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不曾停歇的思維
——記198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弗蘭科·莫迪利安尼
●本刊編輯部
1985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將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意大利籍美國經濟學家弗蘭科·莫迪利安尼,以表彰其在儲蓄生命周期假說方面做出的杰出貢獻。在回顧個人對經濟學發(fā)展的貢獻時,莫迪利安尼曾經說過,他喜歡與時代主流背道而馳,挑戰(zhàn)當時所謂的正統(tǒng)。正因如此,他才在經濟學領域獨樹一幟,提出了“人的消費是為了一生的效用最大化”的觀點,在研究家庭和企業(yè)儲蓄中得到廣泛應用。除此之外,他還對金融市場的作用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與他人合作提出了著名的“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
弗蘭科·莫迪利安尼,羅馬大學法律學士,新社會研究學院社會科學碩士,先后執(zhí)教于新社會研究學院、伊利諾斯大學、卡耐基理工學院、西北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曾任美國經濟計量學會會長、美國經濟學會會長、美國金融學會會長以及國際經濟學會副會長等多個社會職務。一個意大利人,卻因一場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而離開故土,成為美國公民;獲得法學學士學位,卻立志學習經濟學,最終問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桂冠,成為享譽國際的經濟學家。他對經濟學的主要貢獻涉及宏觀經濟理論、貨幣理論和金融理論,其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首創(chuàng)的“儲蓄生命周期假說”為考察國民儲蓄方式中的個人行為模式提供了一個微觀經濟基礎。莫迪利安尼的一生,雖跌宕坎坷,卻也精彩傳奇,本期大家將為廣大讀者介紹這位諾獎得主,走近他永不停歇的思維,一窺其成為經濟學家的演化之路。
1918年,弗蘭科·莫迪利安尼出生于意大利的羅馬,猶太人。他出生的那個年代,正是世界風云變幻莫測的時代,法西斯主義在歐洲大陸醞釀、發(fā)酵,這些情形伴隨著他的整個年輕歲月,成為莫迪利安尼記憶深處最難忘的時光。
雖然社會大環(huán)境很糟糕,然而幸運的是,莫迪利安尼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父親是一名醫(yī)生,母親則投身社會工作成為義工,在家人充滿溫情的關愛和保護下,他度過了自己美好的童年。雖然學習成績中等,但莫迪利安尼得以進入當時意大利最好的高中就讀,那所高中以產生了諸多神職人員而著稱,整個校園風氣顯得嚴謹、神圣,莫迪利安尼在那兒受到了心靈的熏陶,對他的思想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離高中畢業(yè)還有最后一年的時候,莫迪利安尼嘗試跳級,他想提前進入大學。沒想到這個異想天開的計劃居然成功了,他比同齡人提早兩年開始大學生涯,成了一名17歲的大學生。盡管如此,在挑選專業(yè)以及確定將來的職業(yè)時,莫迪利安尼卻沒有一點兒想法。因為父親職業(yè)的關系,家人希望他能夠學習醫(yī)學,但是出于對鮮血的恐懼,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轉而進入羅馬大學法學院就讀,選擇了法學這一當時最流行的專業(yè)。雖然學習法學有很好的前程,但是對于莫迪利安尼來說,法律方面的課程相對簡單,而且他的興趣并不在課程上,因此就經常逃課利用自己懂得德文的專長幫助一家公司翻譯文章,其中就包括一些經濟學的文獻。
一個偶然的機遇,莫迪利安尼參加了國內一項論文競賽,并且出乎意料地獲得經濟組的一等獎,評審委員會認為,他在經濟學方面有特殊的才能。獲獎以及專業(yè)人士的肯定,給了當時尚無職業(yè)方向的莫迪利安尼很大的鼓勵和信心,于是他開始嘗試向經濟學方面發(fā)展,并且開始認真思考如何成為經濟學者。按當時的專業(yè)歸置,莫迪利安尼所在的大學經濟學系隸屬法學院,課程設置單一,現(xiàn)代經濟學教育更是無從談起,于是他聽從一些意大利經濟學者的建議,開始自行研讀經濟學文獻。
1939年,也就是在他學習經濟學一年之后,作為猶太人的莫迪利安尼因歐洲政治形勢急劇惡化而不得不中止自己的學術研究生涯。當時納粹主義橫行,法西斯政權當?shù)?,?zhàn)爭的陰影籠罩在歐洲上空,白色恐怖彌漫在每一個人的心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無奈之下,莫迪利安尼選擇離開自己的故鄉(xiāng),跟隨未婚妻一家前往法國,在那里,他重新開始了自己未竟的學業(yè)。然而令他失望的是,法國的大學教育水平甚至比不上意大利。莫迪利安尼只能利用之前的老辦法,抓緊一切時間到圖書館自學,也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他的學業(yè)緩慢艱難地往前推進。當年5月,他在法國迎娶了自己的妻子,這在莫迪利安尼看來是自己人生中最幸運的事情之一。8月份,莫迪利安尼在大戰(zhàn)爆發(fā)前回到意大利,順利地通過考試,獲得羅馬大學法學學士學位。然而戰(zhàn)爭的陰云很快波及法國,莫迪利安尼跟隨妻子一家再次遷徙,于1939年9月到達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隨即爆發(fā)。
二戰(zhàn)的爆發(fā)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這其中就包括莫迪利安尼,一場影響全人類的戰(zhàn)爭,成為他經濟學家演化道路上最濃墨重彩的時代大背景,使他的人生軌跡由此易轍。
抵達美國之后,為謀求生計,莫迪利安尼開始出售一些意大利文和其他外文書籍。然而即使生計艱難,對經濟學的熱衷使他依然想要繼續(xù)在此領域的學習。
幸運之神再次光顧,莫迪利安尼獲得了紐約新社會研究學院的獎學金,而且他遇到了對自己學術生涯影響重大的良師益友——經濟學家馬爾夏克。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老師,馬爾夏克建議莫迪利安尼鉆研數(shù)學,因為只有擁有牢固的數(shù)學基礎,才能在經濟學領域占有一席之地。莫迪利安尼接受了他的建議,開始選修數(shù)學及統(tǒng)計學方面的課程,事實證明,這些知識使他獲益匪淺,對他的經濟學研究也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除了學業(yè)之外,熱心的馬爾夏克還在生活方面盡可能地為這位經濟窘迫的學生提供幫助,在他的介紹下,還是一名研究生的莫迪利安尼在新澤西婦女學院謀得教職,暫且解除了他的后顧之憂,使其可以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學研究。
此時的美國已經從經濟危機的陰影中走了出來,凱恩斯的《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成為經濟學的經典之作,凱恩斯理論也成為經濟學者討論的中心議題。莫迪利安尼也參與了這場討論,并且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對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有深刻而獨到的見解。1944年,他獲得新社會研究學院的社會科學博士學位,并在《經濟計量學》上發(fā)表《流動性偏好以及利息與貨幣理論》一文,將凱恩斯經濟理論與古典經濟學統(tǒng)一起來,指出穩(wěn)定市場的主要工具應該是貨幣政策,而非財政政策。這個觀點在當時的經濟學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得到了很多經濟學家的贊同和認可。因為這篇文章,莫迪利安尼在經濟學界開始嶄露頭角,成為當時知名的經濟學者之一。
1946年,莫迪利安尼獲得美國國籍成為美國公民。之后他受到哈佛大學的邀請,當時,該校的經濟學系聲名在外,在全美無出其右者,到哈佛任教對莫迪利安尼來說無疑具有莫大的吸引力。然而在與系主任進行交談之后,莫迪利安尼最終決定放棄哈佛的教職,他對系主任冷漠對待外籍學者的態(tài)度深為不滿。兩年后,他獲得芝加哥大學政治經濟學高額的獎學金,這份收入足以覆蓋他們一家的開支,因此莫迪利安尼選擇離開紐約到芝加哥,不久他又接受了伊利諾斯大學一項研究計劃的主任職務,其學術研究生涯也隨之進入一個新階段。在參與伊利諾斯大學研究項目的過程中,莫迪利安尼學到了關于預期因素與廠商規(guī)劃的一些基本觀念與想法,對他以后的經濟學研究有很大貢獻。1949年,因為在經濟學領域聲譽日隆,莫迪利安尼榮膺計量經濟學會的會員,次年榮升伊利諾斯大學教授,一切看起來一帆風順。直到1952年,麥卡錫主義進入大學校園,伊利諾斯大學內部發(fā)生爭吵,莫迪利安尼被迫離開,到卡耐基工學院任教。
欲攀高峰,先架云梯。雖然在伊利諾斯大學工作時間較短,然而這幾年對莫迪利安尼來說,是他卓有成效的一段時間,在此期間,他除了形成自己的研究思維之外,還找到了以后進行經濟學研究的中心命題,為他一步步邁向經濟學領域的最高榮譽鋪平道路。
在伊利諾斯時,一次偶然的機會,莫迪利安尼參加了一場以儲蓄為主題的研討會,但當時會議發(fā)表的論文令他極為失望,于是他開始了自己關于儲蓄的思考。
其實在凱恩斯締造的經濟學理論王國里,很早就出現(xiàn)了關于儲蓄的觀念。凱恩斯的支持者認為,儲蓄由所得決定,即所得增加時,儲蓄所占的比重也會隨之增加。對于這種觀點,莫迪利安尼表示質疑。二戰(zhàn)后,歐洲經濟開始復蘇,帶動了全球經濟的持續(xù)好轉,毫無疑問,人們的收入將會增加。如此一來,按照凱恩斯關于儲蓄的理論,人們儲蓄的比率將會越來越高,那么,到底有沒有那么多的投資機會來吸收這些儲蓄呢?鑒于自己的懷疑,他開始了關于儲蓄的研究,試著證實儲蓄率持續(xù)增長是不現(xiàn)實的,它有一種周期性的特征。經過深入的研究,莫迪利安尼終于發(fā)現(xiàn),在特定的時期內,個人所得對儲蓄的影響很小,而個人所得相對于其慣性水準的比率,對儲蓄的影響較大。在此基礎上,莫迪利安尼提出了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說,將個人一生的儲蓄與財富融入經濟學理論研究之中。在莫迪利安尼的假說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并開創(chuàng)性地將人有限的一生劃分為依賴、成熟和退休三個階段,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人的儲蓄情況是不同的,呈現(xiàn)出波狀起伏的形態(tài),類似于駝峰的形狀。
除此之外,他還將研究的視野從個人家庭擴展到整個經濟體系。通過研究,莫迪利安尼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國家里,雖然個人的生命周期行為相同,但不同國家的財富總數(shù)卻相距甚遠。因此,他又得出了國家總體儲蓄的決定因素取決于經濟增長,而非所得。即,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越快,那么其儲蓄也會越高,反之,則儲蓄越少。
很快,這一假說在經濟學領域引起轟動,并在研究家庭和企業(yè)儲蓄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成為他對經濟學理論所做出的最突出的貢獻,也成為他日后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主要原因。
除了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說,莫迪利安尼對經濟學發(fā)展的另一重大貢獻也廣為人知,即他與美國經濟學家默頓·米勒共同提出的公司資本成本定理,即著名的“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
在卡耐基工學院任教時,莫迪利安尼的研究興趣轉移到企業(yè)經濟學領域,1957-1958年,莫迪利安尼還成為哈佛大學的客座教授。此間,他與默頓·米勒合作,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fā)表《資本值、企業(yè)財政與投資理論》一文。文章提出了在不確定條件下,分析資本結構和資本成本之間關系的新見解,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了投資決策理論,即在沒有稅收和完全財政政策的前提下,企業(yè)的平均資本值依賴其資本結構。與傳統(tǒng)的關于投資與公司資本的觀點相比,莫迪利安尼與米勒的理論見解獨到,一經發(fā)表即刷新了人們在這一領域的故有認知,“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除了在學術界產生強烈反響之外,還引起了企業(yè)家們的激烈爭論,這場爭論如此持久,以至30年之后仍未平息。這一時期他的研究依然富有成效,發(fā)表了《論社會事件的可預測性》等頗具影響力的論文。之后,莫迪利安尼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訪問教授,除了有一年時間在西北大學之外,他一直在那里繼續(xù)自己的經濟學研究,從未停歇。直到2003年9月,莫迪利安尼坎坷而又精彩的一生走到終點,那智慧的頭腦才停止了思考。
作為一個后凱恩斯主義者,莫迪利安尼堅決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的觀點,在消費理論和投資理論兩個方面發(fā)展了凱恩斯的學說,對經濟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尤其在宏觀經濟理論、貨幣金融領域寫下屬于其個人的精彩華章,成為二戰(zhàn)后世界最知名的經濟學家之一,也奠定其經濟學江湖地位。在很多人眼中,莫迪利安尼是集三種身份為一體的人物——他是有著獨特豐富智慧成果的凱恩斯經濟學家,同時還是一位睿智卓越的著者,其思想觀點在14本著作與200篇文章中均有體現(xiàn);他還是一位能令學生著迷的演說者,其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思維火花終其一生都閃爍著耀眼的光芒。這種光芒也體現(xiàn)在他晚年的一次演講中,盡管演講時莫迪利安尼已近70歲,但那種對經濟學研究的熱情依然不減——
“我期望未來能繼續(xù)扮演挑戰(zhàn)正統(tǒng)的角色,但是我不愿對未來的方向作過多的思考。我只愿順其自然,一遇到有趣的事情,能隨時準備妥當而投入其中?!?/p>
作為宏觀經濟學領域的一位國際巨匠,莫迪利安尼的思想理論依然影響著后來人,而更富啟迪意義的是他一生對經濟學的熱愛以及在事業(yè)和生活中始終洋溢著的激情與想象。斯人已去,思維卻不曾停歇?!?/p>
(本欄目責任編輯:阮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