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鎖
古詩是小學語文教材必不可少的重要內(nèi)容,古詩多是千古傳誦的名家 名篇,既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又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能吟”,學習古詩的作用可見一斑。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抓住古詩這一教學內(nèi)容,通過古詩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引導學生從古詩中獲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一、反復吟誦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古詩則是用最精粹的語言寫成的。因此,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美,對于理 解古詩的思想內(nèi)容和寫作藝術,以及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原始詩歌是原始人類在勞動過程中,為協(xié)調勞動節(jié)奏和激發(fā)勞動熱情的歌唱。它合乎樂曲的韻律、節(jié)奏,講究韻腳的合轍、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數(shù)、句數(shù)的整齊、均衡。因此,凡稱詩,即便不唱,誦讀起來也瑯 瑯上口,鏗鏘有聲,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jié)奏美。如李白的《 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痹娭幸?、二、四句的“光”、“霜”、“鄉(xiāng)”押韻,但句內(nèi)平仄交錯,句間平仄相對,充分顯示出語言的音韻美。古詩的節(jié)奏五言詩與七言詩也截然不同,五言詩如李賀的《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馬/ 踏/清秋。”七言詩如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 /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惫?jié)奏劃分各不相同,古詩的語言就顯示出一種疏密相間、緩急交替、整齊勻稱的節(jié)奏美。
古詩的語言美,還指語言的精確美、凝煉美。每首古詩的字數(shù)有限,因而詩人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當確切、 凝煉含蓄,有時一字一詞,包含極豐富的內(nèi)容。如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終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痹妼懱扉T山附近長江的雄偉景色,以簡潔的畫面,表現(xiàn)長江的磅礴水勢及天門山夾江對峙的險要,其中“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边@一句中的“出”和“來”化靜為動,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地勢的險要,給人以動態(tài)美。
二、啟發(fā)想象感受古詩的畫面美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評論唐代大詩人、畫家王維(摩詰)的《藍田煙雨圖》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笨梢娫娕c畫是有共同點的。
詩與畫之所以能夠相通,是因為兩者有某些共同的審美特性,如詩與畫都具有色彩美、結構美、韻律美、 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許多著名詩人的詩句,常常被告人選作繪畫的題材。從小學教材中所選的古詩看, 其中不少堪稱“詩中有畫”的名篇。如楊萬里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 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痹娙酥塾谛〕?,抓住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點,用清新活潑的語言 ,描繪了一幅靜謐、溫馨而富于生機的“泉池小荷”圖。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 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比娨痪湟痪埃掀饋韯t宛如一幅渾然一體的畫卷。其中 對景物色彩的描繪有鸝之“黃”,柳之“翠”,鷺之“白”,天之“青”,雪之“白”,還有暗含詩中的江之 藍、船之褐等。這些色彩絢麗的景物,遠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象。
詩和畫雖然有某些共同的審美特征,但是,畫是視覺藝術,詩是語言藝術,兩者的審美特征也有明顯的區(qū) 別。畫,是用線條、色彩、形體、構圖等來表現(xiàn)的,具有直觀性;詩,是用語言描述的“無形畫”,具有間接 性。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必須通過語言這個媒介,啟發(fā)學生去想象,才能使學生感受詩中的畫面美。
三、理解詞句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意境是美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范疇。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繪的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所謂意境,是藝術家的審美體驗、情趣、理想與經(jīng)過提煉、加工后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
就古詩而言,詩人往往將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寫的客觀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 情,從而創(chuàng)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隨著人的情感變化而變化的。正如清代吳喬在《國爐 詩話》中所云:“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眹覛埰?,在詩人眼中,連盛開的花兒也會落淚,鳥兒的鳴囀也令詩人心悸。可見戰(zhàn)爭之亂給詩人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這兩句詩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構成了風韻天成、含而不露的獨特的意境美。
如何引導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美呢?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 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痹娙恕扒閯佣o發(fā)”,詩中蘊含著強烈的感情。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學生領會詩人的感情,進而領悟詩的意境美。具體說來,主要應做到以下三點:一、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動之以情,并通過自己動情激發(fā)學生動情,使學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響,使他們一同進入或歡欣或傷感的情態(tài)。這就要求教師講課的語言、表情、動作等富于感情,切忌無動于衷的一般講解。二、教師應根據(jù)每首詩的不同特點,從具體的語言文字出發(fā),啟發(fā)學生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感情。既要從一首詩的整體上去把握詩的感情,又要體會詩中某些詞句的感情色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奔纫龑W生從整體上體會詩人如何借描寫江畔雪景,借歌詠垂釣“寒江”的漁翁,來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發(fā)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心情 ,又要抓住“絕”、“滅”、“孤舟”、“獨釣”、“寒江”等詞語仔細品味,體會詩人的感情和用詞之精妙 。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為主觀感受的“意”又往 往寄寓在客觀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入其“境”,才能使學生“悟其神”,會 其“意”,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祖國文化源遠流長,古詩在我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古代藝術殿堂,去體會古詩的語言美,感受古詩的畫面美,領悟古詩的意境美,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