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 方德英
北京工商大學信息化條件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討
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 方德英
北京工商大學是1999年由原北京輕工業(yè)學院和北京商學院為主合并而成,為北京市重點建設的多科性大學?,F有在校本科生1.2萬人、研究生近3000人、攻讀學位留學生近200人。全校教職工14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近900人。擁有阜成路和良鄉(xiāng)兩個校區(qū),兩者相距40余公里。2012年獲批教育部本科院校信息化試點單位,與清華、北大一起,成為北京地區(qū)三家試點單位之一。與北大、清華以建設智慧校園為目標不同,我們試點的主要目標有二:一是要解決多校區(qū)辦學的問題,二是要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整合。至今回顧建設成效,自認為借助信息技術彌補多空間辦學的不便,相對容易解決,而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到大學核心業(yè)務中,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
基于以上兩個目標,我們設定了四大項任務,形成頂層設計,報北京市經信委審批之后分批完成,如圖1所示。
圖1 四大類任務
1.總體完成情況
將此四大任務又細化為可以操作的工程,已經完成的工程包括:①運用多種技術手段和管理手段,確保網絡安全;②優(yōu)化基礎設施,為“三通”奠定良好基礎;③私有云系統(tǒng)平臺建設項目完成;④網絡多媒體教學系統(tǒng)平臺實現升級改造;⑤實現BB平臺的引入與二次開發(fā);⑥建成虛擬與仿真的實驗教學平臺;⑦建成開放式在線學習系統(tǒng)(校內MOOCS);⑧建成科研管理信息化平臺;⑨建成統(tǒng)一流程平臺(基于流程的學校OA系統(tǒng));⑩實現文獻資源統(tǒng)一檢索;11○建成學校數字資源云平臺;12○“校園通”——數字校園一體化服務系統(tǒng)建成;13○圍繞項目進展開展理論研究。
但在這林林總總的13項工程中,自認為值得一提的有三項:第一是基礎設施部分,實現了有線無線的全覆蓋,其中無線的覆蓋包括室內和室外。我們的目標是,可為教師基于網絡的多種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提供保障。這一項工作成本不低,但我們采用自建和借助電信運營商共建的方式,較好地解決了成本問題。第二是完善了數據中心。數據中心的架構容易構建,重要的是內容建設,有內容才為融合帶來可能。第三是自有教育資源建設。隨著可能影響未來教育模式慕課概念的出現,我們積極跟隨,現在的基礎工作已初見成效,這項工作硬件成本不高,但“軟件”投入不可忽視。以上三項工作在財力和精力投入比例上各不相同,如今能夠取得初步成果,將為今后類似工作打下基礎。
2.特色工作
多媒體建設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這是一項相對最耗費財力的工作,2013年學校一次性投入近500余萬元,完成了多媒體教室和監(jiān)控中心的更新和建設任務。近幾年來,平均每年每間教室的建設和維護費將近1萬元,取得了相應的實際效果。
在解決多空間辦學問題上,采取了三項措施。在系統(tǒng)層引入了云桌面,利用虛擬桌面解決空間異構問題;在存貯層引入云盤,解決數據共享問題;在操作層引入基于流程的OA系統(tǒng),包括設計面向PAD終端的無線應用,實現無線移動辦公,打下了精細化管理的技術基礎。這些措施同時降低了對臺式辦公機的配置要求,也降低了維護成本。
以上這些任務的實現,除達成本身的功能外,最有意義的“副產品”是匯集了與教育、教學和管理相關的各類數據。隨著數據的積累,挖掘的價值將越來越大。
當然,網絡安全問題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學校對此非常重視,為此也在技防和人防等方面付出了許多努力??赡芪覀儗W校小,影響力不大,至今在滿足現實共享的條件下,保障了良好的安全環(huán)境。有時候看起來共享和安全是一對矛盾,其實通過設計,兩者也能得到統(tǒng)一。比如,網站群的建設,再比如“一頁通”的實現,既擴大了共享面,也提高了安全性。
總體來看,信息技術和核心業(yè)務的融合剛剛起步,遠沒達到結構層面,深度也談不上。信息技術與科研和管理的融合主要體現在整合資源方面,比如,通過科研論文成果的系統(tǒng)抓取,自動生成科研考核成果;再比如,基于資源分析的各學科方向、主題的位置及發(fā)展。本節(jié)以下主要總結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工作。
1.教學平臺的扎實應用
我校2013年引入BB平臺,并不算早,甚至還算比較晚,但活躍程度、應用效果在平臺群體中名列前茅。根本原因在于學校重視,并通過配套政策推進。比如,學校規(guī)定申報優(yōu)秀教師者,上傳BB平臺的學習資料、在線答疑及討論、網上測試、課外閱讀資料等,要達到一定的數量和覆蓋面。
為補充單一BB通用平臺的專業(yè)性不足,同時引入了針對“基于Moodle平臺的程序設計訓練平臺”和“英語句酷批改網”,這兩個平臺面向全校,受益面較大。
2.實踐教學系統(tǒng)
重點建設了“國家級文科實踐中心”,搭建了面向全校經、管、法學科的虛擬實踐中心,解決了社會科學領域現場實踐困難的難題。年受益學生達1萬2千人,并支持學科競賽活動,成效顯著。
3.教務管理
在學?!敖虒W研究型”大學建設過程中,在繼續(xù)重視科研工作的同時,近幾年側重于下大力氣打造 “一流本科”教學,“千人大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排考、驗證等考試組織工作檢驗了教務管理系統(tǒng)的應對能力。
綜合效果很難估量,下面只從幾個應用側面來說明。
一是BB平臺得到了切實運用,有力地支持了大幅縮減課內課時的教學綜合改革。使用情況如表1所示。
二是通過搭建的兩個標準MOOCs錄播室 (其中一個可以自助錄制),為100多位教師制作了超過3000分鐘的慕課。并且在制作人員和教師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態(tài)勢,各方積極性高漲,未來的發(fā)展勢頭可期。
三是在包括英語學習平臺的各種條件支持下,英語四級通過率躋身到了全國前50位。為此學校提出十三五期間“三六九”發(fā)展目標:畢業(yè)生中30%以上獲得國內或者國外升學機會,60%以上通過六級英語考試,90%以上通過四級英語考試。
四是通過實施千人大考,學生考前備考期明顯提前,考試作弊率大幅度下降。這讓我們體會到,既要有信息技術的支撐,同時也少不了傳統(tǒng)的手段幫助,全面育人、全員育人,共同努力才能打造一流的本科教育。
表1 BB平臺使用情況(統(tǒng)計數據截止到2016年5月20日)
下一步我們工作的思路一是繼續(xù)提升基礎能力,繼續(xù)提升與高校核心業(yè)務的融合,繼續(xù)提升數字教育資源開發(fā)與服務供給能力,特別是,在以上基礎上,充分利用自身產生、擁有的大數據資源,探索大批量、個性化的教育教學模式。
總之,對于教育信息化,我認為:信息化改變了社會,改變了年輕一代獲取知識的方式,是繼物質、能量之后,人類可資利用的第三大基礎資源。那么它必將改變教育手段、改變教育模式、改變教育結構。工業(yè)信息化催生了低成本、大規(guī)模、定制化的綠色生產模式,教育信息化也必將能夠幫助我們在低成本、大規(guī)模的時代要求下,實現先賢提出的“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當今信息化滲透到了社會各行各業(yè),在商務領域成功創(chuàng)造了新的商務模式、剛剛改變了商務結構、隱隱影響著供給側的變革。然而教育信息化程度與其他行業(yè)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說到底,如今信息化也多成為教育手段上的采納。所以我們任重道遠,然而我們也前程無限。期待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廣泛成功應用,期待著新時代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教育管理家的不斷涌現,讓我們的教育盡快從 “教育+互聯網”,走向 “互聯網+教育”,最后走向“教育×互聯網”!
(編輯:王天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