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紅
了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來歷的人,都知道宋代周敦頤在《愛蓮說》曾寫道:“晉陶淵明獨愛菊。”人們從這里初步了解了愛菊的陶淵明?,F(xiàn)行人教版和河大版教材中均收錄了陶淵明的短文《桃花源記》,詩歌《歸園田居(其三)》,《飲酒(其五)》,河大版還多收錄了一篇人物傳記《五柳先生傳》。這些作品多展示陶淵明豪放灑脫、自然純真的個性,對完美無缺社會理想的追求。因此,在九年級復習階段,深入探究陶淵明作品的理想與真實,豪放與灑脫,淡然與執(zhí)著,挖掘其作品中的思想內(nèi)涵,對我們完成教學實踐、提高中考語文復習時效不無裨益。
一、在現(xiàn)實中尋求理想
學過陶淵明作品的人都知道,他希望過一種沒有戰(zhàn)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yè)的和平生活。這是因為他目睹過戰(zhàn)亂、災荒和饑餓壓迫下的農(nóng)村荒涼破敗的情景,感受過自身生活稼穡之艱難,這些經(jīng)歷使他更執(zhí)著地追求躬耕自給的美好生活理想。而這一思想現(xiàn)在看來,在當時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他思想中流露出復古的情緒,他描繪的世外桃源成為古今人們競相追求的理想境界。在這一理想境界中,盡管存在著理想與真實的差距,但仍給人們以美好的幻想與期許。
《桃花源記》中先以“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展示桃花源的寧靜、和諧,又以“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設酒殺雞作食”等寫人民的穿著與準備酒食的動作。雖然并未流露出桃源內(nèi)人民與外界百姓如何不同,也并未從陳述中讓人讀出桃源人的生活優(yōu)于外人,但讀者從中讀出了桃源人樸實的民風。往來種作的,乃是貧苦的勞動人民,陶淵明并未脫離身處社會底層的身份,而是通過社會最底層人民安居樂業(yè)的生活風貌,展示他的社會理想。淳樸的民風,好客的人民,正是陶淵明理想境界中的典型。他沒有直言自己期望過著沒有等級觀念,沒有戰(zhàn)爭紛擾,人人平等,人人安居樂業(yè)的生活,而是通過這三言兩語的描繪,讓人讀出他理想與現(xiàn)實的融合。
而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結(jié)尾兩句:“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則與他描繪的世外桃源的境界大同小異?!盁o懷氏之民”“葛天氏之民”意指無懷氏時期的人民、葛天氏時期的人民,而這兩個時期均在遠古時代,在我國尚屬原始社會,人人過的是自給自足、平等的生活。陶淵明此時以這兩句作結(jié),更具體地展示出他超然物外的心境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五柳先生雖生活在后世,但他的精神卻徜徉于上古帝王無懷氏、葛天氏的淳樸時代,則其為人行事之超然絕俗也就不足為怪了。所以,從這兩句來看,陶淵明在他的文章中流露出對理想社會的不懈追求,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他不斷地掙扎,不斷地爭取,不斷地呼吁。
與這兩篇短文相比,陶淵明的詩《歸園田居(其三)》則在描繪自己田園生活的同時,進一步表達了對理想的追求?!耙抡床蛔阆В乖笩o違”是全詩的歸結(jié)和主旨。“愿”,指按照自己的意愿(保持人格的完整,堅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誠的態(tài)度、自然的方式,完成短暫的生命)去生活,不想在那污濁的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個農(nóng)夫也比在官場為“五斗米”折腰強。所以一切艱難,都變得微不足道了。
二、于體驗中展示灑脫
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能夠讀出不同的味道。前人著述中關(guān)于陶淵明作品及其思想的種種觀點,對陶淵明的不同解讀,都突出表現(xiàn)了不同人的不同眼光和見解。在我看來,進行九年級的復習,對中國晉代歷史上這位文學豪客,貧者的典范,智者的楷模,應該以另類的眼光欣賞他作品中流露出來的灑脫與豪放。
1.灑脫之一:于勞作中體驗快樂
他在《飲酒(其五)》中寫自己于東墻下采擷清菊,偶爾抬頭望見南山奇妙美景,不覺心曠神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庇娠w鳥晚歸相聚,聯(lián)想到人生美好,感悟大自然的微妙變化?!傍B倦飛而知還”,那只在晚照中翩然歸來的鳥和那個悠然見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這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按酥杏姓嬉?,欲辯已忘言”,才是由景生情,情由心生。任何一首詩,都是一幅畫。詩作者能夠在只言片語間將自己內(nèi)心深處最真摯的感情表達出來,讓讀者從中領(lǐng)悟到其真意,這就是一種成功。
我們都知道“不為五斗米折腰”是陶淵明辭官還鄉(xiāng)時的典型壯舉,那超然的境界,古往今來堪稱第一人。他認為做農(nóng)夫的生活悠閑自在。自在于親自耕種,享受田園之樂,“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躬耕隴畝,享受耕作的樂趣。因為不熟悉農(nóng)活,以致于“草盛豆苗稀”,但他仍堅持“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那灑脫與豪放自適的情懷令人敬佩。晨起暮歸,是一種怎樣灑脫的境界?放棄官場,遠離官場,安閑自適,堅守自己的志向,即使辛苦,即使勞累,那也是一種獨享的甜蜜。陶淵明在勞作中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天地,他覺得這種生活正適合自己,所以他安靜地享受著并快樂著。
2.灑脫之二:于讀書、飲酒、著作中的快樂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寫道:“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他本意借此昭示世人他隱士的身份。一位遠離世俗紛擾的隱士,“不知何許人也”就變得很正常了。他這篇自傳從三個方面展示自己的灑脫。對讀書的樂趣:“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喜歡讀書,卻并不追求其中的意旨,讀到盡興處還可以忘記吃飯,這是怎樣的一種癡迷與灑脫!“性嗜酒”,面對親朋好友的邀約,他“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性好酒,喝酒也展示其獨特的個性?!安涣咔槿チ簟闭撬砗笳嬉庹宫F(xiàn)的性情,表明他做事干脆,從不拖泥帶水,不為他人制造麻煩,這是怎樣的一種快意與灑脫!“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寫作可謂是陶淵明的長項,而在寫作中自得其樂,不在乎“奇文共欣賞”,只求展示“己志”,這又是怎樣的一種專注與灑脫!
三、從生活中彰顯執(zhí)著
固守清貧,安貧樂道是陶淵明展示給世人的一種印象。他辭官歸隱,躬耕田園,自給自足,這是一種執(zhí)著的追求,一種個性的彰顯。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兩句詩展示的境界曾令多少人向往。陶淵明在平凡的生活中流露出自己生活的真實:處于鬧市而不覺其亂,在喧囂的環(huán)境生活而不知其鬧。只因自己內(nèi)心執(zhí)著于自己的平凡人生,才使他身居鬧市而不覺其煩。原因在于“心遠地自偏”,他將自己置于世俗之外,所以那些塵世的煩惱與瑣事自然不會擾亂他的思緒。他因此也得以讀書、著文章。
《五柳先生傳》中為我們展示了一位生活貧困,卻能夠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面對“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的住所,自己“短褐穿結(jié)”,家中“簞瓢屢空,晏如也”的窘境,他從不放在心上,有吃則吃,能避風雨則不擔心風餐露宿。他自比顏回,更顯示他對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這種人生境界,源于他對自己生活現(xiàn)狀的一種淡然之態(tài)。他以驕人之姿面對生活,彰顯他對理想追求的執(zhí)著。
除了灑脫與率性,執(zhí)著與豪放,“閑靜少言,不慕榮利”的性格也是他能夠達到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的原因之一。我們不難看出,陶淵明的性格、志趣和愛好,對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共同構(gòu)成了他豐富、深邃的精神世界。探尋陶淵明的思想境界,領(lǐng)會他樸實而真摯的人生態(tài)度,學習他處事淡然而灑脫的精神,對我們的學習是極有益處的。在中考復習中,將陶淵明的作品整理、歸類,深入挖掘其作品的思想閃光處,會令我們的教學輕松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