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
2003年5月22日,我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從海拔8844.43米的高度俯瞰能看到什么?其實,登頂那天云霧彌漫,能見度很低,還下著雪,什么都看不到。曾有朋友問:“你到山頂?shù)囊凰查g是什么感覺?”當時幾乎沒有任何感覺。8000米以上屬于極度缺氧環(huán)境,是生命的禁區(qū),按照高山醫(yī)學判定,人在此時的智商相當于6歲小孩。一般人都認為在這個高度人肯定有恐懼感和危險感。實際上,這兩種感覺都沒有。雖然在這種極度危險的情況下隨時都有可能滑墜,但由于頭腦遲鈍,人卻不感到害怕。體力消耗殆盡之時,人近乎機械。
這次登珠峰的7個隊員都是業(yè)余隊員,其中有一位比我小10歲,身體非常好,在2001年和我一起被授予國家級登山運動健將。登山過程中他的負重比我重,平日訓練時他也總能提前半小時或一小時到營地。按照狀態(tài)判斷,7個人中他應該是第一個登頂?shù)?,但這次他卻沒能成功。事后總結(jié),原因有兩條:第一,對每個人來講,能登頂世界最高峰肯定是一件很激動的事。但他從2003年3月份起就已經(jīng)進入興奮狀態(tài)。在北京懷柔登山基地訓練時,一般人登山負重最多是20公斤,他卻負重40公斤;我們走兩趟,他走三趟。進入大本營時,他本人的狀態(tài)仍很興奮。我專門找他談了兩次,但他并不認為自己過早出現(xiàn)了興奮狀態(tài)。第二,突然在電視觀眾面前當名人,他顯然不大適應。我事先要求電視臺不拍我,就是怕鏡頭使我一直處于緊張狀態(tài),消耗增大。這位隊友在中央電視臺亮相后,突然有了名氣,登山過程中要接受記者采訪,每天要回答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帖子,還要跟蹤拍攝登山過程,并將一些圖片傳回家鄉(xiāng)城市的電視臺。顯然這都消耗了他不少精力。到達8300米的第二天準備真正登頂時,他的精力已完全消耗殆盡。那天晚上大家各自選擇是否登頂時,他明智地決定放棄。最后,我們7個隊員中有4個登頂了,全隊中只有我一點傷都沒有,完好無損地返回。是因為我有絕妙的登山技巧嗎?顯然不是,而是因為我的生活閱歷。登頂全過程中,我的心態(tài)坦然,并努力保持了自己的體力。
這次登山過程中,我體會到,52歲的年齡不僅不是問題,而恰好是因為生活閱歷,我才達到了這種狀態(tài)。此前,我登了5年山,自始至終伴隨著強烈的高山反應。1997年第一次在西藏待了一個月,進山時就發(fā)高燒,上吐下瀉,幾乎處于昏迷狀態(tài)。2002年登珠峰之前的熱身練習中,我只要到5000米的高度就會惡心,進不了食。5年的登山歷程我都過得非常痛苦,一進山就盼望著趕快登完,趕快下山。但這次登珠峰的過程就很奇怪,到5200米時我不但沒感到頭暈,而且晚上睡覺很好,飲食狀況也很好。整個登山過程中都一直保持著這種狀態(tài)。進山的第二周,我感覺自己的狀態(tài)和以前完全不一樣,可以用四個字形容——心靜如水。為什么在面臨這么巨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時,我的心態(tài)反而能保持平靜,而且身體狀態(tài)良好,高山反應的很多癥狀都沒有出現(xiàn)?我只能這樣總結(jié):面臨這么巨大的挑戰(zhàn),我不得不集中調(diào)動全部精力、生活閱歷和對人生的感悟,并將它們濃縮到一起來面對珠峰,這正是恰到好處的戰(zhàn)術(shù)。盡管我自認為52歲的年齡不是問題,但我仍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體力畢竟不如30歲、40歲的人,必須采取一種合適的戰(zhàn)術(shù)。這種戰(zhàn)術(shù)要求我心態(tài)必須平和,且始終以一種狀態(tài)堅持下去。登山隨時可能遇到危險,甚至付出生命代價。1999年攀登博格達峰,剛愎自用的態(tài)度險些讓我失去生命。當時,我和臺灣登山隊一起攀登,天氣不好,他們不準備再登了,而我卻要一個人登上去。進山第三天,天氣依舊相當惡劣,前面是霧蒙蒙的雪崩區(qū),小雪崩經(jīng)常發(fā)生,在視野模糊的情況下,這是非常危險的山段。那時已是下午5點鐘,我進退兩難,要么就撤下去,第二天再上來;要么就在冰地上露宿。我所處的位置距離小雪崩區(qū)差不多只有30分鐘的路程了。如果第二天天氣變好,我就可以成功穿過這一路程。于是,我決定當晚在冰地上過夜,沒帶帳篷,我就在冰地上打了兩個冰錐,掛了兩個繩子,套上睡袋,把自己吊在繩子上,過了一夜。但是,第二天天氣仍然相當惡劣,只好下山。當我走到一段40多米長的65度坡時,保護繩被上面的飛石砸斷了,頓時,恐懼襲擊全身,我暗想:“這下子完了,我再也回不去了。”
下面就是大裂縫,掉下去不用說生存無望,連尸體可能都找不到。我渾身哆嗦,開始詛咒自己:“真是吃飽了撐的,沒有這個能力,干嗎跑來登這個山?!”此時,我的對講機和大本營保持著聯(lián)系,但我將它關(guān)掉了。我一邊在恐懼中詛咒自己,一邊在計算:如果我把目前的處境告訴大本營,他們上來援助我,最快也需要兩天,我就是不摔下去,人也成冰棍了。不指望救援,我該怎么辦?我當時做了個決定:一定要先把哆嗦制止??!頭腦里突然想起,在運動員上陣之前,有的教練會給他一個巴掌,他會“啊”地叫喊一下,借此集中精力,保持信心。我開始打自己耳光并叫了一聲,再打一下再叫一聲,果然,我的身體不抖了!這個坡面,我去的時候只花了20多分鐘,回來時我卻用了兩個多小時!下行的整個過程中,我的注意力非常集中,甚至連風雪都感覺不到。待自己過去之后,我的腿又開始哆嗦起來,后脊梁全濕了……
登山過程中,遇到這些情況是免不了的,但恰恰就是在這種特殊情況之下,人們才能真正面對死亡。東方人對死亡有忌諱,甚至死了都不說“死”,墓地也只有在清明節(jié)掃墓時才去,其他時間一般不去。而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對死也保持著回避的態(tài)度,一想到人死不能復生,心中就感到緊張。但是,死亡恰恰是在登山運動中無法回避的事實。如何面對死亡?面對大自然時,人是非常渺小的。人們往往認為登山是征服了高山。其實人不可能征服高山,只是登山會使人們獲得良多,會引發(fā)你從哲學角度去面對生死。毫無疑問,人要追求比生命更久遠的東西。選擇登山就像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欲罷不能。在登山過程中最大的體會就是直面死亡,更是對自我的一種挑戰(zhàn)。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處在一個物質(zhì)過剩的時代,現(xiàn)代文明帶給我們很多方便、舒適的條件,但只要進山一星期,身處物質(zhì)供應短缺、自然環(huán)境惡劣的高山之上,你會想什么呢?我第一次在雪山上待了一星期后,只想兩件事:一是洗個熱水澡,二是坐在馬桶上。以往住酒店一般都住在商務層,果盤或鮮花隨處可見,我們卻連看都不看。但在深山中,當隊友掏出一個蘋果給你時,你會覺得這個蘋果無比甜脆……遠離文明,回到原始的自然中,我才感到現(xiàn)代文明的好處?,F(xiàn)代生活節(jié)奏太快了,我們不但忽略了現(xiàn)代文明的好處,連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親情也忽略了。
其實,登山既是人生的濃縮,也是人生的延長。登山是艱難的,登山者可能隨時都有放棄的念頭,我并不是很勇敢,意志也不是很堅強,也曾想到放棄,但終究堅持到最后登頂成功,有時,自己也奇怪:“我竟然能上來了?”然而,正是因為一步步的攀登,人們才能順利登頂。我們的生活何嘗不是如此?很多事情就是因為放棄才沒有成功。在生活中總結(jié)出一些道理往往需要10年、20年,等你懂得之時,很多東西可能已來不及改正。但在登山過程中,一個星期就可以讓人們懂得很多,這是人生的濃縮。所謂人生的延長,是因為人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總結(jié)經(jīng)驗,很多你想做的事就可以去體驗實施?;氐浆F(xiàn)實生活中,遇到堅持不下想放棄的事情,我就會想到登山的體會:世界上沒有什么訣竅,只不過是堅持、再堅持一下。登山之前,我認為一生能做成一件事已很不容易,人生簡短幾十年,能把萬科做好已很不簡單。但在登山之后,我感覺到人無限的潛力,僅把萬科做好是不夠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不能讓自己在將要離開世界時,才遺憾本來還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可以體驗人生更多的樂趣。
登山,特別是攀登雪山,面對紫外線的直射、惡劣多變的天氣……需要的是以耐心、毅力對抗單調(diào)和枯燥,堅韌地一步一步向上攀爬。對于有的人而言,或許登山這一行為確有作秀的嫌疑,但是,當巍巍的珠穆朗瑪要求人們用整個生命面對她的時候,登山就變得純凈無比。這復雜而簡單的攀登開始關(guān)乎人性、自我、勇氣和尊嚴,并直指生命的源頭和內(nèi)涵。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