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娜
2016年6月19日,攝影大師何藩因肺炎惡化在美國加州圣荷西的醫(yī)院與世長辭,享年84歲。從攝影家的意義上說,他也許是華人世界中罕見的能夠在生前享受到再發(fā)現(xiàn)的榮光與歡快的幸運者。雖然他品味這種榮光與歡愉的時間頗為短促。不過,這些光環(huán)于他已無關緊要……
何藩1937年8月8日出生于上海,十三歲時收到父親送的一部Brownie相機,從此開始自己的攝影之路。十八歲,他同家人一道移居香港,用鏡頭記錄下香港的繁榮與孤寂。何藩的作品構圖與用光都十分考究,具有強烈的戲劇性。
作為開香港街頭攝影先河的“一代宗師”,1958年,何藩以新派攝影手法,打破墨守成規(guī)的傳統(tǒng)風格,1958至1965年間,連續(xù)贏得八屆由美國攝影學會所舉辦之世界攝影十杰的榮銜。1961年加入邵氏電影公司,后從場記轉入臺前做演員。1966年開始從事電影導演的工作,創(chuàng)作電影二十余部。
這樣的他,對香港是再熟悉不過的了。縱橫交錯的的街巷、弄堂上方擁擠的“萬國旗”(注)、起伏坡道上的樓梯、電車軌道、中式小院前的西式路燈……這些中西合璧的港式“符號”,何藩無不了然于心。它們是歷史的印記,香港電影中無數(shù)的風花雪月愛恨情仇都曾在此間發(fā)生。當然,最常見的還是人們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
何藩拍攝最多的就是香港的市井百態(tài),他的作品在具有歷史文獻般紀實性的同時,又極富創(chuàng)意與藝術性。他了解香港的結構、港人的生活:弄堂里的老人坐在小板凳上燒飯,身旁,小販拎著一串色彩鮮艷的氣球悠然走過;早晨的市場,霧氣與熟食的蒸氣彌漫四周,賣土豆的小姑娘穿著圍兜,表情凝重;晾滿衣服的陽臺上,小孩和花貓同時探出了頭;金光燦爛的海面,艘艘漁船沐浴在霞光下,揚起了歸航的船帆……
他同樣了解太陽在這座城市的投影規(guī)則,以敏銳的眼光捕捉光線變化之瞬間:一半明亮一半晦暗的墻角,站著若有所思的優(yōu)雅少婦;陽光在地上投下巨大的陰影,穿唐裝的婦人從中間的縫隙中走過;馬路一片墨黑,電車軌道泛著銀光,過街者在逆光中變成了黑色的小紙片,襯著遠處海上的孤帆,有種空洞的詩意。
這些場景共同構成了何藩的鏡頭所描摹的香港,舊時港人的日常形態(tài)和精神面貌無不躍然紙上。何藩作品的年代離我們很遠,但看來又覺無比親近,因為這本是我們身邊最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只是照片里的人換了衣裝打扮,街巷更老,屋舍更舊。何藩的鏡頭是冷靜的,秉承了紀實攝影師旁觀者的拍攝哲學,卻又情深款款——對香港的熟悉與對市井的熱愛,使他得以拍出這樣不動聲色、卻溫情脈脈的好照片。
在我們所身處的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漸漸被電子設備與鋼筋水泥隔離開來,似乎整個世界都越來越冷,美則美矣,無甚溫暖。于是人們開始無限懷念舊時光,思憶各自心中的“黃金年代”。何藩的攝影作品,讓我們能重回多年前的香港街市,在古早建筑、唐裝與旗袍間流連忘返。
過去的時光,不會再來,但正是因為何藩,把時光的影像留駐在了相機快門按下的那一瞬,讓后人得以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