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鳳
在實踐教學中,要讓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語文課堂教學。教學,不再是以教材為本,以教師為本,不再是一種“目中無人”的教學,而轉(zhuǎn)向關注人,這是新課標的核心理念。
語文閱讀語文課堂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正是對以人為本理念最恰當?shù)年U述。因此,更新教育教學理念,轉(zhuǎn)變教師角色,改變教師和學生每天重復進行著的教與學的方式,道路是不平坦的,但前途卻是光明的?;仡檪€人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點點滴滴,筆者愿將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見解與同仁們交流。
一、不拘一格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
“小組合作學習”的興趣,確實有力地使以往教學中的“一言堂”轉(zhuǎn)向“共言堂”。然而,當前的課堂教學尤其是公開課,所謂“小組合作學習”卻成了時髦的包裝,走上了形式化的道路。我們不難看到以下這幾種情形:當老師或?qū)W生提出一個問題,老師宣布小組討論,“嗡”的一聲,五六個人圍坐一起,熱鬧非凡。仔細一看,合作學習并不合作:有的小組各說各話,誰也不聽誰的;有的小組成了個別學生的“一言堂”,其他學生并無補充;有的小組甚至把討論時間當成了閑聊時段……小組合作學習,仍是優(yōu)生發(fā)揮才能的主陣地,后進生則往往被冷落甚至被奚落,先是成了聽眾,接下來是游離在合作學習之外,心不在焉了。還有些老師不顧學校實際,將幾條雙人桌椅接連起來,五六個同學圍坐一組,美其名曰小組合作學習。且不說學生側(cè)對、背對老師不利于組織教學,這種做法更是嚴重違犯了學生的身體發(fā)育規(guī)律,也十分不利于學生的視力。如何使小組合作學習開展得更有實效性,是值得同仁們深思的問題。激發(fā)合作學習的興趣,教給技巧,關注學習能力較弱學生,雖說是老生常談,但也是必要的。教師應該明白教學中不能為了合作而進行合作學習,應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shù)臅r機進行,才能發(fā)揮作用。只要對學生有實際幫助的,教師應該不拘一格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從廣義上說,班級也是“小組”,全班同學交流彼此學習語文的體會也是一種“小組合作”。此外,同桌之間,也能合作,而且更能使學生大面積地參與學習??傊〗M合作,重在實效。
二、積極評價,營造氣氛
老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閱讀的評價。能對學生朗讀、默讀進行正確評價。近日,我聽了某教師的一節(jié)課,聽完這節(jié)課后,我整理了一下聽課筆記,縱觀筆記教師的評價有“你真棒,你讀得真好,你說得真好……”類似這種表揚的語言。不幾日,我又聽到一位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有“好,請坐,嗯,是的。哦……”對于這兩節(jié)課我進行了思索:評價過于簡單,只顧自已“背教案”,完全忽略了學生的感受。所以,教師評價不是簡單的把這些方面用“好”或不好”來評判,應針對某一方面進行正確的、具體的評價。我認為,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評價有如下特點:
1.準確性,即客觀性
教師要對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以及朗讀默讀的水平進行真實而正確的評價。不能像剛才案例中的老師那樣,學生的任何回答都給與了正面的評價,學生對善惡美丑就分不清楚,學習將一無所獲。
2.鼓勵性,即拿起表揚的武器
表揚的確是幫學生樹立自信的最好方式。老師走進課堂之前,要準備100頂高帽子,上課的時候,隨時戴在學生的頭上。例如,“這個問題很難,你居然思考出來了,了不起!”“這段課文讀好不容易,你只念了兩三遍就這樣出色,不簡單!”我常常反話正說:“剛才我說過,萬一第四遍沒讀好,還有第五遍?!薄暗谖灞楣蛔x好了!請你介紹一下讀好課文的經(jīng)驗?!?/p>
3.幽默性
幽默是老師語文課堂上強有力的助力,它能使學習變得輕松,能使師生在愉悅的交流中融為一體。一次語文課上學生們正在專心致志地聽課文的朗讀錄音,才聽了一小節(jié)錄音機里傳來一串怪音,學生們就忍不住一陣哄笑“呀,磁帶卡住了。”我暗想。于是,我急中生智,神秘地說:“同學們知道錄音機為什么會卡住磁帶嗎?那是因為錄音機害羞了,它沒有同學們讀得好?!庇谑?,我提高了音量說:“同學們你們有信心比錄音機讀得好嗎?”“有!”學生們興趣大增,信心百倍。一堂課下來,學生們的朗讀水平明顯高于平時?!吧街厮畯鸵蔁o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苯逃袝r也需要這樣的境界。
4.寬容性,即教師對學生在課堂回答不出來或錯誤的回答抱以寬容的態(tài)度可以多用如下語言來評價?!皼]關系,聽聽別人是怎樣回答的?!薄罢l來幫幫他?”“老師知道你是盡力了,聽聽別的同學的答案?!?/p>
總之,對于小學語文的閱讀要時時用心,自覺地去感知領悟,豐富自己的語言寶庫;對于語言亦要敏銳去感知,語言文字中對音的正誤,詞義的內(nèi)涵、語勢的磅礴、語法的運用、意境的優(yōu)美等信息,應力求敏銳捕捉,自讀自悟;多運用感官感知,聽說讀寫,手口腦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