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珍
新課程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小學語文素質教育也越來越強調學生開展創(chuàng)新教學,與素質教育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相呼應,培養(yǎng)順應時代要求,體現(xiàn)出以學生為主體,全面、綜合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原則。
小學語文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所謂語文素質,其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包括思想政治、語文情趣、語文交際應用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以及交際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識。具體地說,語文素質有五個方面:(1)語文基礎素質——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2)語文智能素質,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3)語文技能素質——聽、說、讀、寫能力;(4)語文道德素質;(5)語文審美能力。
語文素質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的認識、情意、操作諸因素的統(tǒng)一,語文素質各要素的和諧發(fā)展,不是孤立的某方面的單項指標,也不是幾個單項指標的簡單相加,是一種綜合效應,綜合整體水平。
一、提高認識,轉變教育理念
實施素質教育使每一個學生得到了全面發(fā)展,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素質。小學語文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一門主要學科,理應堅持聯(lián)系教學實際,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全面發(fā)展,堅持學生的主動性,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思維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作為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教育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我國語言文字,這是語文課素質教育的核心。
隨著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的豐富,為了適應他們的發(fā)展節(jié)奏,首先,素質教育最為重要,是一種研究性學習的開設,是課程改革的趨勢。其次,它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目的,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和創(chuàng)新實踐,著眼于給學生終身受用的知識和能力的提高。最后,素質教育,既是教育的需求,又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然選擇。
二、鑒賞審美過程是精神享受愉悅的過程,是對生命質量的體現(xiàn)和升華
實施素質教育,深化素質化的語文教學改革,是我們當代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實現(xiàn)小學語文的素質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通過對學生進行審美感受能力、審美想象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審美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教師,要首先從自我做起,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教學,這樣才能使素質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實現(xiàn)。
1.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想象能力。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在美感愉悅中樂學是最為關鍵的。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加強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從課文的語言中發(fā)掘美。如在上《桂林山水》一課時,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注意分析這些“句眼”“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等,來體現(xiàn)語言的美感效應。這樣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又能夠在廣泛的涉獵中不斷吸納,培養(yǎng)自己的審美能力。
三、創(chuàng)設合作情境
小學生的表現(xiàn)欲很強,他們喜歡受他人矚目,讓別人聽自己說話。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作情境,讓他們在分組合作學習中逐步提高。小學生的合作學習多是以交流討論為主。討論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思維在討論的過程中得到發(fā)展和提高,也能夠讓學生吸取別人的長處,找到自己的不足,培養(yǎng)團體意識和互幫互助的習慣。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教師可以結合課本內容指導學生改編故事、表演短劇等,給學生分配任務和角色,讓他們自己編寫劇本和臺詞,然后上臺表演。以小學二年級《盲人摸象》一課為例,筆者把學生6人分成一組,四人扮演四個盲人,一人扮演牽象的人,一人扮演大象。學生自己設置場景、臺詞、服裝,在快樂的氛圍中,他們積極討論,很輕松地就掌握了本課的知識。
四、開放性教學,給學生一片新的天地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突破教材的束縛,聯(lián)系生活和實際,開放小學語文課堂,開放學生思維的空間,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因素,給與學生充分想象和思考的獨立空間,讓學生自由的學、思、疑、問,提高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fā)揮。其一,要開放教學過程,加強課內外有機結合,補充大量的課外閱讀內容,拓展知識,開闊視野。其二,要開放各學科間相互滲透和融合,真正實現(xiàn)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其三,要開放語文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語文教學是母語的教育,讓學生熟知本國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語文的學習不止局限在課堂上,社會的氛圍,家庭的熏陶,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都在發(fā)揮著教育的功能,如學了課文中的名人故事以后,我讓學生課外去調查家鄉(xiāng)的名人佚事,并在課堂上交流,能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觀點和思維方式去認知人和事,從中得到感悟和啟發(fā)。
參考文獻:
[1]劉崇文.記誦與語文素質教育[J].新課程導學,2011,(11).
[2]王松泉.語文教學法專業(yè)委員會舉辦中小學語文素質教育演示報告會[J].小學語文教學,1997,(11).
[3]陳巍.語文素質教育應著眼于課堂[J].青海教育,19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