及營衛(wèi)氣血病變,切不可將炙甘草治療病證局限于某一方面。
1.2方藥配伍及用量
1.2.1 詮釋用藥要點 方中桂枝辛溫解肌發(fā)汗;芍藥酸寒益營斂陰止汗;生姜辛溫發(fā)汗解表,調理脾胃;大棗、甘草益氣和中。又,方中用桂枝、生姜辛溫,桂枝偏于溫通,生姜偏于辛散;芍藥味酸補血斂陰;大棗、甘草益氣,大棗偏于補血,甘草偏于生津。桂枝與生姜配伍,旨在辛散,與大棗、甘草配伍,旨在補益;又,大棗、甘草配桂枝、生姜旨在化陽助衛(wèi),配芍藥旨在化陰益營;方藥相互為用,以發(fā)汗解肌,調和營衛(wèi)為主,兼以補益。
1.2.2 剖析方藥配伍 桂枝與生姜,屬于相須配伍,增強解肌發(fā)汗,調理脾胃;桂枝與芍藥、生姜,屬于相反配伍,發(fā)斂同用,芍藥制約桂枝、生姜辛溫發(fā)汗傷津,桂枝制約芍藥斂陰留邪;大棗與甘草,屬于相須配伍,增強補益中氣;芍藥與大棗、甘草,屬于相使配伍,芍藥助大棗、甘草益氣化血,大棗、甘草助芍藥補血化氣;桂枝與大棗、甘草,屬于相使配伍,桂枝助大棗、甘草辛甘化陽,大棗、甘草助桂枝益氣溫中。
1.2.3 權衡用量比例 桂枝與芍藥用量比例是1∶1,提示藥效發(fā)汗與斂汗之間的用量調配關系,以治營弱衛(wèi)強;桂枝與生姜用量比例是1∶1,提示藥效通經與發(fā)汗之間的用量調配關系,以治衛(wèi)強;甘草與大棗用量比例關系1∶5,提示藥效益氣與生津之間的用量調配關系,以治氣虛;桂枝與大棗、甘草用量比例是3∶10∶2,提示藥效辛溫解肌與益氣之間的用量調配關系,以治陽虛;芍藥與大棗、甘草用量比例是3∶2∶10,提示藥效益營斂陰與益氣生津之間的用量調配關系,以治營弱。又,方中用藥5味,辛溫藥2味即桂枝、生姜,既可解表又可治里,用量總和是18g;補益藥3味即芍藥、大棗、甘草,以治里為主,用量總和是45g。其用量比例是2∶5,從用量分析方藥主治,病是太陽中風證或脾胃虛弱證。
張仲景論桂枝湯辨治發(fā)熱、惡寒、頭痛、汗出、身疼不休、不能食、心下悶、鼻鳴等癥的病變屬性,既可能是外感病,又可能是內傷病,更可辨治外感內傷夾雜之證[4]。
2.1思辨“發(fā)熱” 張仲景在臨床中運用桂枝湯無論是辨治外感病發(fā)熱,還是辨治內傷病發(fā)熱,其病變證機都是正氣與邪氣相斗爭。桂枝湯辨治發(fā)熱的作用特點是既可針對外邪發(fā)散邪氣,又可針對內傷扶助正氣積極抗邪。
2.2權衡“惡寒” 張仲景在臨床中運用桂枝湯無論是辨治外感病惡寒,還是辨治內傷病惡寒,其病變證機都是正氣相對虛弱或力量不足,或是正氣積極蓄積力量未能及時奮起抗邪,或是邪氣相對處于優(yōu)勢。桂枝湯辨治惡寒的作用特點是既可直接作用衛(wèi)氣以驅邪,又可化生衛(wèi)氣以驅邪,從而達到治病愈疾之目的。
2.3審度“頭痛” 張仲景在臨床中運用桂枝湯無論是辨治外感病頭痛,還是辨治內傷病頭痛,其病變證機都是經氣郁滯不通。桂枝湯辨治頭痛的作用特點是既能針對外邪疏散溫通,又能針對內傷雜病溫通氣血。
2.4揆度“汗出” 張仲景在臨床中運用桂枝湯無論是辨治外感病汗出,還是辨治內傷病汗出,其病變證機都是衛(wèi)氣不固,營陰外泄。桂枝湯辨治汗出的作用特點是既可針對外邪發(fā)散斂營止汗,又可針對內傷溫衛(wèi)固守,益營斂收。
2.5揆度“身疼不休” 張仲景在臨床中運用桂枝湯無論是辨治外感病身疼不休,還是辨治內傷病身疼不休,其病變證機都是衛(wèi)虛不榮,營虛不滋。桂枝湯辨治身疼不休的作用特點是既可針對外邪以溫通止痛,又可針對內傷溫補滋榮。
2.6揆度“不能食” 張仲景在臨床中運用桂枝湯無論是辨治外感病不能食,還是辨治內傷病不能食,其病變證機都是脾氣不運,胃氣不降。桂枝湯辨治不能食的作用特點是既可溫運脾氣,又可溫降胃氣;既可針對外邪以和胃降逆,又可針對內傷溫通脾胃。
2.7揆度“心下悶” 張仲景論桂枝湯辨治心下悶的病變屬性,既可能是脾胃病證之心下悶,又可能是心臟病證之心下悶,更可辨治外感內傷夾雜之心下悶,在臨床中無論是辨治脾胃病證之不能食,還是辨治心腦病證之心下悶,其病變證機都是正虛不運,邪氣郁滯。桂枝湯辨治心下悶的作用特點是既可溫通經氣,又可滋助正氣;既可針對脾胃補益中氣,又可針對心腦溫通血脈;既可調補脾胃又可調補心氣。
2.8揆度“鼻鳴” 張仲景論桂枝湯辨治鼻鳴的病變屬性,既可能是外感病鼻鳴,又可能是內傷病鼻鳴,更可辨治外感內傷夾雜之鼻鳴;在臨床中無論是辨治外感病之鼻鳴,還是辨治內傷病之鼻鳴,其病變證機都是正虛不溫,邪氣壅竅,經氣不通。桂枝湯辨治鼻鳴的作用特點是既可溫通鼻竅,又可扶助開竅。
桂枝湯組成5味藥中,既可走表又可走里,因病證表現(xiàn)而發(fā)揮治療作用。如桂枝、生姜以行散溫通為主;芍藥以益營斂陰固守為主;大棗、甘草以益氣補血生津為主。方藥組成雖有其各自作用的特殊性,但相互組方合用更具有聚合作用,其聚合作用以溫補為主,兼以行散收斂??梢?,桂枝湯組成用藥只針對病變屬性,而不局限于針對某病變部位。各科疑難雜病只要符合營衛(wèi)虛弱、陰陽不調、邪氣侵擾的病變證機,即可選用桂枝湯為基礎方進行合方或加減應用。
運用桂枝湯方證的特點是審明病變證機而不局限于病變部位,只要辨清病變是氣血虛夾寒,均可選用桂枝湯,均能取得預期治療效果。
3.1長期低熱案馬某,女,29歲,鄭州人。有5年低熱病史,近因病友介紹前來診治??淘\:先低熱(37.4℃左右),后右半身冷汗如淋漓、左半身無汗,汗出低熱消退,汗止又低熱,倦怠乏力,心悸,動則氣喘,手足不溫,口渴不欲飲水,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弱。中醫(yī)診斷:內傷發(fā)熱。辨為營衛(wèi)虛弱夾心陽虛證。治當調補營衛(wèi),溫壯陽氣。給予桂枝湯與四加人參湯合方加味[5]。藥用: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干姜5g,生附子5g,紅參6g,龍骨24g,牡蠣24g,炙甘草12g。6劑,以水800~1000ml,浸泡30分鐘,大火燒開,小火煎煮40分鐘;第2次煎煮15分鐘;第3次煎煮若水少可酌情加水,煎煮15分鐘。每日1劑,每次服用150ml,分3次服。
二診:低熱減輕,仍汗出,以前方變龍骨、牡蠣各為30g,6劑。
三診:出汗減輕,低熱較前又有減輕,以前方6劑。
四診:出汗較前又有減輕,仍手足不溫,以前方變干姜、生附子各為9g,6劑。
藥后低熱未再出現(xiàn),其余諸證基本消除,以前方治療24劑,以鞏固治療效果。隨訪1年,未再復發(fā)。
用方體會根據(jù)低熱、手足不溫、汗出辨為營衛(wèi)不固;再根據(jù)倦怠乏力、動則氣喘辨為氣虛;因口渴不欲飲水、舌質淡辨為陽虛不化。以此辨為營衛(wèi)虛弱夾心陽虛證。方以桂枝湯溫通陽氣,調補營衛(wèi),固護營衛(wèi);以四逆加人參湯溫壯陽氣,補益心氣;加龍骨、牡蠣潛陽固澀,安神止汗。方藥相互為用,以取其效。
3.2血管神經性頭痛案蔣某,男,65歲,鄭州人。有20年血管神經性頭痛病史,近因病友介紹前來診治??淘\:頭痛劇烈如針刺,痛則冷汗出,手足不溫,倦怠乏力,心煩急躁,舌質暗淡夾瘀紫,苔白膩,脈沉弱略澀。中醫(yī)診斷:頭痛。辨為衛(wèi)虛不固夾瘀證。治當調補營衛(wèi),化痰化瘀。給予桂枝湯、四逆加人參湯、小半夏湯與失笑散合方。藥用:桂枝10g,白芍10g,生姜24g,生附子5g,紅參6g,干姜5g,生半夏24g,五靈脂10g,蒲黃10g,炙甘草12g。6劑,以水800~1000ml,浸泡30分鐘,大火燒開,小火煎煮40分鐘;第2次煎煮15分鐘;第3次煎煮若水少可酌情加水,煎煮15分鐘。每日1劑,每次服用150ml,分3次服。
二診:頭痛減輕,冷汗出好轉,以前方6劑。
三診:頭痛較前又有減輕,冷汗明顯減少,以前方6劑。
四診:頭痛較前又有減輕,仍心煩急躁,以前方加龍骨、牡蠣各24g,6劑。
藥后頭痛基本消除,手足溫和,心煩急躁好轉,繼服6劑諸證基本消除。之后又以前方21劑以鞏固治療效果。隨訪1年,未再復發(fā)。
用方體會根據(jù)頭痛劇烈如針刺、舌質暗夾瘀紫辨為瘀;再根據(jù)痛則冷汗、手足不溫辨為衛(wèi)虛;因倦怠乏力、手足不溫辨為陽虛;又因苔白膩辨為寒痰。以此辨為衛(wèi)虛不固夾瘀證。方以桂枝湯溫通陽氣,調補營衛(wèi),固護營衛(wèi);以四逆加人參湯溫壯陽氣,補益心氣;以小半夏湯燥濕化痰;以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方藥相互為用,以取其效。
3.3妊娠大便難案孫某,女,31歲,鄭州人。自妊娠15天就出現(xiàn)大便難,至今已6個月,雖服用中西藥但未能有效改善癥狀,近因病友介紹前來診治。刻診:大便如羊糞狀堅硬困難,1次/2天,大便之前常常頭痛,大便之后常常汗出,手足不溫,倦怠乏力,小便正常,口干不欲飲水,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弱。中醫(yī)診斷:便秘。辨為衛(wèi)虛不固,營陰外泄證。治當調補營衛(wèi),化生營陰。給予桂枝湯與四逆加人參湯合方加味。藥用: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生附子5g,干姜5g,紅參6g,砂仁10g,炙甘草12g。6劑,以水800~1000ml,浸泡30分鐘,大火燒開,小火煎煮40分鐘;第2次煎煮15分鐘;第3次煎煮若水少可酌情加水,煎煮15分鐘。每日1劑,每次服用150ml,分3次服。
二診:大便堅硬困難較前好轉,仍1次/2天,頭痛、汗出較前減輕,以前方6劑。
三診:大便堅硬困難較前好轉,1次/天,頭痛、汗出較前減輕,仍倦怠乏力,以前方變紅參為10g,6劑。
藥后大便堅硬困難較前好轉,頭痛、汗出未再發(fā)作。繼服前方12劑諸證消除。又以前方治療15劑以鞏固治療效果。隨訪1年,未再復發(fā)[6]。
用方體會根據(jù)大便堅硬、頭痛、汗出辨為營衛(wèi)不和;再根據(jù)大便干結、口干不欲飲水辨為營陰外泄;因倦怠乏力、手足不溫辨為陽虛。以此辨為衛(wèi)虛不固,營陰外泄證。方以桂枝湯溫通陽氣,調補營衛(wèi),固護營衛(wèi);以四逆加人參湯溫壯陽氣,化生衛(wèi)氣;加砂仁行氣和中安胎。方藥相互為用,以取其效。
3.4竇性心動過緩案楊某,男,65歲,鄭州人。2年前出現(xiàn)胸悶心悸,經檢查診斷為竇性心動過緩,服用中西藥可未能有效控制癥狀,近因病友介紹前來診治。刻診:先胸悶后心悸(心率46次/分鐘,中午心率42次/分鐘),胸悶伴有汗出,心悸伴有頭暈目眩,手足不溫,倦怠乏力,口淡不渴,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弱。中醫(yī)診斷:心悸。辨為心氣虛弱,陽虛不溫證。治當調補營衛(wèi),化生營陰。給予桂枝湯與四逆加人參湯合方加味。藥用: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生附子5g,干姜5g,紅參6g,薤白24g,全瓜蔞15g,炙甘草12g。6劑,以水800~1000ml,浸泡30分鐘,大火燒開,小火煎煮40分鐘;第2次煎煮15分鐘;第3次煎煮若水少可酌情加水,煎煮15分鐘,每日1劑,每次服用150ml,分3次服。
二診:胸悶心悸好轉,以前方6劑。
三診:胸悶心悸較前又有好轉,仍倦怠乏力、頭暈目眩,以前方變紅參為10g,6劑。
藥后胸悶心悸較前又有好轉(心率54次/分鐘,中午心率51次/分鐘),倦怠乏力、頭暈目眩較前減輕。繼服前方12劑,胸悶心悸基本消除(心率61次/分鐘)。又以前方治療40余劑,以鞏固治療效果,復查心率穩(wěn)定在61次/分鐘。隨訪1年,未再復發(fā)。
用方體會根據(jù)胸悶辨為心氣郁滯;再根據(jù)心悸辨為心氣虛;因倦怠乏力、頭暈目眩辨為氣虛。以此辨為心氣虛弱,陽虛不溫證。方以桂枝湯溫通心氣,調補氣血;以四逆加人參湯溫壯陽氣,益心安神;加薤白、全瓜蔞行氣,通陽寬胸。方藥相互為用,以取其效。
[1]王 付.桂枝人參湯與葛根芩連湯合方辨治慢性腹瀉的思路與方法[J].中醫(yī)藥通報,2016,15(6):11-13.
[2]王 付.運用經方辨治疑難雜病的思路與方法[J],中醫(yī)雜志,2016,57(14):1200-1202.
[3]王 付.四逆散及其合方辨治肝病的臨床應用[J].中醫(yī)藥通報,2016,15(5):12-15.
[4]王 付.經方方證用藥頻率及用量的思考與探索[J].中醫(yī)藥通報,2015,14(4):16-18.
[5]王 付.經方用量秘旨[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5:7.
[6]王 付.半夏瀉心湯合方及其應用的思路與方法[J].中醫(yī)藥通報,2017,16(1):10-137.
河南省重點科技攻關項目(No.132102310099;No.152102310105);河南省鄭州市科技領軍人才項目(No.112PLJRC360)
王付(又名王福強),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專家,教育部評審博碩論文專家,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師資格認證中心命審題專家,中國中醫(yī)藥信息研究會常務理事及經方分會會長,中國中醫(yī)藥研究促進會常務理事及經方分會會長、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lián)合會經方專業(yè)委員會副會長,連任河南省中醫(yī)方劑分會主任委員。發(fā)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出版著作65部,臨床診治多種疑難雜病。
1.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經方研究所(450046);2.河南經方醫(yī)藥研究所(45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