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相對于高年級孩子來說,低年級孩子對老師的表揚更容易起到正面的效果,表揚了某一組或某幾人,其他的孩子都會盡力去表現(xiàn)好,以期獲得表揚。另外,低年段孩子的模仿能力也很強,教師給予了正面的語言引導后,學生能很快進行模仿。
低年段的課程內容在整個小學階段是最基礎、最簡單的知識,很多孩子在入學前都進行了學前教育,一二年級的部分內容對大部分孩子來說都是簡單、已知的知識。學生容易出現(xiàn)如下幾種現(xiàn)象:課上不愿意傾聽,忽略知識的形成過程,等等。因此,為了讓低年段孩子更感興趣,在低年段實施開放式課堂教學是有必要的,而且在低年段實施開放式課堂教學可以緩解學生已知學習內容而不愿學習的矛盾沖突。
一、安排開放式的教學內容,解學生的心頭疑惑
如在一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學“認識圖形”這一內容,關于釘子板能否圍出圓這一問題,當學生覺得在釘子板的背面沿著釘子圍成的圖形就是圓時,教師該如何處理呢?因為在學生眼中釘子板背面圍成的就是一個圓,但是老師又無法說服他們。因此,教師大多采取的方式是回避,直接告訴學生不是圓。然而為什么不是圓呢?如果教師不做出準確的解釋,學生心中的謎團依然存在。教師可以在屏幕上依次出示由8個釘子、16個釘子、32個釘子、64個釘子、無數(shù)個釘子圍成的圖形,通過這樣逐步增加點的個數(shù),一次次地刺激學生的思維,滲透了極限思想,讓學生慢慢體會、感悟釘子板上的“圓”其實是一個像圓的圖形,而不是真正的圓。
這樣的課堂讓教師從回避變正視,直入學生疑難處,解學生心頭之惑。教學內容的開放讓教師不再受教材的束縛,根據(jù)課堂上學生出現(xiàn)的疑惑而做相應的內容調整,盡管不能保證所有的學生都能理解,但是這樣的開放說不定就在一些孩子的心里種下了鉆研的種子,促使他們去用科學的眼光看待問題。
二、選擇開放式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如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表內乘法》這一單元,學生在學習完第一課時《2、3、4的乘法口訣》之后,學生對于如何編出乘法口訣以及對每一句口訣如何理解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因此在新授5~9的乘法口訣時,筆者沒有一句一句帶著學生去編口訣、理解口訣,而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人選擇自己想編、會編的口訣,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口訣的理解。
新課程改革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的自主學習完全是在愉悅、寬松、和諧、有激情的氣氛中進行,減輕了學生的壓力,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的欲望,使他們能主動地去探究,輕松地去理解和自主地獲得知識,使教與學、師與生、生與生的關系更加和諧。教師不再是一味地“教”“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漸漸改變。
三、利用開放式的評價模式,關注學生的綜合能力
開放式的評價還應從對學生知識層面的評價轉變成對學生能力是否得以提高方面的評價。在信息飛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里,知識的數(shù)量已經(jīng)大大地超越了人類記憶的極限,知識更新又是如此之快,人們不得不終身學習。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會很快地過時,自己需要的知識不僅可以通過聽教師講課,更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自己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尋找、挑選甚至挖掘。搜集、整理數(shù)據(jù),提取出有用信息,學習新知識才是立足于高科技信息時代的根本。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層面是否能達到要求,還應該注意通過合理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所提高,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與人合作、探索交流的能力有所提高。
四、創(chuàng)造開放式的作業(yè),拓展學生的學科能力
傳統(tǒng)的學生作業(yè)被視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作業(yè)內容僅局限于學科知識范圍,遠離學生實際生活和社會生活,而開放式的作業(yè)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從一年級開始,筆者在所教班級嘗試著讓孩子做數(shù)學剪貼本,目前做過的主題有《生活中的數(shù)》《10元能買哪些物品》《我喜歡的立體圖形》《年月日·時分秒》……孩子們每次做的剪貼本內容都特別豐富,通過課上的交流,他們對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有了更多的認識,讓數(shù)學知識更加立體、更加豐富,而且孩子們發(fā)現(xiàn)原來數(shù)學就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都有數(shù)學,還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和其他學科也有聯(lián)系,對數(shù)學的興趣也更加濃厚,覺得數(shù)學很有意思。這樣的開放式作業(yè),不僅讓孩子們耳目一新,更是讓學生愿意學數(shù)學,樂于學數(shù)學,并且意識到數(shù)學是一門實用性極強的學科,具有社會性。
責任編輯: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