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泰華
劉劍魂(1902—1960年),名澤民,號鶴溪、老劍、涵青室主人等,布依族,貴州平越(今福泉縣)人。其父劉士嵩系清末秀才,執(zhí)教鄉(xiāng)塾,劉劍魂自幼從其讀書啟蒙,于平越縣楊老高等小學校畢業(yè)后,到貴陽考取了貴州農(nóng)業(yè)學校,但因家貧輟學,回家務(wù)農(nóng)。因打抱不平揍了兩名敲詐鄉(xiāng)民的縣衙公差,為避難投奔滇軍,隨滇軍到廣州不久,就到云南講武堂韶關(guān)分校學習,是該校第2期畢業(yè)生。畢業(yè)后隨軍輾轉(zhuǎn)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之后入川,在成都、滬州、合江等地作軍訓(xùn)教官。1926年(民國十五年),劉劍魂到赤水,在侯之擔部下辦模范營。不久任步兵獨立二團團長,率軍駐黔西、大定(今大方縣),畢節(jié)等地。
1929年,貴州省主席毛光翔委劉任石阡縣長。到石阡上任不久,劉劍魂即到省城參加縣長集訓(xùn),集訓(xùn)結(jié)束后改委廣順縣長。到廣順不久,又獲令與羅斛縣長對調(diào)。他到羅斛后,1930年將縣名改為羅甸,整頓環(huán)境衛(wèi)生,在縣城修建公園,受到當?shù)厝耸糠Q贊。1934年,貴州省主席王家烈委劉任貴州省保安團參謀長兼軍官訓(xùn)練班教育長,1936年,貴州省主席顧祝同委劉任貴陽縣長兼滇黔綏靖公署副主任。抗戰(zhàn)爆發(fā),劉曾任貴陽難民救濟總站主任。1937年,劉劍魂任畢節(jié)縣長。不久,離開貴州到云南,云南省主席龍云先后委任劉為平彝(今曲靖)縣、廣南縣縣長及滇黔綏靖公署副官處少將處長。
1947年劉劍魂由滇返黔,1948年任第89軍少將高參,后任貴州綏靖公署副官處處長,1949年任第89軍獨立師少將師長,同年11月在貴州織金率部起義。解放后在貴州省圖書館工作。1960年卒于貴陽,時年59歲。
劉劍魂最大的功績莫過于建花溪公園。他任貴陽縣長期間(1936-1937),策動地方建設(shè)委員會將花仡佬風景區(qū)開辟為公園,并改“花仡佬”之名為“花溪”。他親自規(guī)劃勘察,于1936年底動工,與四鄉(xiāng)民工千余人同時起居,建亭筑路,種花植樹,辟建溪頭亭閣等,次年秋天即大體完工。并親自榜書“花溪”二字,刻石立于濟番橋(花溪橋)左側(cè)。1940年,貴州省政府又在此基礎(chǔ)上建“中正公園”,即花溪公園。
劉劍魂擅長詩文,工書法,喜繪畫,與貴州名士任可澄、王仲肅、吳協(xié)安、白小松、唐恭石、桂百鑄、潘詠笙等均有詩文酬和。他生前寫成《涵青室詩稿》、《詞稿》、《劍魂詩抄》等詩詞集,收詩詞數(shù)百首,此外尚有不少碑記和楹聯(lián)。他是貴州近代著名的少數(shù)民族詩人。在他做官任內(nèi),都會在當?shù)亟M織詩社,如在赤水,劉劍魂約集20余人成立“雙城詩社”,并為社長。在貴陽花溪公園修建過程中,曾寫了《花溪季詠》4首及《經(jīng)始花溪》1首,并刻石立于公園之中。他對詩寫得好的人也是青睞有加,赤水詩社的羅浮仙就是因詩寫得好,被劉安排在副長官處任編修,掌管文書,將“花仡佬”改名為“花溪” 即是羅浮仙為劉出的主意。在廣南任內(nèi),劉劍魂不僅與當?shù)匚氖拷M建“蓮花吟社”,還培建了名勝古跡皇姑墳和清代著名文學家方友石先生祠堂,并撰寫碑記。劉劍魂對書法、篆刻亦頗有建樹。書法含顏真卿、何紹基風格,兼采二王——王羲之和王獻之的筆意,瀟灑自如,風格自成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