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華
減稅僅是“營改增”改革紅利的一部分,更為重要的改革紅利是減少經濟運行中的扭曲,提升經濟效率。
按照國務院的部署,2016年5月1日起,全國范圍內房地產業(yè)、建筑業(yè)、金融服務業(yè)和生活服務業(yè)等行業(yè)都納入營改增試點。由此,2012年上海啟動的“營改增”試點,已進入攻堅收尾階段,在中國已有上千年歷史的營業(yè)稅將正式退出歷史舞臺。這也標志著,與國際接軌且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增值稅制度,已漸入定型階段。然而,在近期有關企業(yè)稅負的討論中,一些企業(yè)家以美國為參照系,提出對增值稅或者對“營改增”效果的質疑。這表明,理解增值稅的稅制特點,理解“營改增”的重要歷史意義,進一步通過改革推進現代增值稅制度建設,在當前形勢下依然非常重要。
現代增值稅制度的多樣性與核心特征
與其他稅種不同,增值稅是一種基于理論設計出的稅種,其稅基并不直觀。如果追溯歷史,人類對于商品及其交易行為進行征稅的歷史非常悠久。進入工業(yè)化時代以來,簡單地針對商品征收的間接稅,會導致社會化大生產中的重復征稅現象,阻礙了社會分工。由此,1917年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亞當斯,首先提出了對增值額征稅的概念。1919年,德國的西門子建議以稅基相減法的增值稅替代多階段的交易稅,基本形成了現代增值稅的主要構想。按照公認的看法,現代增值稅于1954年在法國落地。在此之后,歐洲國家普遍接受了增值稅,實施增值稅后來成為加入歐盟的必要條件之一。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向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強烈推薦增值稅,增值稅迅速在全球流行起來。至今,除美國、少數島國和石油輸出國之外,全球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qū)都實施了增值稅。增值稅覆蓋了90%以上的人口,籌集了20%以上的稅收。
與國內一些學者對增值稅的懷疑態(tài)度有所不同,在國際上,增值稅被認為是財政史上最令人稱奇的創(chuàng)造,從來沒有哪一種財政工具能像增值稅這樣在全球快速擴張。然而,各國的增值稅稅制設計差異較大,甚至名稱都不統(tǒng)一。國際實踐中增值稅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可抵扣的范圍不同,由此導致稅基存在差異。國際實踐中主流的第一種是消費型增值稅,稅制特點是固定資產投資進項稅均可抵扣,由此實質上僅對GDP支出法構成中的消費征稅。第二種是生產型增值稅,稅制特點是不允許固定資產投資抵扣,由此實質上是對包含消費和固定資本形成的GDP征稅。第三種是收入型增值稅,稅制特點是僅允許固定資產折舊抵扣,實質上對工資收入和利潤征稅。
二是征收辦法方面。第一種是發(fā)票抵扣法,即以進項增值稅發(fā)票可以抵扣的方法實現避免重復征稅的目的,這是當前世界上最為常見的方法;第二種是以要素收入加總方式估計增加值作為稅基,以色列和阿根廷按照這種方法征收金融行業(yè)增值稅;第三種是扣減法,即以財務賬戶為基礎計算企業(yè)的稅基。相比較而言,三種方法中發(fā)票抵扣法,使納稅人之間相互制約,對于加強征稅管理有極大的好處,因此也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采用。
三是覆蓋的行業(yè)范圍有差異。從保持稅收中性、避免重復納稅的角度看,增值稅應當覆蓋所有行業(yè)且稅率統(tǒng)一。但實踐中受社會公平等因素的影響,各國增值稅覆蓋的行業(yè)范圍均有所差異。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現代增值稅?目前較為公認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總結:增值稅是“在商品生產和銷售階段征收的一種廣稅基的稅,稅制的基本要點在于對投入征收的稅可以用于抵扣對產出征收的稅?!卑凑者@種表述,所謂現代增值稅稅制的本質性特征可以歸結為三點,一是在征稅管理中采用了抵扣的方法,避免了重復征稅;二是一種廣稅基的稅,即盡可能覆蓋所有行業(yè);三是以商品生產銷售行為為征稅對象的間接稅。
“營改增”是建立現代增值稅制度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1994年的稅制改革,將增值稅確立為中國的主體稅種之一。但當時的增值稅與國際主流稅制存在兩個主要的差異:一是固定資產投資進項稅不允許抵扣,由此中國實施的是國際上較為少見的生產型增值稅;二是增值稅僅覆蓋制造業(yè)和批發(fā)零售業(yè),而絕大多數服務業(yè)部門則實施營業(yè)稅。
其中,服務業(yè)和制造業(yè)分別實施營業(yè)稅和增值稅,對于經濟發(fā)展的扭曲作用尤為需要重視。一方面,營業(yè)稅是對產出總額征稅,因此存在重復征稅問題,由此會扭曲服務企業(yè)的經營決策。另一方面,由于服務業(yè)部門的營業(yè)稅不能在增值稅鏈條中加以抵扣,因此在相同的情況下,工業(yè)部門更愿意內部提供服務而非從外部購買。這種稅制安排對于服務外化產生抑制作用,由此也導致在中國經濟整體服務化的同時,制造業(yè)反而減少了外部服務投入。
經過2004年開始的多地試點,2009年中國啟動增值稅轉型改革,允許機器設備類固定資產投資進項稅納入抵扣鏈條。但由于當時建筑業(yè)實施營業(yè)稅,2009年的“轉型”改革依然不徹底,轉型后的增值稅只能稱之為半消費型增值稅。
2016年5月1日全面推行的“營改增”改革,則是同步推進“擴圍”和徹底“轉型”兩大改革任務,標志著中國增值稅稅制已與國際主流全面接軌,是建立現代增值稅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一方面,所有服務行業(yè)均以增值稅替代營業(yè)稅,“擴圍”改革任務得以完成,避免了重復征稅。另一方面,隨著建筑業(yè)實施增值稅,廠房建筑類固定資產投資進項稅納入抵扣鏈條,消費型增值稅稅制得以真正確立。
本次“營改增”還確立了所有行業(yè)稅負均“只減不增”的原則,由此將帶來當年約5000億的減稅規(guī)模,是積極財政政策更有力度的體現。由于增值稅抵扣鏈條的存在,“營改增”減稅效果不僅體現在服務行業(yè),還體現在以外購服務為投入品的制造行業(yè),因此是普惠式的。減稅僅是“營改增”改革紅利的一部分,更為重要的改革紅利是減少經濟運行中的扭曲,提升經濟效率。一些基于試點地區(qū)的研究已經發(fā)現,隨著營改增的實施,企業(yè)間的分工更為深化,產業(yè)關聯更為緊密。從建立現代增值稅稅制的角度看,這種減少經濟扭曲的改革紅利影響更為深遠。
有待推進的改革
營改增的全面推進,標志著中國現代增值稅稅制進入基本定型階段。在推進過程中,稅收征管方面還有諸多挑戰(zhàn),實施效果還有待觀察?,F代增值稅主體框架確立之后,完善稅制依然有很多改革有待推進。
一是多檔稅率如何簡并。本次“營改增”,對服務行業(yè)采取了11%、6%兩檔稅率,由此導致當前我國增值稅多檔主體稅率的局面。從國際發(fā)展趨勢看,主體稅率僅有一檔是改革方向,是稅收中性的體現。稅收改革過于頻繁,將會扭曲經濟運行。如何抓住有利時機,平衡不同產業(yè)間的利益,一步到位簡并稅率至僅保留一檔主體稅率,將是重大挑戰(zhàn)。
二是若干特定行業(yè)增值稅稅制如何完善。在增值稅全面覆蓋所有行業(yè)的前提之下,如金融行業(yè)、公共服務業(yè)的稅制如何設計,在國際上也是前沿問題。特別是金融業(yè),“營改增”基本上是將原來營業(yè)稅稅基簡單平移過來。而從國際的發(fā)展趨勢來看,金融服務業(yè)的增值稅實施模式逐步統(tǒng)一到“歐盟模式”“加拿大模式” “澳大利亞-新西蘭模式”三種類型,其稅基選擇、征收方式等均有所不同。未來如何根據中國的國情,為這些特定行業(yè)選擇合適的增值稅模式,是急需突破的重要領域。
三是繼續(xù)完善增值稅出口退稅制度。增值稅的一大優(yōu)勢是通過出口退稅實現“零稅率”以增強企業(yè)競爭力。然而目前我國大部分產品出口并沒有完全退稅。建議繼續(xù)完善增值稅出口退稅制度,除少數不鼓勵出口產品之外,其他均應完全退稅實現真正的出口零稅率。
四是考慮將增值稅的功能拓展到為社會保障籌資。一些國家已啟動以增值稅為各類社會保險籌資的改革,通俗地稱之為“社保增值稅”,以克服社會保險繳費或稅在效率和公平方面的諸多問題。從中國現實情況看,社會保險繳費費率過高,由此對企業(yè)負擔和就業(yè)均有很強的負面影響。中國是否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啟動“社保增值稅”替換部分社保繳費的改革,這是值得探討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