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雍相 賈曉云
摘 要:菲比·卡里以仿詩為呼吁女性覺醒的武器,通過戲仿著名詩人華茲華斯的《她住在人跡罕至的地方》,仿詩《雅各伯》質(zhì)疑了男權(quán)統(tǒng)治下的所謂“自然”的寫作傳統(tǒng),提出了為女性建立新話語的可能性。
關(guān)鍵詞:菲比·卡里 仿詩 《雅各伯》 女性的覺醒
一、引言
仿詩(parody)是以諷刺或嘲諷為手段對原詩歌進行模仿的作品。仿詩一直被賦予“化崇高為荒唐”的罵名。正如評論家德懷特·麥克唐納(1960)所說:“仿詩是制造一種新的酒,它的味道像舊的,但有一個輕微而致命的影響?!倍蚱沾耍?965)將單純的模仿比喻成純粹的寄生蟲,而作家威廉·蓋斯(2006)則將被模仿的原作擬人化為受害者。亞里士多德曾將現(xiàn)實視為“理式”的影子,而詩歌是現(xiàn)實的影子,可想而知,如果他知道有仿詩這種文學(xué)樣式,他肯定會羞辱它為詩歌的影子,也就是“理式”的影子的影子的影子了。
然而,作為一個女性的仿詩作者,菲比·卡里(1824—1871)將自己的仿詩作為對抗教條式的男性寫作傳統(tǒng)的有力武器。露西亞(Lucia Cherciu)在《仿詩中的對話和覺醒:回憶菲比·卡里》中有這樣的總結(jié),“她試圖揭示寫作中的父權(quán)制傳統(tǒng)和豐富女性的話語”。書名中的對話(dialogue)指明了菲比的仿詩是對男性寫作的回?fù)?,而覺醒(disenchantment),是從菲比的傳記作者瑪麗·克萊梅爾·艾姆斯那兒借了一個術(shù)語,意味著詩人有勇氣超越寫作的習(xí)慣,分析其局限性,并剝奪其自然光環(huán)。
菲比·卡里是一位美國女詩人,是詩人愛麗絲·卡里(1820—1871)的妹妹。她們的詩歌在1848年曾刊登在選集《美國的女性詩人》上,該選集由魯弗斯·威爾莫特·格里斯沃爾德編輯。同樣在格里斯沃爾德的幫助下,其詩歌集《愛麗絲和菲比的詩》于1849年出版。與愛麗絲不同的是,在詩集中,性格更加外向的菲比利用仿詩作為“覺醒”的一種形式,質(zhì)疑她所處的時代寫作傳統(tǒng)中透露的男權(quán),抨擊了所謂的寫作規(guī)范都是男權(quán)統(tǒng)治的產(chǎn)物,正如露西亞(2006)所說,她的詩歌和仿詩結(jié)合了“主流的感傷主義和痛苦而尖銳的諷刺”與“虔誠的挽歌和對女性的極度肯定”。
通過自我反思,菲比·卡里的仿詩不再是簡單的“寄生和衍生”,相反,她揭露了傳統(tǒng)話語的局限性,并構(gòu)建了屬于女性的新話語。由于菲比選擇進行戲仿的詩歌大多是同時代著名的詩人所寫的,并揭示了其潛在的對女性的扭曲,她的仿詩被視為對“父權(quán)制性別定義的修訂(revisitation)”。
為了分析菲比·卡里如何揭露和批判父權(quán)制寫作的傳統(tǒng),本文比較了菲比的仿詩《雅各伯》和她戲仿的對象——威廉·華茲華斯的《她住在人跡罕至的地方》。
二、《她住在人跡罕至的地方》——男權(quán)的統(tǒng)治
她住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圣潔的小溪在身邊流淌,/沒有誰把這少女贊頌,/少有人為她掛肚牽腸。 她是紫羅蘭身影半露,/生苔的墓碑將她遮擋;/美麗如一顆孤星,/在夜空里閃閃發(fā)亮。 沒有誰了解她曾活在世上,/少有人知道她何時夭亡;/躺在墓中的露西啊,/唯有我與別人都不一樣。
《她住在人跡罕至的地方》是一首三節(jié)抒情詩,是在1798年時年二十八歲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寫的。這首詩第一次出版是在1800年的《抒情歌謠》上。《抒情歌謠》主要收錄了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的詩歌,標(biāo)志著英國浪漫主義運動的轉(zhuǎn)折點。這首詩是華茲華斯的五部“露西”系列作品中最有名的,也是早期讀者的最愛。詩人通過對一位美麗少女形象的刻畫及其命運的敘述,以自己惜美、惜弱的同情心引起了讀者的共鳴。
然而,從詩歌的措辭上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將女性歸入了微小而有限的角色,且根據(jù)與男性的關(guān)系來定義女性。受男權(quán)主導(dǎo)文化和女性“假意識”的影響,華茲華斯的這首詩中強調(diào)了男性/女性的二元對立:“她”是什么樣子,“她”在短暫的一生中做了什么,“她”嫁給了一個人,為什么“她”英年早逝等等這些似乎都是微不足道的,是未知的,甚至“她”“美麗如一顆孤星,在夜空里閃閃發(fā)亮”又有什么意義呢。所有的一切關(guān)于“她”的信息似乎都是不值一提的,而重要的是敘述者的感覺和經(jīng)驗,重要的是作為一個男性,用悲傷的語調(diào)和措辭如“沒有誰把這少女贊頌”“少有人為她掛肚牽腸”“沒有誰了解她曾活在世上”“少有人知道她何時夭亡”來表達男性對女性的同情和憐憫。女人存在的單純的意義似乎只是引起詩人的懷想和回憶。正如斯萊克所說:“在詩中,華茲華斯關(guān)注的并不是對于露西的觀察,而是反映在‘她的死亡上的經(jīng)驗和感受?!?/p>
華茲華斯曾將詩歌看作“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然而,詩人是受時代文化影響的,詩人在這首詩中流露的情感,因為受到男權(quán)統(tǒng)治的文化背景的影響,不自覺地站在了男性的角度來訴說女性。因此,從被文化塑造的人的心中流露出的情感,與其說是自然的,不如說是創(chuàng)造的。
三、《雅各伯》——女性的覺醒
他居住在出租的公寓里,
約摸是五層樓高,
沒有誰把這男人奪取,
也少有人會嘗試。
她是大石頭旁的巖石,
半藏在泥里;
正值大好年華的男人,
卻只有一人作為鄰居。
沒有誰了解他的生活,
少有人知道他是否自由;
然而他已有妻室,噢!
唯有我與別人都不一樣。
既然男性的主導(dǎo)地位是被創(chuàng)建的,它便可以模仿和重建。為了對抗傳統(tǒng)的所謂“自然”的慣例,菲比表明,文本是可以被創(chuàng)造的,“他們是由藝術(shù)家以語言為材料的人造物”。通過仿寫已經(jīng)存在的詩,菲比旨在解構(gòu)固有話語并打破它的“自然”的外觀,揭示其人造性。仿寫華茲華斯的《她在人跡罕至的地方》的仿詩《雅各伯》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在這首詩中,人物角色由“她”變成了“他”,“他”和“唯一的鄰居”,也就是“他的妻子”生活在一起。詩中并沒有詳細地描述“他”的外觀、職業(yè)、個性等。從詩中我們唯一可以觀察到的事實是,“他”是不自由的。顯然,“他”的不自由,是由于“他”的妻子,以男性為主導(dǎo)的關(guān)系在這里被顛覆。通過比較這兩首詩的最后一節(jié),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雅各伯的自由”已像“露西”一樣“夭亡”,進了婚姻的“墳?zāi)埂?。露西亞?006)指出,這種婚姻和死亡之間的類比在菲比·卡里的詩歌中是常見的。既然婚姻是男人的墳?zāi)?,女人就?yīng)該具有限制男人自由的力量。因此,男人并不像他們認(rèn)為的那樣自由,女人也不像他們所想的一樣脆弱。菲比·卡里用幽默和笑聲作為諷刺的潤滑劑,質(zhì)疑了父權(quán)制的基本假設(shè)。
當(dāng)借用原詩的形式對所謂神圣的規(guī)范進行質(zhì)問,菲比·卡里故意不模仿這首詩的標(biāo)題,而用人名雅各伯作為仿詩的題目。這樣的設(shè)置很容易使讀者聯(lián)想到《圣經(jīng)》中的一個典故:雅各伯的妻子十分繁忙,她所哺育的十二個兒子長大后建立了以色列的十二個部落??紤]到這樣一個典故,“妻子”成為重要的和能干的,而不再是依附于男人的沒有權(quán)利的形象。
總之,作為“女性的覺醒”,這種戲仿是一種反抗和積極的干預(yù),創(chuàng)造了一個有針對性的與原詩的對話。在這兩首詩的比較中,菲比的質(zhì)疑了寫作的傳統(tǒng),分析了其局限性,強調(diào)了它是“人造的”而非“自然的”,是可以改變和顛覆的。
四、結(jié)語
仿詩是富有智慧的,它的功能不應(yīng)該局限于只是制造樂趣。作為19世紀(jì)著名的女性仿詩作者,菲比·卡里祛除了男性傳統(tǒng)所謂“自然”的外衣,指明了文本是由作家通過文字材料所創(chuàng)造的。既然寫作傳統(tǒng)和規(guī)范是由男性主宰的文化塑造的,女性作家不應(yīng)該作為所謂的文學(xué)圣殿的謙卑的崇拜者。菲比·卡里用她的仿詩削弱父權(quán)話語,并提出了重新建立一個更靈活的話語的可能性。正如她的仿詩《雅各伯》和華茲華斯的《她住在人跡罕至的地方》的比較中所體現(xiàn)的,富有女權(quán)主義精神的菲比·卡里以自己的仿詩為武器,質(zhì)疑了固有的寫作傳統(tǒng),呼吁了女性的覺醒。
參考文獻:
[1] Ames, Mary Clemmer. A Memorial of Aice and Phoebe Cary, with Some of Their Later Poems. New York: Hurd and Houghton, 1875.
[2] Burns, Robert. Man Was Made to Mourn. Bryant, 332-
333.
[3] Cary, Alice. Clovernook Sketches and Other Stories. New
Brunswick: Rutgers, 1987.
[4] Cary, Phoebe. Alice Cary. Woman s Journal. 1871(2):242-243.
[5] Dentith, Simon. Parody (The New Critical Idiom). Routledge, 2000.ISBN0-415-18221-2.
[6] Ehrlich, Eugene and Carruth. The Oxford Illustrated Literary
Guide to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297. ISBN 0-19-503186-5.
[7] Griswold, Rufus Wilmot. Passages from the Correspondence
and Other Papers of Rufus W. Griswod. Cambridge: Griswold, 1898.
[8] June Edwards.The Cary Sisters. Accessed Nov. 29, 2007.
[9] Kane, Paul. Poetry of the American Renaissance. New
York:George Braziller, 1995: 297. ISBN 0-8076-1398-3.
[10] Lucia Cherciu.Parody as Dialogue and Disenchantment:Remembering Phoebe Cary.The American Transcendental Quarterly, 2006(3):13-31.
作 者:黃雍相,上海理工大學(xué)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xué);賈曉云,博士,碩士生導(dǎo)師,上海理工大學(xué)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xué)。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