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1785年,林則徐出生在福州。嘉慶年間,林則徐考中進士,之后便開始了自己的仕宦之旅。林則徐做過鄉(xiāng)試副考官、御史、鄉(xiāng)試正考官,等做到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時,他只有35歲。道光三年,林則徐被任命為江蘇按察使。當時他正趕上朝廷賑災,很多災民都等著官府施粥,他發(fā)現(xiàn)粥里摻雜著大量劣質(zhì)糧食,甚至還有沙子,于是他找到縣令,要求重新發(fā)放糧食,賑濟災民。
在江蘇做官這幾年,林則徐事必躬親。他曾經(jīng)黑夜?jié)撔腥ゲ榘缸?,甚至連驗尸這些事情都是親自動手。過往積壓的案子,他在短短四個月的時間里處理了十之八九。在這幾年的時間里,他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務農(nóng)耕、興水利,在他的任上,幾千里的長堤無一處漫口。
1838年,林則徐臨危受命,去廣州禁煙。鴉片麻痹了中國人的精神,也給英國輸入了大量的貿(mào)易資金??吹竭@種狀況,林則徐下令禁止外國人出境,緝拿當時的煙販子,并收繳煙土,一下子收了近2萬箱,約237萬多斤。1839年6月3日,林則徐命令士兵挖好大坑,將煙土集中后用生石灰銷煙,足足用了23天才完成了虎門銷煙的壯舉。
這件事情上報到道光皇帝那里時已經(jīng)是7月底了,道光皇帝說這是一件大快人心之事,讓頹敗、低迷的民風民氣陡然一振??墒乔闆r很快急轉(zhuǎn)而下,第二年,英軍攻打廣州,駐守虎門要塞的林則徐,用改裝了的船只、200門大炮,死死地守住虎門的要塞。英軍見沒有攻下虎門,就沿海北上,將定海攻了下來,再向北攻到了天津大沽口,緊逼北京城。道光皇帝慌了神,派直隸總督琦善代表清政府找英國人議和。琦善是主張妥協(xié)議和的,他聲稱英國不滿的只是林則徐一人,只要清廷懲治林則徐,所有問題都可以解決。林則徐被圣旨招到鎮(zhèn)海,官職削為四品。
正在這個時候,接替琦善駐守廣州的將軍奕山戰(zhàn)敗,廣州失守。這個消息傳到清廷,道光皇帝將廣州的失守歸罪于林則徐在此地任職時海防不嚴,所以又割去他的四品官職,將他發(fā)配流放到伊犁。一個虎門銷煙的英雄,被發(fā)配到如此的偏遠之地。身處這樣的境地,林則徐自己刻了一枚印章,上面的文字是“寵辱皆忘”。
林則徐在去伊犁的路上,河南又發(fā)大水了,把河南到安徽六府,大概20個州都給淹了,整個開封城被洪水包圍。朝廷給正在發(fā)配路上的林則徐傳旨,讓他協(xié)助治水。林則徐在那兒治水半年,水災治住了,大壩終于合龍了,即便這樣,他仍被發(fā)配伊犁。
在顛沛流離幾年之后,林則徐于1845年重新獲得了道光皇帝的信任。他再次獲得提升。這些經(jīng)歷,使林則徐的人生感悟不斷深化。他在虎門銷煙時寫下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是他朗朗心志的自表。他在去伊犁的路上,路過陜西,見到妻子,臨別的時候,他寫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顯然在這樣的逆境里,他的人生感悟又進一層。
林則徐一生為官,不僅有膽識氣魄擔當,他還是一個冷靜理性的知識分子。他做過湖廣總督、陜甘總督、云貴總督,其間他還擔任過陜西巡撫。他到陜西原本是受命去平定叛亂的,到那之后,他先是把西安存的100多萬擔糧食憑票分給平民,然后又減少賦稅,并多次上奏折,希望給這個地方更多緩和的政策。漸漸地,陜甘一帶平定了下來。他做云貴總督,曾經(jīng)考察了云南的礦業(yè),并鼓勵私人開采,具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光芒。他還在陜西考察了關(guān)中水利,希望能夠把這里的水利樞紐做起來。
1849年,林則徐因病辭去了所有的官職,本來想回到老家,過一過詩書流連的日子,但是因國家需要,他仍抱病第二次出任欽差大臣。1850年,65歲的林則徐赴廣西,去平定那里的叛亂,這一次他因為積勞成疾,在潮州猝亡,朝廷在他死后還追來了圣旨,加封他為廣西巡撫。
林則徐一生跌宕起伏,不管他任什么樣的官職,那份承諾和擔當一直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