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學英
摘要:拋錨式教學強調(diào)創(chuàng)建具有趣味性、現(xiàn)實性情境故事以此來激勵學生積極地對知識進行構建,同時強調(diào)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對學習和教學方法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拋錨式教學可以給大學英語課堂注入活力和動力,也迎合了當今我國中學英語教學的需要。
關鍵詞:拋錨式教學;中學英語教學
錨式教學是由溫德比奧特認知與技術組(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簡稱 CTGV)在約翰·布朗斯福特(John Bransford)的領導下開發(fā)的,它是一種教育標準或模型。拋錨式教學有時也稱“實例式教學”或“基于問題的教學”。這種教學要求學生到實際的環(huán)境中去感受和體驗問題,而不是聽這種經(jīng)驗的間接介紹和講解。
一、拋錨式教學的定義和原則
拋錨式教學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之上的一種教學方法,其中學習被認定為是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對知識進行主動的建構和積累,拋錨式教學主要是基于以下的假設:當學生在試圖解決現(xiàn)實的任務或者問題時,他們可以通過知識的轉移提出解決方案,并且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進行一系列的學習活動。
對于學生來說通過運用拋錨式教學法可以起到鼓勵學生對知識的獲取采取更加主動、積極的態(tài)度,并且在一個真實及具體的學習環(huán)境中根據(jù)個人的實際學習情況積極的尋求所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法。拋錨式教學模式采用以下幾種綜合的認知設計的原則,一個是是采用生成性學習的原則可以增加學習者學習動機,激勵學習者提出對于開放性問題的解決方法:二是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拋錨式教學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比如:視頻、音頻、圖畫等用生動、形象的展示方式來增加學生對于所學概念實際意義的理解:三是關于在拋錨式教學中需要學生解決的相關問題的選擇,對于學生來說問題既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四是在教學中應該給學生提供將在某一領域所學知識或者技能轉移到另一個領域的機會,這樣的教學策略通常被稱為“旋轉式課程”。
二、拋錨式教學模型-基于目標的場景模型
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為了實施拋錨式教學,教師應該首先制定好合適的“錨”即選定讓學生進行探求的材料,而后確定以圍繞此“錨”所產(chǎn)生問題的解決步驟,下面以《殺死一只知更鳥》的小說和電影為場景,對常規(guī)的英語課堂教學法進行干預。
“錨”:《殺死一只知更鳥》的電影光盤、小說以及跟電影先聯(lián)系時代背景的圖片,并且對教師和學生做好課前的培訓,需事先向學生介紹拋錨式教學法的具體步驟和怎么進行實際操作。
拋錨式教學法的具體步驟:
1.準備階段:在引導階段學生需要學會如何進行訪談、探究等研究技能,為下步將這些研究材料轉化為“錨”做好準備。
2.觀看“錨”(殺死一只知更鳥)后向學生介紹影片中關于金錢、權利和人物關系等主題,緊接著讓學生對影片中的故事進行復述,學生可以結合影片中重要的場景和元素對故事進行理解和復述。在復述的過程中學生把所遇到問題記錄在紙條上并張貼在黑板上以便隨后進行復述的同學參考。
3.對“錨”(殺死一只知更鳥)進行分割、分類:在這一階段學生要將整個故事分割為幾個關鍵的部分,學生能夠很快將故事分成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把其中一個部分作為模型給學生演示該怎么樣進行分析和講解,比如可以把第一個部分用電影場景將人物之間產(chǎn)生的裂痕與其主題人性的善與惡串聯(lián)起來進行講解。學生在聽老師展示和講解完第一部分后可以用討論的形式更好的對故事余下部分進行分割和展示。
4.對故事中的人物特性進行分析:學生通過小組協(xié)作的形式選取故事中某個角色的人物特性進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用電影剪輯片段來對所作的人物分析進行支撐,在小組討論完畢后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堂上進行講解。
5.科研項目階段:在學生對整個故事的內(nèi)容和所表達主題有了了解后,同樣以小組為單位對故事中相關的有探索價值的問題進行小組研究,小組成員能夠利用網(wǎng)絡資源、圖書館以及和故事相關的其它信息進行研究。最后研究問題的結果通過多媒體向全班同學展示。
在課堂中采用拋錨式教學手段,教師的“教”主要是基于信息源的整合、分布和應用,所以傳統(tǒng)的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評價方法即主要依靠卷面測試的方法將不再適用。試卷中的多項選擇測試主要是對學生所掌握的靜止性的知識進行評估,但是在拋錨式課堂中需要采用認知性的任務和評估方法對學生進行考察,評估的重點可以集中于學生對信息的收集和展示能力或者學生從“認知”到“行動”的轉化過程,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否能夠很好的解決教師所提供“錨”下所產(chǎn)生的實際問題。
三、中學英語拋錨式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
在拋錨式英語課堂中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轉變,在很大程度上其教學的難度大于傳統(tǒng)式的說教型的教法。教師的主要職責在于如何向學生陳述拋錨式教學中的“錨”即問題,比如如何對其中主要的問題和因素進行陳述,其次是如何對與問題相關的信息進行提取和整合,拋錨式教學提供的情境中有嵌入式的信息,所以教師提供的暗示性的信息可以幫助學生搭建解決問題的腳手架。簡而言之教師可以幫助和教導學生在以拋錨式教學為基礎的學習過程中進行知識的積累。
在實際問題的解決者學生方面,他們在拋錨式教學活動中最終需要解決教師所提供的故事背景中矛盾或問題,教師所提供的故事情境作為所拋出的“錨”來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構想,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最后可以得到圍繞此故事為情境的其它信息。拋錨式教學激勵和挑戰(zhàn)著學生去探尋情境故事中所嵌入的隱藏信息,學生采用現(xiàn)實性的、陳述性的以及故事的情節(jié)、線索為格式的探求方法,另外學生要解決一個較大的問題時,通常需要將這個大問題分解為更多的小問題以幫助他們更好的考慮問題,同時學生可以先將故事某個部分的情境進行瀏覽后,其中的某些信息可以對解決一些小問題進行支撐,還可以利用其它的資源或技能來進行問題的探索和解決。所以學生的職責是以小組為單位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向全班展示其想法和問題的解決計劃,全班同學可以分為贊成者和反對者對問題進行討論。
總之,在拋錨式教學活動中學生應主動的進行知識建構,相反傳統(tǒng)教學觀以傳授-強化-記憶為過程的“ 填鴨式”教學模式,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學生不止是被動地記憶一些單詞、句子或是應付考試某些題型,而是學生能利用已有的認知結構解釋新現(xiàn)象,形成解決各種問題和靈活運用所掌握的英語知識進行交際的能力。英語教師在選擇教學材料時也應充分考慮到所選材料的真實性,并且設計好情境問題讓學生在情境中產(chǎn)生各種疑問和設想,人人參與問題解決,建構新的知識。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探求新知,開發(fā)潛能,使整個教學活動由“ 教師講授為中心”向以“ 問題討論為中心”轉變。
科研課題: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1年度單位資助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人才培養(yǎng)模式變革背景下中小學教師培訓有效模式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編號:FHB1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