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 2014年底,作者在全市三至六年級學生中隨機進行學生品德現狀調查問卷,由有關學生人際交往部分的問卷匯總和分析引發(fā)了許多思考。
關鍵詞: 小學生 人際交往 人際關系
交往是個體心理正常發(fā)展的基礎和必要條件。人際關系的狀況將直接影響學生良好的個人品德、個性及健康的心理的形成,甚至會對個人成就產生深遠影響。
由于小學生交往范圍較小,主要是學校和家庭,交往對象主要是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老師和同學。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看出,學生與家人、老師、同學等的交往還是很和諧的,具體體現在:
1.當今幾大部分小學生有較好的人際交往活動和交往環(huán)境。如:54.33%的學生在同學中有幾個知心朋友,36.59%的學生在同學中有一兩個固定的好朋友;33.18%的學生愿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向自己的父母、家人傾訴,40.8%的學生在同學、朋友中有自己的傾訴對象;64.52%的學生愿意經常性地與父母交流自己在學校中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具有良好的與人交往的心理品質和個人道德品質,他們懂得尊重、真誠、同情、關心在交往中的作用,能夠真誠待人、誠實守信、寬恕別人,以大局為重。77.92%的學生對待同學事先約好的活動會準時參加,12.48%的學生因故不能前往能事先請假打招呼;當與同學發(fā)生誤會時,68.15%的學生選擇真誠地向對方問明原因,和好如初;在小組討論過程中,63.15%的學生樂于傾聽并發(fā)表自己的意見,24.07%的學生選擇聽從組長安排。
小學階段是社會化逐步形成的階段,小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心理脆弱。隨著心理成熟水平的提高,交往需求的增大,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心理適應能力發(fā)展更為重要。當前小學生人際交往總體上是良好的,但通過調查問卷也發(fā)現一些問題,部分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即使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比例只占百分之幾,也是不容忽視的,更何況存在不良心理問題傾向也有可能發(fā)展為嚴重的心理問題。下面就問卷中反映出的一些問題稍作探討:在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yǎng)中,主要對象分三部分,即親子、伙伴和師生關系。其中師生關系在學生人際關系中具有特性,遵循全面、系統(tǒng)、制度化的影響。師生的交往是純潔的,遵循互補性、和諧性原則。
在問卷第五題:在別人對你的評價中,你最看重的是:A父母和家人;B學校老師;C學校同學;D自己的好朋友,調查結果如下:
從上表不難看出,師生之間的交往評價在學生身心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作用愈加強烈。因此,教師對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發(fā)展具有極強的作用。在師生交往中,學生渴望得到三方面的滿足感:(1)被接納:即被集體接納,獲得師生認同,與教師建立和諧的互利關系,在集體中與一兩個伙伴建立親密友誼。(2)責任感:學生在集體中承擔部分責任,能促使其自信自立,并有助于在學生人際交往中不斷提高心理水平。(3)顯赫感:在被接納的同時,希望獲取大多數人,特別是教師的賞識,具有成就感與自豪感。因此,在教育中應重視學生的自我滿足和他人認同,滿足學生的交往需求,把交往中的積極因素引入日常生活。在學校生活中通過合作活動滿足學生的交往需求。
存在的誤區(qū):(1)維護師道尊嚴與避免師生關系緊張。(2)片面強調學習成績與忽視身心發(fā)展導致關系疏遠。(3)對學生順從遷就導致師生關系松弛。
另外,親子、伙伴關系是小學生成長不可缺少的條件,應本著接近、相似、互補、對等原則,謀求人際關系的改善與協調,從而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為學生將來成功面對社會打好基礎。
在親子關系的調查中,有5.85%的學生不愿與父母交流自己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10.77%的學生要視心情而定。調查發(fā)現,現在家長普遍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使孩子有一定的心理壓力,致使親子關系緊張,要改變這一狀況,首先應改變家教中的誤區(qū):(1)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孩子,沒有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理解他們。(2)家長整日忙于工作,不注意孩子的思想動向,與孩子溝通得少,或不溝通,不能及時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tài)。(3)用大量的學習占據孩子的娛樂時間,造成孩子失去應有的童真童趣。(4)過高的期望,將自己不能實現的理想強加給孩子。(5)自身工作壓力,家庭失和等原因,把心理上的矛盾轉移給孩子。(6)過分溺愛,一味滿足孩子的無理需求,使孩子自我欲望極端發(fā)泄,情緒無常。
小學生由于身心發(fā)展水平和生活閱歷的限制,不可能具有獨自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又由于過去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把注意力過多地集中在知識掌握上,很少注意小學生也有人際交往的需要,使得小學生交往障礙這一問題日趨嚴重,嚴重威脅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和順利發(fā)展。學校、家長,怎樣培養(yǎng)小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應提供給小學生與同齡伙伴交往的機會。現今社會,學生中獨生子女占大多數,大多數形成唯我獨尊的“小皇帝、小公主”脾氣,一旦離開家庭這把保護傘,要么覺得無所適從,要么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利己主義思想。加之,成人出于安全考慮,大多把孩子關在家中,即使是鄰居,也互不往來。在這樣與世隔絕的環(huán)境中,談何人際交往呢?調查發(fā)現,有4.90%的城市孩子和3.04%的農村孩子在同學中沒有好朋友,所以,提供機會讓小學生與同齡伙伴交往非常重要。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讓他們擁有比較固定的伙伴群體,給他們交往的空間和自由,讓他們逐步學會友善地對待同伴,從而增強他們的社會性,促進其情感成熟。
其次,給學生提供與成人交往的機會,特別是與父母和老師交往的機會。小學生都善于模仿,他們隨時隨處都在關注大人們的一言一行,并做出嘗試。因此,教師必須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文明社交。同時,積極地創(chuàng)造機會,讓小學生參與成人的交往活動,體驗在社會中應盡的職責及應承擔的角色,自然而然地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為今后的生活創(chuàng)造良好心態(tài)。
最后,要讓小學生回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加強他們與社會大眾的交往。學??赏ㄟ^形式多樣的活動,如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讓學生回到社會的懷抱中,感受社會,體驗生活,學會與他人相處。學校還可開設與此相關的課程,指導學生的行為,鼓勵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和學習,在活動中增強自己與人交往的信心和能力。
心理學表明,個體的歸屬需要如果長期得不到滿足,就會造成“歸屬焦慮”,從而使個體產生情緒煩躁,性格孤僻,交往障礙。相反,同伴的認同、集體的接納、家庭的融洽很大程度上會使歸屬需要得到滿足,因此,學校和家庭都有必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交往情境,使他們在良好的交往情境中,認識自我,學會交往。我們有責任幫助學生上好人際交往這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