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的蟬
《水滸傳》成書的前因后果
◎靜默的蟬
《水滸傳》無疑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同時,她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話文寫成的歌頌農(nóng)民起義的長篇章回體小說,其故事情節(jié)之曲折,語言之生動,人物性格之鮮明,都開一代先河,用“瑰寶”二字形容亦不為過。
那么,書中所描述的那些宛如現(xiàn)場般的事件,在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事呢?
一
宋江起義,是一個確鑿的歷史事件??上窌蠜]有詳盡的記述,大約是其規(guī)模和時間都有限吧,史書就這一事件只有三處蜻蜓點水般地書寫。
一是《宋史·徽宗紀(jì)》有兩句話:“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p>
另一處是《宋史·張叔夜傳》說宋江“起河朔,轉(zhuǎn)略十郡,官軍莫敢攖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余,載擄獲。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設(shè)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zhàn),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p>
還有一處是《宋史·侯蒙傳》說侯蒙向皇帝上書:“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shù)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p>
三處合起來看,一是說宋江等只有三十六人,而不是書上說的一百單八將。不過,這三十六人,一度也是兇悍勇猛無比的,“官軍莫敢攖其鋒”,只可惜遇到了張叔夜,募死士千人,使誘戰(zhàn)之術(shù),宋江中計,然后登岸后遭到伏擊,船只被焚,戰(zhàn)敗被俘,整個起義事業(yè)也就畫上了句號。人既不是一百單八將,事也沒有那么多戲劇性,就不用說能掐會算的智多星了,至于呼風(fēng)喚雨的入云龍,就更是玄幻的情節(jié)了。雖則如此,倒也說明施耐庵著實了得。其實也不完全是施耐庵牛叉,因為宋江起義的故事,從南宋起,就在民間流傳。
南宋時,說書技藝興盛,梁山英雄故事流傳甚廣。比如南宋羅燁的《醉翁談錄》上,就記載了一些獨立的有關(guān)宋江等三十六人的故事;《醉翁談錄》記有小說篇目《青面獸》、《花和尚》和《武行者》,說的就是楊志、魯智深、武松等的事。當(dāng)時的畫家、文學(xué)家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并序》稱:宋江等三十六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畫家也執(zhí)筆為他們圖形繪影。另一本叫《大宋宣和遺事》的書,更是把民間流傳的這些故事聯(lián)綴起來,寫了楊志賣刀、晁蓋智劫生辰綱和宋江殺閻婆惜等故事,對林沖、李逵、武松、魯智深等人物也都作了描寫,已經(jīng)和后來的長篇小說《水滸傳》比較接近了。元雜劇中,水泊梁山的人物作為舞臺形象大量出現(xiàn),就是在這一時期,人物由原來的36人發(fā)展到了108人。
二
《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江蘇泰州興化人。生于1296年,卒于1370年,乃元末明初人。嚴(yán)格一點講,他人生有價值的生活幾乎全部是在元朝渡過的。1370年,是朱元璋登基的第三年。他以71歲古稀之年入明,已是殘燭立風(fēng)。
據(jù)專家們辛苦考證,施耐庵乃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自幼聰慧,13歲入私塾,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36歲與劉伯溫同榜進士。劉伯溫當(dāng)了朱元璋的軍師,施耐庵成了張士誠的軍幕,為張士誠獻了許多攻城奪地的計策。后因張士誠居功自傲,獨斷專行,施耐庵幾次諫勸,張士誠都不予采納,于是憤然離開平江。此后,施耐庵浪跡江湖,替人醫(yī)病解難。但這一段刀頭舔血的軍旅生涯,對于他后來創(chuàng)作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后來他到江陰祝塘一個叫徐騏的財主家中坐館教書后,閑暇就開始研究《三國》《三遂平妖傳》的創(chuàng)作技巧,同時搜集、整理宋江的故事,并著手撰寫《江湖豪客傳》。1367年,朱元璋滅了張士誠,到處搜捕張士誠的部屬。為避禍,施耐庵躲到一個叫白駒的地方,開始專心于《江湖豪客傳》的創(chuàng)作?!督揽蛡鳌烦蓵?,定名為《水滸傳》。
▲《水滸傳》
三
宋江起義的導(dǎo)火線是當(dāng)時的北宋王朝為解決財政困難,宣布將梁山泊周遭八百里水域全部收為“國有”,凡入湖捕魚、采藕、割蒲,皆依船只大小課以重稅,若有違規(guī)犯禁者,則以盜賊論處。苛政猛于虎。于是宋江一呼百應(yīng),喘不過氣來的底層百姓紛紛削竿為幟,聚于水泊梁山。
起事兩年后,即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率部在江蘇沭陽乘船進攻海州(今連云港)時,被海州知州張叔夜伏兵包圍,沖殺數(shù)次,無法脫困,且死傷慘重。萬般無奈之中,宋江不得不率眾投降,接受招安,成了北宋官軍的一份子。
至于后來宋江是否去江南征打方臘,史學(xué)界聚訟不斷,至今尚無定論。但多數(shù)史學(xué)家認為,宋江出征方臘可能性較大。
這個其實應(yīng)該不成其為問題,以施耐庵寫作《水滸傳》的時間來看,他掌握的資料應(yīng)該是比晚近的所謂史學(xué)家要豐富可信得多。從《水滸傳》的結(jié)構(gòu)來看,大體上是依據(jù)史事結(jié)構(gòu)文本,細節(jié)則加以渲染鋪陳,這當(dāng)然是小說家的能事了!
四
對于《水滸傳》一書的作者有以下幾種說法:一、作者是施耐庵,而書名卻是羅貫中所起。二、全書是施耐庵一人所著。三、此書是由施耐庵和羅貫中共同寫的。
另一種說法是:施耐庵從張士誠那里回家后,一面教書,一面寫《江湖豪客傳》。書脫稿后,施耐庵對書中的情節(jié)都很滿意,只是覺得書名欠佳。他的學(xué)生羅貫中建議書名改為《水滸》,施耐庵一聽,高興得連聲說:“好,好!這個書名太好了!‘水滸’,即水邊的意思,又有‘在野’的含義,且合《詩經(jīng)》里‘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于是將《江湖豪客傳》正式改名為《水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