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漢代文學家的地理分布特征——以淮河流域為研究中心

        2017-01-13 09:03:32李艷潔
        關鍵詞:文化

        李艷潔

        (蚌埠學院 文學與教育系,安徽 蚌埠 233030)

        【河洛文化】

        論漢代文學家的地理分布特征
        ——以淮河流域為研究中心

        李艷潔

        (蚌埠學院 文學與教育系,安徽 蚌埠 233030)

        漢代文學家的地理分布范圍極為廣泛,地域分布極不均衡,分化明顯,呈現(xiàn)出淮河流域成為南北分界線、分布重心漸趨向東南偏移、文學家族增多等鮮明特點。兩漢時期淮河流域經(jīng)濟貿(mào)易的發(fā)展、政治重心的偏移、地理條件的便捷和文化交融的傳承是促使?jié)h代淮河流域文學繁榮、作家眾多的根本原因。

        漢代文學家;地理分布;文學地理學;淮河流域

        一、文學家的地理分布問題

        袁行霈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在談到“中國文學發(fā)展的不平衡”問題時,提到了“地域的不平衡”這一現(xiàn)象:“所謂地域的不平衡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學的發(fā)展有盛衰的變化,呈現(xiàn)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狀況。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體孕育生長,從而使一些文體帶有不同的地方特色,至少在形成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是如此?!盵1]

        “地理是歷史的舞臺,歷史即地理之骨相。讀歷史如忽略地理,便失去其中許多精彩的真實的意義?!盵2]文學研究既要注重時間關系,又要注重空間關系。地域環(huán)境是文學家產(chǎn)生及開展文學活動的舞臺,深入了解文學家產(chǎn)生的地域環(huán)境,有助于理解文學家的思想性格及其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為從另一個角度解釋我國文學史上一些問題提供一定的思路[3]。

        分布地理研究是歷史文化地理研究中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方法,用來研究某種類型的人、事、物的地理分布,分析發(fā)現(xiàn)事物背后某些帶有本質(zhì)性或者規(guī)律性的東西。分布地理分析與純粹的定量分析有所不同。定量分析重在以數(shù)字說明問題,而分布地理則將數(shù)字與地理結(jié)合起來,通過地理分布上的數(shù)量、范圍以及結(jié)構、關系等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分析,去研究文化地理問題[4]。

        目前學界普遍認可的淮河流域地理范圍為:北緯30°55′—36°36′、東經(jīng)111°55′—121°25′之間,介于長江和黃河兩流域之間,西界伏牛山和桐柏山,東臨黃海,北以黃河南堤和泰山、沂蒙山脈與黃河流域接壤,南以大別山、江淮丘陵、通揚運河及如泰運河南堤與長江流域分界;流域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包括今河南省的中部和南部、安徽和江蘇兩省北部及山東省的南部?;春恿饔虻奈鞑俊⒛喜亢蜄|北部為山丘環(huán)繞,中部是自西北向東南傾斜的遼闊的黃淮大平原。

        二、漢代文學家地理分布的總體格局

        由曹道衡、周祖撰等主編,中華書局1992年起陸續(xù)出版的多卷本《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所收錄的文學家大大超過由譚正璧編、光明書局1934年出版的《中國文學家大辭典》等諸多中國古代文學工具書,極具影響力。以此為依據(jù),我們對257位漢代文學家的地域分布進行了全面統(tǒng)計。由于兩漢時期與現(xiàn)今行政區(qū)域劃分發(fā)生了巨大差異,所以本文暫以現(xiàn)今行政區(qū)域?qū)h代文學家的地域分布進行統(tǒng)計(表1)。表中所列僅為可考知籍貫的各省份文學家,無可考者均列入不詳一列。

        表1 漢代文學家地域分布總體情況

        由表1可以看出漢代文學家地域分布的總體情況。

        第一,漢代文學家地理分布之范圍較為廣泛。西漢是一個銳意進取、開疆擴土的王朝,西域都護的設置,將西域納入了中國版圖,意義尤為重大。同時西漢勢力進入朝鮮半島,將其半數(shù)領土劃歸中國。漢代文學家地理分布共涉及12個省份或地區(qū),范圍較為廣泛,這差不多是漢代時期地理分布最大范圍的近三分之二。具體看來,兩漢時期文學家的地理分布重心在今天的陜西、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和安徽諸省,也就是當時的京兆尹、右扶風、南陽、陳留、河南、汝南、潁川、安平、北海、齊郡、沛國和會稽等郡國[5]。

        第二,漢代文學家的地域分布極不均衡,分化明顯。依照文學家數(shù)量所形成的自然群,可將此12個省份或地區(qū)分為5組:第一組為陜西,人數(shù)在50—60人之間,占總?cè)藬?shù)的22.96%;第二組為河南,人數(shù)在40—50人之間,占總?cè)藬?shù)的15.95%;第三組為山東,30—40人,占總?cè)藬?shù)的13.62%;第四組為河北、四川、江蘇、甘肅、安徽,11—20人,分別占總?cè)藬?shù)的7%、5.45%、5.45%、4.67%、4.28%;第五組為浙江、湖北、山西、境外(朝鮮),人數(shù)在10人以下,分別占到了總?cè)藬?shù)的2.33%、2.33%、1.56%、0.39%。

        第三,漢代文學家的地域分布與兩漢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密切相關。從各省之分布狀況來看:如第一、第二方陣中的陜西和河南分別為西漢、東漢立國之基,為王朝國都之所在,其文學家數(shù)量居于前列與此地域作為為兩漢時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之所在的背景有關。兩漢時期,全國一統(tǒng),氣象更新,陜西、河南占據(jù)“皇都”“京畿”的先天地理優(yōu)勢,經(jīng)濟繁榮發(fā)展,社會相對穩(wěn)定,交通通暢便利,文人往來頻繁,文學較其他地域發(fā)達、文學家數(shù)量較其他地域多也就自在情理之中。再如山東緊隨其后,位列第三,與其孔孟之邦的文化積淀也是不無關系的。

        三、淮河流域在漢代文學家地理分布中的重要特征

        兩漢時期257位文學家的分布格局,有其鮮明的地域特征?;春恿饔蛟谄渲畜w現(xiàn)出重要的地位,概而言之,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

        (一)秦嶺—淮河一線是兩漢時期文學發(fā)展明顯的南北分界線,北方人數(shù)較多,南方人數(shù)偏少

        漢代文學家地域分布的重心主要還是集中在北方,以黃河流域、淮河以北為主。

        西漢時期,淮河以北的陜西、山東、河南三省,文學家人數(shù)高居前三甲,是名副其實的文學繁榮之地,其他如河北、甘肅、山西,雖然較前三甲而言數(shù)量較少,但相對于同時期南方諸省文學家的空白狀態(tài)而言,地位還是很明顯的。相比較而言,西漢時期淮河以南只有江蘇、四川兩省有文學家出現(xiàn)的記載,而安徽、浙江、湖北諸省的文學創(chuàng)作至少在有明確記載的史籍中是空缺的。綜合對比一下,在總數(shù)為104位的西漢文學家中,除去籍貫不詳?shù)?7人以外,淮河以北的北方諸省文學家總?cè)藬?shù)高達66人,占總?cè)藬?shù)的63.46%,而淮河以南的南方諸省文學家人數(shù)總和也僅有11人而已,僅占總?cè)藬?shù)比例的10.58%。

        東漢時期,淮河以北的陜西、河南、山東三省文學家數(shù)量仍然較高,河北、甘肅、陜西和境外朝鮮的文學家數(shù)量也有了明顯的增加;淮河以南的南方各地域,雖然從數(shù)量上來看較之西漢時期有明顯增加,但與同時代的北方相比較仍遠遠落后。綜合對比,在153位東漢文學家中,除去籍貫不詳?shù)?人以外,淮河以北的北方諸省總?cè)藬?shù)高達104位,占67.97%,這個比重較之西漢時期有所提升;而淮河以南的南方諸省文學家人數(shù)總和雖然由西漢時期的11人增至40人,但僅占總?cè)藬?shù)比例的26.14%,這與同時期北方文學家所占比例仍相去甚遠。

        (二)地域分布重心呈現(xiàn)出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偏移、擴大的傾向,以淮河流域為中心的東、南一帶成為文學家分布的亞中心

        將西漢、東漢時期各地域文學家人數(shù)及其在文學家總數(shù)量中的百分占比和所居名次進行細致對比,這種文學家地域分布中心的偏移和擴大就顯得極為突出。具體數(shù)量統(tǒng)計如表2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將西漢、東漢兩個不同時期同一地域的文學家數(shù)量及其在總?cè)藬?shù)中所占比例進行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山西、河北、安徽、甘肅、浙江、湖北、四川、河南等地域有所上升,而陜西、江蘇、山東三省則有所下降。陜西和山東在西漢時期是文學家數(shù)量最多的兩個地域,而在東漢時期雖然仍高居前列,但在總?cè)藬?shù)的比例中已明顯下降,取而代之的就是其他一些新興地域人數(shù)的增加和比例的上升。我們看到,上升地域中除甘肅以外,其他各省——山西、河北、安徽、浙江、湖北、四川、河南全部都位于陜西以東、以南和山東以南。由此,如果以陜西、山東兩個在西漢時期占據(jù)頂尖地位的地域為西、北兩個基點的話,那么至東漢時期逐步發(fā)展起來的其他各地域就全部位于這兩個基點的東、南方向??梢?,漢代文學家的地域分布重心呈現(xiàn)出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偏移、擴大的傾向,以淮河流域為重心的東、南一帶成為文學家分布亞中心的新興之地(圖1)。

        圖1 漢代文學家地域分布數(shù)量升降比較

        (三)文學家族漸增,淮河流域文學家族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

        文學家族是具有中國本土特色和悠久歷史的文學和文化現(xiàn)象。一個文學家族的形成,是文化積累、群體的文學活動與文學傳承意識幾方面合力推動的結(jié)果。據(jù)統(tǒng)計,兩漢時期的文學家族近20個(表3)。這些文學家族的成員,或為祖孫關系,或為父子(父女)關系,或為兄弟(姐妹)關系,或為夫妻關系,少則二三人,多則10余人,他們聲應氣求,薪火相傳,組成了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西漢時期的文學家族主要集中在文學重地陜西、山東一帶,至東漢時期,甘肅、河南、湖北、河北、安徽等省的地域文學家族陸續(xù)出現(xiàn),說明漢代文學家族的出現(xiàn)是隨著漢代文學家分布重心而發(fā)展的,也呈現(xiàn)出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偏移、擴大的傾向。在淮河流域,先后出現(xiàn)了一些顯要的文學家族,如山東:劉禎(祖孫)劉梁;江蘇:枚乘(父子)枚皋,嚴忌(父子)嚴助,丁儀(兄弟)丁廙;河南:應奉(父子)應劭(叔侄)應瑒,鄭興(父子)鄭眾,蔡邕(父女)蔡琰;安徽:桓榮(叔侄)桓麟(父子)桓彬等,其中最為顯要的是在文學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影響及其深遠的曹操(父子)曹丕(兄弟)曹植(兄弟)曹彪(表兄弟)卞蘭文學家族??梢娀春恿饔虺霈F(xiàn)的文學家族數(shù)量多、成就高,在兩漢時期的文學家族中具有一定優(yōu)勢。

        表3 漢代文學家族分布情況

        四、淮河流域在漢代文學家地理分布中的地域背景闡釋

        (一)經(jīng)濟背景

        文學家地域分布格局的形成與變化,與地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狀況是基本吻合的。如同文學家的分布線路是由北而南、由西而東一樣,兩漢時期經(jīng)濟的空間開發(fā)架構也是由北而南、由西而東。

        自然經(jīng)濟在兩漢時期占絕對優(yōu)勢,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主要集中在西部、北部和中部地勢高曠、氣候干爽、人口較多的關中、中原地區(qū),包括黃土高原、河西走廊以及冀魯豫平原等地域。最早出現(xiàn)的一批郡縣,如河東郡、河南郡、河內(nèi)郡、弘農(nóng)郡等,主要分布在黃河主干流及其支流沿岸。當這些地方成為重要的經(jīng)濟文化區(qū)域的時候,東部、南部地區(qū)還相當落后,經(jīng)濟的開發(fā)程度很低,繁榮的郡縣也非常少見。經(jīng)濟的發(fā)展為文化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保障,為文學家的產(chǎn)生提供了土壤。故而我們看到這一時期的文學家,有籍貫可考的共257人,其中陜西59人,河南41人,山東35人,河北18人。正是因為北方的經(jīng)濟發(fā)展程度最高,因而文學家也出得最多。

        兩漢時期,隨著淮河流域的逐漸開發(fā)和經(jīng)濟貿(mào)易的活躍,當?shù)嘏c中原地區(qū)的物資交流和人員往來得到加強,在全國的地位日益上升。由于大量人口陸續(xù)遷移,如漢武帝時就先后從東甌(今浙江溫州一帶)、山東大規(guī)模徙民移居江淮一帶,淮河沿岸地區(qū)的經(jīng)濟和交通得到快速發(fā)展,促進了該流域地主莊園經(jīng)濟的發(fā)達。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標志——人口快速增長,城鎮(zhèn)擴張加快,很多地方顯得人稠地狹。司馬遷、班固分別在《史記》《漢書》中將壽春(今安徽壽縣)、合肥列為全國著名大都會。其他有影響的城市如:陶(今山東定陶)、宛(今河南南陽)、陽翟(今河南禹州)、陳(今河南淮陽)、大梁(今開封)、睢陽(今商丘)、安陽(今山東曹縣東)、薛(今山東滕州東南)、彭城(今江蘇徐州)等城市,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6]。

        必須看到的是,淮河流域經(jīng)濟地位的大幅度提升,也引發(fā)了文學家數(shù)量的增加?;春恿饔蜉^近地域(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的文學家數(shù)量由西漢時期的36人增至東漢時期的65人,占同時期文學家的比例也由34.62%上升到42.48%,幾乎占了近一半的份額。

        (二)政治背景

        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凡享國在100年以上的王朝,其政治中心——京畿之地的文學家數(shù)目都很可觀。京畿地區(qū)既是全國的政治軍事中心,也是全國的文化和人才中心。由于政府行政力量的促進,京畿地區(qū)興辦大量的學校和圖書,為廣大文化人的讀書和寫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造成了文化和文學人才的興盛,因而文學家的數(shù)量往往居全國之冠。西漢時京畿的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東漢時京畿的河南尹,其版圖不及全國的百分之一,但其所擁有的文學家數(shù)量卻問鼎全國。從西漢長安到東漢洛陽的政治中心遷移,以黃河流域為主的陜西文學家的數(shù)量在同期總文學家數(shù)量中所占比例由25.96%降至20.92%,而以黃、淮流域為主的河南文學家的數(shù)量在同期文學家總數(shù)量中所占比例則由9.62%升至20.26%。

        就全國而言,文學家分布較多的地方在京畿;就有關州、郡、府、路、省而言,文學家分布較多的地方則在其治所。因為這些治所就是各有關州、郡、府、路、省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其道理同京畿地區(qū)是一樣的。

        (三)地理背景

        地理交通上的便利,是文化繁榮的前提。交通的發(fā)達為文化的交流和建設提供了物資交流和人員往來的優(yōu)勢。物資交流的頻繁促進了文化交流的活躍,人員交流的廣泛與頻繁推動了地域文化的建設,文化的繁榮便是自然而然的結(jié)果。

        漢代文學家地域分布格局,正是在這種獨特的區(qū)域文化背景之下形成與變化的??拷髁魑幕行牡幕春恿饔蛭幕阅茉趦蓾h時期顯露生機,文學家數(shù)量之所以能逐漸增加,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它獨特的、具有明顯開放性的地理位置:在淮河以北分布著潁、淝、渦、澮、濉、汴、沂、沭、泗等眾多河流,自古為南北交通的通道;而在淮河以南,則有史、灃、南淝、淠、池等河流從江淮丘陵自南而北匯入。眾多南北交通的水網(wǎng)的存在,加之淮河以北多為黃淮平原,淮河以南除了部分低矮丘陵外,下游地區(qū)又與長江中下游平原連成一片,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地形條件使得淮河流域成為連接我國東部主要人口聚居區(qū)南北交通的大通道,從而使得整個流域具有非常明顯的交通便利條件[7]。

        (四)文化背景

        經(jīng)濟是文學發(fā)展的物質(zhì)基礎。然而經(jīng)濟和文學并不是一種直接的對應關系,其間還有一個中介,這便是文化。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的形成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一旦形成,就有相當?shù)姆€(wěn)定性,不會因政治、經(jīng)濟等外在條件的改變而立刻改變。漢代文學家人數(shù)相對集中的今山東和河南的黃河、淮河沿岸(尤其是淮北地區(qū))一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為戰(zhàn)國時期文化舊地的文化傳承。

        淮河流域從戰(zhàn)國以來,就是學術和文化最興盛之地。在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基礎上,淮河流域又位于北方中原文化、東北齊魯文化、西南楚文化、東南吳越文化的交匯地帶,所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該流域的文化已相當發(fā)達。先秦學術流派最具影響的儒、道、法等學派都與該流域密切相關:儒家的孔子、孟子,分別為魯(今山東曲阜)人、鄒(今山東鄒城)人,淮河在宋代以前是獨流入海的,當時淮河最大的支流泗水向北一直延伸到今山東中部,孔、孟之鄉(xiāng)的魯、鄒一帶也屬于淮河支流洙泗流域;道家的老子為今安徽渦陽人,關尹為鄭(今河南新鄭)人,壺子為陳(今河南淮陽)壺丘人,文子為城父(今屬安徽亳州)人,環(huán)淵為楚之淮北人,莊子為蒙(一說今河南商丘,一說今安徽蒙城)人等,都在淮河流域;法家的思想淵源,也與該流域管子、鄧析子等思想家有關,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亦為淮北(河南新鄭)人。除此以外,以許行為首的神農(nóng)學派也主要活動于淮河流域。[8]各大思想流派在這里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了當時淮河流域?qū)W術的繁榮。

        從西漢中葉直到東漢前半期,關中一帶的學術、文藝極為繁榮。隨著東漢遷都洛陽,太學等學術中心亦隨之東移,曾是全國文化中心的關中地區(qū)逐漸衰落[9]。而戰(zhàn)國以來舊有的文化發(fā)達地區(qū)仍然保持著優(yōu)良傳承,名士輩出,淮河流域作為文化舊地更具代表性:生長或主要生活于淮河流域上游地區(qū)的有張耳、陳余(大梁)、欒布(梁,今商丘南部)、灌嬰(睢陽,今商丘南部)、酈食其(陳留高陽,今杞縣)、申屠嘉(梁,今商丘南部)等;生長或主要生活于淮河流域中下游地區(qū)即今蘇皖北部一帶的劉邦(沛縣)、項伯(下相,今宿遷)、蕭何(沛縣)、韓信(淮陰)、曹參(沛縣)、審食其(沛縣)、英布(六安)、盧綰(豐縣)、樊噲(沛縣)、周勃(沛縣)、王陵(沛縣)、彭越(昌邑,今金鄉(xiāng)西北)、叔孫通(薛,今滕縣)、夏侯嬰(沛縣)、周昌(沛縣)、劉安(壽春)、韋孟(彭城)、朱浮 (沛國,今安徽蕭縣)、枚乘(淮陰)等。東漢初的開國功臣“云臺二十八將”中,位于淮河流域的潁川一郡之人便占四分之一。龍亢(今懷遠)桓氏以經(jīng)學起家,自桓榮以下,五世先后做6位皇帝或太子的老師,代代居高官,門生故吏廣為分布。汝潁一帶名士眾多,例如汝南的戴憑、鐘興、許慎、周舉、蔡玄,潁川的張興、丁鴻等都是著名經(jīng)師或?qū)W問家。據(jù)統(tǒng)計,東漢一朝任命的三公有姓名可記者共有226人,出自淮河流域的汝南和潁川的便有33人。汝南袁氏四世居三公之位,門生故吏遍天下。東漢末年與宦官作斗爭的士人楷模所謂“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之中,汝南陳蕃列居三君,潁川李膺、荀翌、杜密列居八俊,汝南范滂、蔡衍名列八顧,潁川陳翔列名八及,35位之中汝潁名士占了五分之一[10]。漢末魏初,曹魏政治集團中,由于曹氏家族起于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地,所以其武官集團成員諸如曹仁、曹洪、許褚、夏侯等,多為淮河流域之人;而其文官集團中的名士則多為汝潁之人,如荀攸、荀鸖、徐庶、陳群、棗祗等。還有相當多的名士,是通過荀鸖等汝潁名士引薦來的。說明此時該流域的人才更加密集,在曹魏政權中的作用可謂舉足輕重[11]。

        從這些名士的地域分布來看,梁、南陽、汝南、潁川、沛國等本屬楚,又地處豫東、皖北一帶,與齊魯相近,魯國、平原本齊魯之地,這都是戰(zhàn)國以來文化最發(fā)達的地區(qū)??梢?,文化舊地的余緒影響、文化傳承的經(jīng)久不斷,使得兩漢時期淮河流域文學家數(shù)量日益增多,這也與該流域文化、學術等發(fā)展水平的不斷提升成正比關系。

        綜上所述,漢代文學家的地域分布從總體上看范圍較為廣泛,但地域分布極不均衡,分化明顯。從總體趨勢上,以地理學上的秦嶺——淮河一線為界,漢代文學家的地域分布是北方人數(shù)較多,南方人數(shù)偏少,淮河不僅成為地理界線,也是兩漢時期文學發(fā)展明顯的南北分界線;重心呈現(xiàn)出逐漸偏移、擴大的傾向,主要是由西、北向東、南擴展,以淮河流域為重心的東、南一帶成為文學家分布亞中心的新興之地;就各個地域來言,文學家族漸增,淮河流域文學家族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而以淮河流域在漢代文學家地理分布中的重要意義為例,兩漢時期的經(jīng)濟、政治、地理和文化背景諸多因素正是解讀這一現(xiàn)象的最好注腳。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總緒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

        [2]王恢.中國歷史地理[M].臺北:臺灣世界書局,1975:183.

        [3]段學會,張世祿.我國文學家地域分布特點及成因初探[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26(5):96-99.

        [4]王祥.北宋詩人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學史意義分析[J].文學遺產(chǎn),2006(6):52-62.

        [5]曾大興.中國歷代文學家的地理分布——兼談文學的地域性[J].學術月刊,2003(9):88-94,24.

        [6]王鑫義.淮河流域經(jīng)濟開發(fā)史[M].合肥:黃山書社,2000:165-166.

        [7]王開隊.地理開放性對歷史時期淮河流域社會發(fā)展的影響[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0(1):18-21.

        [8]孫以楷.淮河流域道家文化研究[M]//李修松.淮河流域歷史文化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0:78.

        [9]曹道衡.從《文選》看中古作家的地域分布[J].齊魯學刊,2004(6):63-70.

        [10]王春芳.汝潁士人及其在東漢末年的流向[M]//李修松.淮河流域歷史文化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0:133.

        [11]李修松.先秦秦漢時期淮河流域的歷史地位[J].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 2003,27(6):1-7.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Han Dynasty Writer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aihe River Basin

        LI Yan-jie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Education,Bengbu University,Bengbu 233000,China)

        The Han Dynasty writers’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is wide and uneven and shows great differentiation along the Huaihe River,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China. The distribution center is southeast-oriented and more literary families emerge here. During the West and East Han Dynasties, the Huaihe River basin witness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transferring of the political center, the conveni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all that pushe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cre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writers in this area.

        the Han Dynasty writer;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literary geography; Huaihe River basin

        10.15926/j.cnki.hkdsk.2017.01.004

        2016-06-28

        2015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AHSKQ2015D67);2013安徽高校省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SK2013B295);2016蚌埠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BB16B029);2015蚌埠學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一般項目(BBXYHHWH2015B04)

        李艷潔(1979— ),女,吉林敦化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I209.9

        A

        1672-3910(2017)01-0023-07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xiàn)代文化
        構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国产亚洲精品熟女国产成人| 国产日韩久久久精品影院首页| 亚洲国产精品500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三州 | 日本女优禁断视频中文字幕| 情爱偷拍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色爱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a级午夜毛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18| 开心五月激情五月五月天|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国产女精品视频网站免费| 欧美日韩一二三区高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麻豆|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www电影|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不卡| 国产精品人伦一区二区三|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无码人妻| 久久99欧美| 日韩av他人妻中文字幕| 男人天堂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成人av片在线观看| 国产艳妇av在线出轨| 男人一插就想射的原因|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 五月婷婷开心五月播五月| 狠狠躁日日躁夜夜躁2020|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专区一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黄色|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在线v日本| 午夜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高清在线观看三区|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 国内精品极品久久免费看| 免费a级毛片高清在钱| 国产精品麻豆成人av电影艾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