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敏,張桂文
(1.長春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吉林 長春130032;2.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遼寧沈陽110036)
馬克思消費理論國內研究現(xiàn)狀述評
徐 敏1,張桂文2
(1.長春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吉林 長春130032;2.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遼寧沈陽110036)
馬克思消費理論有著非常深刻的思想內涵,國內學者從馬克思消費理論的內容體系、具體內容闡釋、現(xiàn)實意義解讀及其與西方消費理論比較分析等四個方面對馬克思消費理論進行了研究。從貢獻角度來看,國內學者很好地將馬克思消費理論與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和經濟危機理論剝離開來,從而使得馬克思消費理論能夠作為一個獨立的理論存在,這是國內學者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最大貢獻。但是,從國內學者對馬克思消費理論與對西方消費理論研究的重視度來看,國內學者顯然更偏重于對西方消費理論的研究。此外,國內學者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研究也存在著偏重內容解讀而缺乏系統(tǒng)梳理等不足。
馬克思消費理論;西方消費理論;述評
馬克思消費理論與西方消費理論是當今世界并存的兩大理論體系,西方消費理論應用數(shù)理分析、計量分析等方法對消費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被國外學術界公認為消費理論的主流理論。我國宏觀經濟結構中消費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嚴峻,雖然消費需求是每個消費者個體選擇的集合結果,但是我國正處于從二元經濟轉向一元經濟、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雙重轉型期,消費需求不足更多受到的是轉型和制度因素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發(fā)源于西方國家且不考慮社會轉型和制度因素的西方消費理論并不能完全解決中國的消費需求問題,我國經濟的現(xiàn)實更需要深入研究馬克思消費理論。
從國內的研究來看,國內學者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研究呈現(xiàn)出多學科研究的特點。僅從經濟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國內學者針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內容體系、具體內容、現(xiàn)實意義、與其他消費理論的比較研究四個方面。
(一)對馬克思消費理論內容體系的研究
有的學者按照具體內容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內容體系進行梳理和概括。唐小彬通過學習《資本論》總結出馬克思關于消費經濟的十大原理[1]。尹世杰將馬克思消費理論的內容概括為:社會需要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消費需要在社會需要體系中的地位,需要的滿足取決于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消費需要的層次性,需要與需求,不斷滿足消費需要的途徑[2]。洪銀興、葛揚將《資本論》中馬克思消費理論的主要內容概括為:消費與生產,個人消費,消費力與消費結構,消費與人的自由時間[3]。白雪秋、譚祖開將馬克思消費理論的主要內容概括為:消費的分類,資本主義消費的本質,消費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拉動作用,體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適度消費觀,影響消費的經濟制度因素[4]。魏紅霞將馬克思消費理論概括為經濟價值維度和倫理價值維度兩個方面,經濟價值維度指馬克思對消費在社會再生產中地位和作用的研究,而倫理價值維度指資本主義制度下消費的異化[5]。吳易風將馬克思消費理論的內容歸納為:消費劃分為生產性消費和非生產性消費,消費與生產、分配、交換的關系,消費結構與收入、生產結構的關系,消費觀[6]507-511。還有的學者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主要內容進行高度概括,并按照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體系以及其他歸類辦法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內容體系進行界定。趙振華從馬克思對消費的分類、馬克思對生產消費辯證關系的研究兩方面概括馬克思消費理論的內容體系[7]。陳丞明、李巍將馬克思消費理論的內容概括為:關于社會再生產中的消費理論,關于資本主義的消費理論,關于未來社會的消費理論[8]。李長春、蔣和勝將馬克思消費理論的主要內容概括為簡單商品流通中的消費、資本主義直接生產過程中的消費、資本主義流通過程中的消費、資本主義總過程中的消費[9]。
(二)對馬克思消費理論具體內容的研究
從現(xiàn)有文獻來看,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具體內容進行了研究,主要涉及以下領域:生產和消費比例關系理論、消費力理論、消費信貸理論、消費觀理論及其他。
1.對馬克思生產和消費比例關系理論的研究
生產和消費比例關系是馬克思消費理論的重要內容。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國內學者董輔礽、劉國光、尹世杰等利用馬克思的生產和消費比例關系理論對我國的積累和消費問題進行了研究。20世紀80年代之后,國內學者則主要研究馬克思生產和消費比例關系理論對經濟增長理論的貢獻。宋則行認為馬克思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理論就是經濟增長理論,并發(fā)現(xiàn)馬克思的經濟增長理論可以轉化為哈羅德的增長方程和后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增長理論[10]。吳易風認為馬克思第一個系統(tǒng)地制定了科學的經濟增長理論,第一次制定了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科學理論體系,并認為馬克思的經濟增長理論是經濟增長理論史上第一個兩部類增長模型[11]。徐敏利用研發(fā)模型和拉姆齊模型對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的實現(xiàn)條件進行了數(shù)理轉化,并得出兩大部類的消費比、投資比、實際利率、勞動力增長率、家庭效用函數(shù)的相關系數(shù)、家庭相對風險厭惡系數(shù)等因素都影響兩大部類均衡[12]。還有的學者從其他角度對馬克思生產和消費比例關系理論進行了研究。宋冬林、湯吉軍以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為視角對科學發(fā)展觀進行了解析,并對馬克思科學發(fā)展觀的價值和意義進行了研究[13]。白暴力、張建強認為社會再生產的兩大部類產品即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之間有著密切的比例關系,消費資料需求的變化必然導致生產資料需求的變化,并將之稱作消費對生產資料需求的傳遞效應[14]。
2.對馬克思消費力理論的研究
有的學者力求探索馬克思消費力理論的內涵。劉方棫將消費力劃分為自然消費力、有支付能力的消費力、社會消費力、絕對消費力四種形態(tài),并對這四種形態(tài)消費力的內部矛盾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正確處理這些矛盾的對策[15]。尹世杰將消費力劃分為物質消費力和精神消費力,并對兩者進行了界定[16]。他提出滿足生態(tài)需要必須發(fā)展生態(tài)消費力,生態(tài)消費力就是滿足生態(tài)需要而消費生態(tài)消費品和勞務的能力[17],對生態(tài)消費力在經濟轉型中的作用進行了分析[18],對提高生態(tài)消費力的意義和途徑進行了進一步分析[19]。有的學者則利用馬克思消費力理論對我國經濟實踐進行分析。洪銀興根據(jù)馬克思的消費力理論對我國當前擴大居民消費需求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指出全面提高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是培育和提高消費力的重要途徑:(1)在國民收入分配中,一是在積累和消費比例關系中提高消費率,二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2)提高居民消費力特別是提高消費彈性最大的那個群體即低收入群體的消費力;(3)開辟新的消費渠道[20]。
3.對馬克思消費信貸理論的研究
馬克思對消費信貸的論述不多,國內學者對其研究也不多。尹世杰根據(jù)馬克思的信用理論對農村不應該實行消費信貸的觀點進行了反駁,并提出農村消費信貸應堅持的原則[21]。他利用馬克思的信用理論對消費信貸在擴大消費需求、促進消費結構和產業(yè)結構調整、提高消費質量、發(fā)揮金融資本的作用等方面的積極影響進行了研究。他對我國當前消費信貸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同時借鑒了西方發(fā)達國家消費信貸的主要經驗,提出我國擴大消費信貸的五大舉措[22]。孫耀武研究了馬克思關于消費信貸產生和發(fā)展的原因,消費信貸的作用、形式、影響因素等理論,并就馬克思消費理論對我國發(fā)展消費信貸、擴大消費的指導意義進行了研究[23]。
4.對馬克思消費觀理論的研究
從國內學者對馬克思消費觀內涵的界定來看,國內一部分學者將其界定為和諧消費觀、生態(tài)文明消費觀或適度消費觀。劉明合對馬克思的消費和諧思想進行了研究[24]。胡建對馬克思的生態(tài)文明消費觀進行了研究[25]。蘭波將馬克思主義消費觀概括為體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適度消費觀[26]。還有一部分學者從奢侈品消費的角度對馬克思的消費觀進行研究。張美君對馬克思的奢侈品消費思想進行了研究[27]。馬伯鈞利用《資本論》中的馬克思奢侈品生產與消費理論對我國當前的奢侈品生產和消費進行了研究,指出發(fā)展我國奢侈品的生產,應滿足社會正當?shù)纳莩奁沸枨?,反對浪費和無聊的奢侈品消費[28]。此外,有的學者還從其他角度來界定馬克思消費觀的內涵。王成祖認為馬克思消費觀的基本思想是:(1)生產直接就是消費,消費直接是生產;(2)生產和消費是互相聯(lián)系的。堅持馬克思主義消費觀就是一手抓生產,一手抓生活,要兼顧生產和生活,兼顧建設和吃飯,單純強調任何一方面都是錯誤的[29]。譚順、程東杰將馬克思消費觀分成社會產品的物質性消耗、社會生產的價值評價、人本質的確證及實現(xiàn)三個層次,因此馬克思消費觀遵循著工具層次、價值層次、本質層次這樣的邏輯層次[30]。
5.對馬克思消費理論其他內容的研究
有的學者對馬克思的生產和消費關系理論進行了研究。朱勝文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的生產和消費的關系進行了研究[31]。劉方棫就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的生產和消費的同一性思想進行了分析[32]。有的學者則對消費在經濟學中的地位進行了研究。李新家認為消費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經濟科學體系中的地位是由消費本身在經濟運動過程中的客觀地位決定的,同時也是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任務決定的[33]。陳愛華、沈明根據(jù)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論述了馬克思生產—消費的倫理觀[34]。鄒廣文、王縱橫認為馬克思從商品與人的生產、消費邏輯、符號意向和異化三個方面入手,呈現(xiàn)了馬克思消費社會觀的基本框架[35]。楊楠對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勞動異化、人的異化和消費異化思想進行了研究[36]。
當然,國內學者還對馬克思關于生產消費和個人消費的分類理論,對馬克思生產、分配、交換、消費辯證關系理論進行了研究,但由于國內學者對這些理論的研究與馬克思生產和消費比例關系理論、消費力理論、消費信貸理論、消費觀理論的研究融合在一起,因此,為避免與其他部分理論綜述的重復,這里不對馬克思關于生產消費和個人消費的分類理論,馬克思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辯證關系理論等進行文獻綜述。
(三)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現(xiàn)實意義的研究
國內學者不僅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內容體系和具體內容進行了研究,而且還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現(xiàn)實意義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其中包括對現(xiàn)實意義的總體研究,也包括對某一領域現(xiàn)實意義的研究。
1.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現(xiàn)實意義的總體研究
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現(xiàn)實意義進行了研究。孫國志、丁長青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思想淵源、馬克思關于“消費一般”的理論、消費的具體性和歷史性進行了分析,并分析了馬克思消費思想在當代的實踐價值[37]。鮑金對馬克思“消費生產著生產”思想進行了闡釋,并分析了馬克思“消費生產著生產”思想的當代啟示[38]。廖小琴提出了馬克思個人消費思想的當代意義:(1)提升消費的主體性;(2)轉變個人消費價值取向;(3)在相互作用中提高精神生產與精神消費的質量[39]。
2.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現(xiàn)實意義的具體研究
國內學者就馬克思消費理論對我國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擴大消費需求、構建消費文化等借鑒意義的研究都是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現(xiàn)實意義的具體分析。朱曉分析了馬克思消費理論對我國當前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借鑒意義[40]。徐永平認為馬克思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理論對我國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有幾點啟示:(1)樹立經濟整體運行發(fā)展的生態(tài)觀;(2)加快構建擴大需求的長效機制;(3)把經濟發(fā)展與調整分配結構和培育市場緊密結合起來;(4)全面推進生產、經濟領域發(fā)展的轉型變革[41]。吳錦華依據(jù)馬克思消費理論對我國擴大內需進行了研究,認為生產結構不合理是造成需求不旺的主要原因,消費需求不足抑制生產發(fā)展,不合理的分配必然導致消費扭曲[42]。邢玉升、褚良子基于馬克思消費理論對我國擴大內需進行了研究,提出了擴大農村居民消費和城鎮(zhèn)居民消費的對策[43]。白雪秋、譚祖開對馬克思主義消費理論的當代啟示進行了研究: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后動力,提升消費需求應當整體推進,縮小收入差距是當前提升消費需求的關鍵所在,科學消費是科學發(fā)展的客觀要求[44]。尹世杰分析了消費和諧的意義和作用,對我國當前消費領域中的不和諧因素進行了分析,提出促進消費和諧、弘揚和諧文化的舉措[45]。李雨燕利用馬克思消費理論探索我國消費文化創(chuàng)新的路徑:徹底更新消費觀念,積極轉變消費方式,努力優(yōu)化消費環(huán)境[46]。
(四)對馬克思消費理論與其他消費理論的比較研究
馬克思消費理論與西方消費理論是兩大不同的理論體系,兩者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但有著本質區(qū)別。國內部分學者將馬克思消費理論與整個西方消費理論相比較,試圖探尋馬克思消費理論的價值。陳羲對馬克思消費理論與西方消費理論的淵源進行了分析,認為馬克思消費理論是批判地繼承了西方古典經濟學的相關理論,西方現(xiàn)代消費理論對影響消費因素的分析實際上是受到馬克思消費理論的啟發(fā),馬克思的異化消費理論也深深影響了西方異化消費理論[47]。吳易風從語境與視角、私有制下的消費、方法論、消費與生產和分配四個方面對馬克思消費理論與西方消費理論進行了比較:(1)馬克思的研究視角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消費現(xiàn)象的解析和批判來直接揭露工人和資本家之間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而新古典經濟學消費理論的研究視角是盡力調和階級對立和掩蓋社會矛盾。(2)從馬克思對私有制下的消費的論述來看,馬克思認為消費并不是脫離社會經濟制度而孤立存在的,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中消費有不同的屬性,因此馬克思指出了私有制下消費的本質并對其進行了批判。而新古典經濟學消費理論則將制度因素完全抽象掉,把私有制下的消費作為一個默認的前提,并在這一前提下對消費進行研究。(3)在方法論方面,西方消費理論采用了個體主義方法,而馬克思的消費理論則建立在整體主義方法論上。(4)在消費與生產和分配的關系方面,馬克思對消費的論述更多地穿插在對生產的論述中,并且認為生產決定消費,消費結構受分配關系的影響。而西方消費理論認為消費決定生產,并認為一國經濟的繁榮和衰退、生產的擴張和收縮,都是由消費者的消費動力和消費意愿決定的,這實際上是顛倒了生產和消費的關系。西方消費理論僅探討收入和消費之間的關系以及消費者的選擇行為,將分配結構排除在分析之外[6]515-518。
凱恩斯的消費理論在消費理論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國內學者就馬克思消費理論與凱恩斯消費理論進行了對比分析。劉永進、瞿商對比了凱恩斯和馬克思的消費需求不足理論。他們認為凱恩斯和馬克思都否認新古典經濟學所信奉的薩伊定律,都承認資本主義經濟中存在需求不足和經濟危機。但是在為什么會產生需求不足問題上,凱恩斯與馬克思卻有完全不同的認識:凱恩斯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三大心理定律決定的,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和消費矛盾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而從克服有效需求不足和經濟危機的對策來看,兩者也完全不同:凱恩斯主張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馬克思認為需求不足的經濟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因此只有破除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制才能消除生產過剩的根源[48]。陳祥、靳衛(wèi)萍對馬克思、凱恩斯和卡萊茨基的有效需求理論進行了對比。他們認為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就是馬克思有效需求理論的核心,卡萊茨基正是用馬克思的再生產圖示來構建他的有效需求理論的,而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則建立在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的邊際效率遞減和消費者的流動性偏好三個基礎之上[49]。王璐對凱恩斯和馬克思的有效需求理論進行了對比,認為凱恩斯通常被視為有效需求理論的開創(chuàng)者,而在馬克思那里似乎沒有這一理論,但這是一種誤解。馬克思對消費問題的重視程度不亞于凱恩斯,甚至可能比凱恩斯更深刻。王璐認為凱恩斯和馬克思在有一點上是共同的,即都強調生產不是為了消費而是為了利潤,但是馬克思認為有效需求不足問題的根源在于資本追逐剩余價值的本能,而凱恩斯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邊際消費傾向遞減這一個心理規(guī)律決定的[50]。何愛萍、張志敏等對馬克思有效需求理論與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的共同點進行了分析,并從時代背景、出發(fā)點、影響有效需求的因素、有效需求中強調的重點、對研究對象的認識、對經濟危機本質原因的認識等幾個方面對二者的區(qū)別進行了比較[51]。
鮑德里亞早期的消費理論與馬克思消費理論有一定淵源,同時鮑德里亞也對馬克思的消費理論進行了較為猛烈的攻擊。國內學者就馬克思與鮑德里亞的消費理論進行了較多研究。許斗斗對馬克思和鮑德里亞消費理論在語境與視角、直接消費與間接消費、從“需求”到異化的社會關系、生產與消費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他認為馬克思對消費的分析主要側重在經濟學領域,而鮑德里亞對消費的分析主要在社會學或哲學領域;馬克思把分析的重點放在對消費的生產分析方面,而鮑德里亞則把分析側重點放在對消費的非生產性分析上。鮑德里亞的批判是有局限的,他是消費社會的批判者,卻缺乏尋找社會革命力量的能力。相比之下,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異化的批判更呈現(xiàn)出現(xiàn)代意義的恒久價值[52]。陳宇宙從生產和消費關系的角度對馬克思和鮑德里亞的消費理論進行了對比。他認為受歷史條件的限制,馬克思將消費看作生產的一個內在要素,消費只是作為中介而存在,因此馬克思的消費范疇是被隱蔽的。鮑德里亞早期吸納了馬克思分析商品生產的邏輯,從生產的視角來分析消費,也把消費看作生產的內在因素,堅持生產決定消費。鮑德里亞在晚期的作品中,用符號形式替代了勞動,生產和消費的關系被徹底隔離乃至異化,從而鮑德里亞走向了馬克思的對立面,而且試圖以象征交換體系替代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體系。陳宇宙認為,鮑德里亞對消費社會的符號編碼只是形而上學的無限夸大,徹底否定了物質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從而喪失了現(xiàn)實生產的根基和社會批判的應有功能[53]。鄒廣文、寧全榮指出馬克思對生產與消費的辯證法是通過兩方面展開的:馬克思從生產一般的角度出發(fā),指出了生產與消費的同一性,同時馬克思從生產與消費關系的現(xiàn)實歷史展開,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和消費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認為否定馬克思消費理論的鮑德里亞消費理論所提出的符號邏輯其實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資本邏輯,而且鮑德里亞消費理論至多可以解釋世界但卻不能改造世界。因此馬克思消費理論依然具有重要的當代價值[54]。
國內學者就馬克思與卡萊茨基的消費理論或者說有效需求理論進行了一定研究。寧軍明將馬克思與卡萊茨基的有效需求理論進行了對比,認為馬克思與卡萊茨基有效需求理論存在一定的相同點,比如二者都將社會劃分為工人與資本家兩大階級,都用收入分配來解釋有效需求不足,都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是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周期波動的重要原因。但是二者又存在一定的差別:(1)二者的假設前提不同,馬克思以完全競爭為假設前提,而卡萊茨基的理論則建立在不完全競爭基礎之上;(2)二者的分析重點不同,馬克思的分析重點在剩余價值的生產上,而卡萊茨基則將分析重點由剩余價值生產轉向剩余價值實現(xiàn);(3)二者對有效需求不足原因的剖析也不同,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有效需求不足主要由消費需求不足引起,而卡萊茨基則認為投資不足是關鍵原因[55]。
(一)國內研究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貢獻
從研究的數(shù)量來看,國內學者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研究呈增長態(tài)勢。以“馬克思”和“消費”為篇名關鍵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發(fā)現(xiàn),從1979年到2013年國內學者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研究文獻總數(shù)達到286篇。其中,1979年至2006年,每年收錄的文獻數(shù)量在1~7篇之間,從2007年開始,每年收錄的文獻數(shù)量出現(xiàn)了突飛猛進的增長,其中2007年為21篇、2008年為18篇、2009年為21篇、2010年為36篇、2011年為43篇、2012年為42篇、2013年為38篇。這說明近年來我國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研究在不斷升溫。
從研究的內容來看,國內學者主要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內容體系、具體內容、現(xiàn)實意義、與其他消費理論的比較進行了研究。國內學者承認馬克思消費理論與馬克思再生產理論和經濟危機理論具有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但是國內學者很好地將馬克思消費理論與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和經濟危機理論剝離開來,從而使得馬克思消費理論能夠作為一個獨立的理論存在,這是國內學者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最大貢獻。
從研究的視角來看,國內學者不僅高度重視對馬克思消費理論文本的解讀和研究,而且還將馬克思消費理論與我國具體情況相結合,并在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不同時期利用馬克思消費理論的不同內容對經濟社會生活進行指導。事實上,國內經濟學家經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探索,已經形成了有關馬克思消費理論方面豐富的文獻,這些文獻有的是對馬克思消費理論文本的解讀,有的則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馬克思消費理論。
從理論創(chuàng)新的角度來看,國內學者從20世紀50年代就已經開始引進和研究馬克思消費理論。老一輩經濟學家,比如蔣學模、薛暮橋、劉方棫、宋則行、董輔礽、于光遠、楊堅白、尹世杰、劉國光等都非常重視馬克思消費理論,他們的研究幾乎涉及馬克思消費理論的所有內容,并在馬克思消費理論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尹世杰利用馬克思的消費理論,創(chuàng)造性地對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關系,消費需求、消費結構、消費水平、消費方式的內在關系等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并形成了《社會主義消費經濟學》[56];李彥和、沙全一以馬克思消費理論為基礎也形成了《簡明社會主義消費經濟學》[57];劉方棫以馬克思消費理論為基礎形成了《消費經濟學概論》[58];厲以寧以馬克思消費理論為基礎形成了《消費經濟學》[59];楊圣明以馬克思消費理論為基礎形成了《中國消費結構研究》[60];金世和出版了《消費經濟學》[61]。他們不僅創(chuàng)造性地形成了一大批專著,而且還以馬克思消費理論為基礎推動了我國消費經濟學這一學科的建立和發(fā)展。從這個角度來說,國內學者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研究也推動了我國消費經濟學的發(fā)展。
(二)國內研究存在的不足
1.偏重對西方消費理論的研究而忽視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研究
從整體上來看,這286篇文獻中顯然已經包含了“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新馬克思主義”等相關文獻,為剔除這部分文獻,我們以“馬克思主義”和“消費”為篇名關鍵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檢索到從1980年到2013年相關文獻共有134篇。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1979年至2013年國內學者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研究文獻數(shù)量為152篇。也就是說雖然在過去的34年間國內學者涉及馬克思消費理論研究的文獻總數(shù)達到286篇,但其中專門研究馬克思消費理論的文獻僅為152篇。
從不同時間段的研究內容來看,1979年至1989年的文獻基本都是圍繞馬克思關于消費的基本界定這一方面進行研究的,主要研究馬克思消費理論中生產與消費的關系。這是因為1979年至1989年正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個十年,這一階段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消費在經濟社會中的地位開始被重視,而如何處理生產與消費的關系就成為一個重大理論問題。1990年到2000年的文獻主要對馬克思消費理論進行系統(tǒng)研究,這是因為經過1979年到1989年的研究,國內學者已經充分認識到消費的重要性,但是馬克思消費理論的全貌還不是非常清晰,因此該階段以研究馬克思消費理論的全貌為主體。由于馬克思消費理論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生產與消費的關系,因此這一時期對生產與消費關系的研究也不少。從2001年到2010年,國外各種馬克思主義思潮陸續(xù)傳入我國,受此影響,這一時期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消費理論的文獻開始增加起來。但是從總體數(shù)量上來看,這一時期占主體的依然是馬克思消費理論。在從2001年到2010年的119篇文獻中,單純以馬克思消費理論為研究對象的文獻為49篇,占全部文獻的41.2%。其數(shù)量也遠遠超過了生態(tài)馬克思消費理論(23篇)、西方馬克思主義消費理論(16篇)、馬克思主義消費理論(13篇)、新馬克思主義消費理論(2篇)。從2011年到2012年,馬克思消費理論雖然在數(shù)量上依然占有主導地位,但是相對優(yōu)勢已經不足。研究馬克思消費理論的文獻有31篇,研究馬克思主義消費理論的文獻為16篇,研究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消費理論的文獻為8篇,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消費理論的文獻為7篇,研究新馬克思主義消費理論的文獻為6篇。2013年這種趨勢則更為明顯。
僅從馬克思消費理論與西方現(xiàn)代消費理論的文獻比較來看,西方消費理論是一個龐大的理論體系;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西方現(xiàn)代消費理論是當今世界的主流消費理論。下面僅就國內學者對馬克思消費理論和西方現(xiàn)代消費理論的文獻研究數(shù)量進行對比,以探究馬克思消費理論在國內研究中的地位。從中國知網的數(shù)據(jù)來看,國內學者對西方現(xiàn)代消費理論的研究最早始于1984年,遠遠晚于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研究。由于國內學者對西方現(xiàn)代消費理論有不同的命名方式,而且西方現(xiàn)代消費理論本身還包含著眾多理論,因此要用不同的篇名搜索才能找到所有的文獻。經過研究,如果以“西方消費理論”“現(xiàn)代消費函數(shù)”“凱恩斯消費理論”“凱恩斯消費函數(shù)”“絕對收入假說”“絕對收入理論”“絕對收入假定”“相對收入+消費”“持久收入+消費”“生命周期假說+消費”“預防性儲蓄”“流動性約束”為篇名關鍵詞搜索,能全面地反映西方現(xiàn)代消費理論方面的文獻數(shù)量。按照這種方法檢索,從1984年到2013年共有相關文獻428篇,在絕對數(shù)上遠遠超過了馬克思消費理論方面的文獻數(shù)量。具體見表1。
表1 1979—2013年馬克思消費理論與西方現(xiàn)代消費理論文獻數(shù)量比較
從表1的數(shù)據(jù)來看,1979年到2013年間絕大部分年份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研究文獻數(shù)量都低于西方消費理論的研究文獻數(shù)量。從變化趨勢來看,國內學者對西方現(xiàn)代消費理論的研究從2000年開始不斷攀升,而國內學者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研究卻是從2007年才開始攀升,但2007年之后每年的文獻數(shù)量也沒有超過西方現(xiàn)代消費理論的文獻數(shù)量。馬克思消費理論與西方現(xiàn)代消費理論的文獻數(shù)及其變化趨勢見圖1。
圖1 1979—2013年馬克思消費理論與西方現(xiàn)代消費理論國內文獻數(shù)量比較
這說明,近年來國內學者對西方現(xiàn)代消費理論的研究開始相對升溫而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研究開始相對降溫,而且國內學者對西方現(xiàn)代消費理論的研究熱情似乎已經超越了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研究。特別是2011年以來,國內學者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研究不僅越來越多地被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消費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消費理論、新馬克思主義消費理論所取代,而且也在更大程度上被西方現(xiàn)代消費理論所替代。不僅如此,仔細剖析國內學者對馬克思消費理論和西方現(xiàn)代消費理論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內容解讀方面,而對西方現(xiàn)代消費理論的研究則更多地向實踐方面發(fā)展。這說明不僅在數(shù)量上,而且在實際應用方面,西方現(xiàn)代消費理論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馬克思消費理論。
2.偏重對具體內容的解讀而缺乏系統(tǒng)梳理
國內學者更多地關注對馬克思消費理論具體內容的解讀而缺乏對其進行系統(tǒng)梳理。迄今為止,馬克思消費理論的主要內容并沒有被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甚至到目前為止國內學者還沒有就馬克思消費理論內容體系這一問題達成共識。國內學者就馬克思消費理論對我國的現(xiàn)實意義進行了大量研究,這些研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當代價值,但都局限于對某一問題的闡述而缺乏整體研究,因此沒能深入系統(tǒng)地闡述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當代價值。實際上,馬克思消費理論是人類社會消費理論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馬克思消費理論具有重要的歷史貢獻與當代價值,應從消費理論發(fā)展史的高度來論述馬克思消費理論的歷史貢獻與當代價值,但是這方面的研究顯然還偏少。
因此,從總體上來看,我國學者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研究依然停留在表面層次上,更多的是對文本的解讀和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現(xiàn)實意義的挖掘,缺乏系統(tǒng)的研究和思考。特別是對馬克思消費理論產生發(fā)展歷程的研究、對馬克思消費理論歷史貢獻與當代價值的研究,甚至對馬克思消費理論內容體系的研究都遠遠不夠。
西方經濟理論中的三駕馬車之說對我國產生了深刻影響,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將投資、消費、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并認為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終動力。馬克思明確提出“生產既支配著與其他要素相對而言的生產自身,也支配著其他要素。過程總是從生產重新開始。交換與消費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東西,這是不言而喻的……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當然,生產在其單方面形式來說也決定于其他要素”[62]。毫無疑問,馬克思早就指出生產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終動力,消費并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終動力。當前我國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其實不是消費需求不足,而是產能過剩,是中國的產業(yè)結構、產品結構沒有適應消費結構升級和優(yōu)化的要求,市場供給嚴重滯后于消費需求。由于大量投資都是低水平重復投資,產品趨同現(xiàn)象頗為嚴重,我國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而高端產品供給卻嚴重不足。以奢侈品生產和消費為例,我國是奢侈品消費大國,但奢侈品生產卻相對不足。2010年我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全球四分之一的奢侈品被中國人購買,但中國人所購買的奢侈品中有60%是在國外購買的[63]。因此,擴大內需的關鍵不在于擴大消費需求,而在于加強產業(yè)結構調整等供給側的管理。
[1]唐小彬.論馬克思關于消費經濟的十大原理[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1):12-18.
[2]尹世杰.學習馬克思關于消費需要的理論[J].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2):1-6,18.
[3]洪銀興,葛揚.《資本論》的現(xiàn)代解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459-466.
[4]白雪秋,譚祖開.馬克思主義消費理論及現(xiàn)實指導意義[J].商業(yè)研究,2011(2):1-6.
[5]魏紅霞.馬克思消費理論中的兩個維度及其現(xiàn)實意義[J].科學社會主義,2012(2):124-127.
[6]吳易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比較研究:第1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507-511.
[7]趙振華.馬克思的消費理論及其啟示 [J].當代經濟研究,2011(1):18-21.
[8]陳承明,李?。M經濟學概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18-23.
[9]李長春,蔣和勝.馬克思消費理論探討[J].天府新論,2013(1):48-54.
[10]宋則行.馬克思經濟增長理論探索——兼與西方現(xiàn)代經濟增長模式比較[J].當代經濟研究,1995(1):1-12.
[11]吳易風.馬克思的經濟增長理論模型[J].經濟研究,2007(9):11-17,48.
[12]徐敏.馬克思擴大再生產理論模型及其拓展性研究——基于研發(fā)模型及拉姆齊模型的分析[J].求索,2010(12):65-67.
[13]宋冬林,湯吉軍.科學發(fā)展觀的政治經濟學解釋:基于馬克思再生產理論視角[J].北方論叢,2006(4):129-135.
[14]白暴力,張建強.消費對生產資料需求的傳遞效應[J].當代財經,2011(2):14-19.
[15]劉方棫.論消費力的內部矛盾與合理組織[J].社會科學輯刊,1984(1):25-31.
[16]尹世杰.論精神消費力[J].經濟研究,1994(10):71-76.
[17]尹世杰.關于發(fā)展生態(tài)消費力的幾個問題[J].經濟學家,2010(9):5-12.
[18]尹世杰.生態(tài)消費力在經濟轉型中的作用[N].光明日報,2011-03-18(11).
[19]尹世杰.提高生態(tài)消費力的意義和途徑[N].人民日報,2012-04-12(7).
[20]洪銀興.馬克思的消費力理論和擴大消費需求[J].經濟學動態(tài),2010(3):10-13.
[21]尹世杰.關于農村消費信貸問題的探討 [J].農村金融研究,1983(2):45-49.
[22]尹世杰.關于消費信貸的幾個問題[J].消費經濟,2000(4):23-27.
[23]孫耀武.馬克思消費信貸思想及現(xiàn)實指導意義[J].商業(yè)研究,2010(6):9-13.
[24]劉明合.馬克思的消費和諧思想初探[J].泰山學院學報,2011(2):87-93.
[25]胡建.馬克思的生態(tài)文明消費觀探析[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2(6):66-71.
[26]蘭波.馬克思主義消費觀之我見[N].山西日報,2014-01-28(C02).
[27]張美君.馬克思的奢侈品消費思想及其啟示[J].商業(yè)時代,2013(26):25-26.
[28]馬伯鈞.論我國的奢侈品生產和消費——也論馬克思《資本論》的奢侈品生產和消費思想[J].社會科學,2013(2):32-43.
[29]王成祖.用馬克思主義的消費觀探討我國人民消費結構的發(fā)展趨勢[J].經濟問題,1985(3):38-40.
[30]譚順,程東杰.工具、價值與本質:馬克思消費觀的邏輯層次[J].商業(yè)研究,2013(1):32-36.
[31]朱勝文.必須自覺堅持社會主義生產與消費的統(tǒng)一——學習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體會[J].商業(yè)研究,1979(2):7-11.
[32]劉方棫.生產者“物化”和生產物“人化”要統(tǒng)籌兼顧——學習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關于生產與消費的“同一性”原理札記 [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2):20-28.
[33]李新家.關于消費的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經濟科學體系中的地位[J].消費經濟,1989(6):30-35.
[34]陳愛華,沈明.馬克思生產—消費的倫理觀——讀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9-12.
[35]鄒廣文,王縱橫.馬克思的消費社會觀初探[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9(4):33-37.
[36]楊楠.勞動異化、人的異化與消費異化——讀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7-10.
[37]孫國志,丁長青.論馬克思消費思想及其實踐價值[J].廣西社會科學,2012(1):50-54.
[38]鮑金.馬克思“消費生產著生產”思想及其對當代的啟示[J].現(xiàn)代經濟探討,2012(4):50-53.
[39]廖小琴.馬克思個人消費思想及其當代意義[J].北方論叢,2013(4):155-160.
[40]朱曉.馬克思消費理論及其當代價值[J].學理論,2010(33):44-46.
[41]徐永平.關于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思考——馬克思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關系理論的啟示[J].理論研究,2011(5):18-20.
[42]吳錦華.擴大內需與馬克思主義的消費理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0(4):28-32.
[43]邢玉升,褚良子.基于馬克思消費理論視角的我國擴大內需分析[J].求是學刊,2010(6):47-51.
[44]白雪秋,譚祖開.馬克思主義消費理論及現(xiàn)實指導意義[J].商業(yè)研究,2011(2):1-6.
[45]尹世杰.促進消費和諧 弘揚消費文化[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7(2):4-8.
[46]李雨燕.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現(xiàn)實意義——兼論當代中國消費文化之創(chuàng)新[J].求實,2011(10):12-15.
[47]陳羲.馬克思的消費理論及對我國的啟示[J].蘭州商學院學報,2013(4):88-92.
[48]劉永進,瞿商.從凱恩斯和馬克思需求不足理論的比較研究談當前擴大內需的新思路[J].河南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0(1):13-16.
[49]陳祥,靳衛(wèi)萍.有效需求:馬克思、凱恩斯與卡萊茨基經濟學[J].南開經濟研究,2004(2):51-56,102.
[50]王璐.馬克思和凱恩斯的比較:有效需求不足問題探源[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5(6):38-44.
[51]何愛萍,張志敏.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比較研究:第2輯[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255-268.
[52]許斗斗.消費現(xiàn)象的社會批判——對馬克思與波德里亞之消費理論的比較分析[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4(6):71-77.
[53]陳宇宙.從馬克思到鮑德里亞:生產與消費關系理論的后現(xiàn)代變遷[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902-908.
[54]鄒廣文,寧全榮.馬克思生產與消費理論及其當代境遇[J].河北學刊,2013(4):22-26.
[55]寧軍明.馬克思與卡萊茨基有效需求理論的比較研究[J].經濟縱橫,2010(3):26-30.
[56]尹世杰.社會主義消費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57]李彥和,沙全一.簡明社會主義消費經濟學[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
[58]劉方棫.消費經濟學概論[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
[59]厲以寧.消費經濟學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0]楊圣明.中國消費結構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61]金世和.消費經濟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
[6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41.
[63]席衛(wèi)群.促進我國居民消費模式轉變的稅收政策選擇[J].當代財經,2012(9):25-33.
【責任編輯 劉 曄】
Comments on Domestic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Research Status Quo
XU Min1,ZHANG Guiwen2
(1.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32; 2.School of Economics,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6)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has profound thought connotation.Domestic scholars made a research into Marx's consumption from four aspects,namely,the content system,specific content interpretation,realistic meaning interpretation,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and western consumption theor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ribution,domestic scholars has separated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from Marx's reproduction theory and the economic crisis theory,so the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can exist as an independent theory,which is their biggest contribution to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However,when it comes to their studies respectively on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and western consumption theory,domestic scholars apparently put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western consumption theory and neglect the study of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What's more,domestic scholars lay more emphasis on the content interpretation but lack a systematic pectination.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Western Consumption Theory,Comments
F091.91
A
1674-6511(2016)02-0014-08
2015-10-10
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決策咨詢項目(2014D016)。
徐敏(1976-),女,遼寧鐵嶺人,長春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博士,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yè)博士后。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張桂文(1957-),女,遼寧朝陽人,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發(fā)展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