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甜
美國《高等教育信息素養(yǎng)框架》探析
朱甜
論文對美國大學和研究型圖書館協(xié)會(ACRL)于2015年3月頒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養(yǎng)框架》(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以下簡稱《框架》)的背景、理論基礎、基本框架和內容進行介紹,并從弱化信息意識、拓展信息能力、突出信息道德,以學術研究為中心開展信息素養(yǎng)教育,加大圖書館員與教師的合作力度三個方面分析其基本特點和對信息素養(yǎng)教育實踐的啟示。
信息素養(yǎng)高等教育美國
DOI10.16810/j.cnki.1672-514X.2016.12.020
2000年1月美國大學和研究型圖書館協(xié)會(Association of 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以下簡稱ACRL)批準了一份旨在指導和評估高等院校開展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標準,即《高等教育信息素養(yǎng)能力標準》(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以下簡稱《標準》)。在接下來的15年中,該標準的制定和廣泛運用,為美國乃至全球各種層次、各種類型的高校開展信息素養(yǎng)教育提供了依據,為高校評價學生信息素養(yǎng)能力提供了工具,也為全球高等教育環(huán)境下探討信息素養(yǎng)教育提供了一個框架,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信息技術的深化應用,高等教育環(huán)境變遷,新的教育理念不斷涌現,信息生態(tài)系統(tǒng)也在不斷地發(fā)展。為了適應多樣化的信息生態(tài)系統(tǒng),人們的信息素養(yǎng)外延不斷拓展。原有的信息素養(yǎng)標準在新的數字環(huán)境和教育環(huán)境下逐漸捉襟見肘。新的信息素養(yǎng)標準呼之欲出。
通過廣泛征求意見和多次修改,ACRL在2015年2月頒布了全新修訂的《高等教育信息素養(yǎng)框架》(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以下簡稱《框架》)。新《框架》的頒布為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開展帶來了挑戰(zhàn)和機遇,深入地理解《框架》的內容和精神,對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1.1 背景和變遷
信息技術的推陳出新和Web2.0應用的深化,以及社會化媒體和社交平臺的廣泛使用,使得網絡信息用戶的角色發(fā)生了改變,他們不僅是信息的消費者,更是信息的創(chuàng)造者和傳播者。同時,信息的創(chuàng)造、組織、傳播模式也日趨多樣化。新的信息技術和信息情景下該具備怎樣的信息素養(yǎng),該如何來開展信息素養(yǎng)教育引發(fā)了學術界廣泛地討論和研究。學者們對《標準》是否能繼續(xù)適應當前的信息環(huán)境也提出了質疑。2011年7月ACRL成立特別工作組著手對《標準》的內容進行評估。2012年6月工作組提議對《標準》進行更新和修訂,并于2013年提交了修訂建議:在知識創(chuàng)新和傳播過程中對現有的思想進行反思;適應全球高等教育環(huán)境的改變;從具備信息素養(yǎng)到信息通曉的轉變;拓展信息素養(yǎng)的內涵,包括元素養(yǎng)、媒體素養(yǎng)、數據素養(yǎng)、全媒體素養(yǎng)等。2014年的2月、4月和6月工作小組先后發(fā)布了《框架》的第一版、第二版,并通過ACRL和ALA(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廣泛收集反饋意見和進行開放性調查研究,同年11月發(fā)布了《框架》的第三版。ACRL信息素養(yǎng)標準委員會(ACRL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Committee)和ACRL標準委員會(ACRL Standards Committee)在12月對《框架》第三版進行了審查和評估,并由ACRL標準委員會向ACRL董事會提交《框架》最終版本。2015年2月在芝加哥舉行的2015ALA冬季會議上,ACRL董事會發(fā)布了《框架》的正式官方版本。
1.2 《框架》的理論基礎
《框架》之所以沒有沿用原來《標準》的稱謂,而啟用“框架”的提法,是因為整個《框架》建立在一系列靈活、開放的核心概念基礎上。它打破了《標準》教學大綱的形式,摒棄了具體的執(zhí)行指標,將關于信息、研究和學術的相關概念組織在一起,形成一個概念交叉的網狀體系。
1.2.1 閾值概念
閾值(threshold concept)又被稱為臨界概念。閾值這一概念源于英國教育學界,由Jan H.F.Meyer和Ray Land提出,是指學習者實現創(chuàng)新觀念、理解學科和拓寬知識域所需要的基礎概念,是通向任何學科領域的基礎概念[1]。閾值概念幫助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科形成新的認識和理解,具有轉換性(改變學習者態(tài)度或觀點)、整體性(將不同概念統(tǒng)一為一體)、不可逆性(一旦被理解就不會被忘記)、界限性(確定學科的界限)和困惑性(針對學習障礙)五大特征[2]。《框架》以6個閾值概念為主體結構,并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些閾值概念提供了詳細的解釋,同時在每個閾值概念下設置了知識實踐(knowledge practice)和意向(disposition)兩部分知識體系,輔助閾值概念的理解和學習。
1.2.2 元素養(yǎng)
元素養(yǎng)(metaliteracy)是催生其他素養(yǎng)的素養(yǎng),是一個通過整合和吸收其他素養(yǎng)的理念和技術,指導人們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通過社會化媒體和在線社群開展信息的獲取、生產、分享的綜合素養(yǎng)框架,能提升人們在數字化時代的批判思維和合作能力[3]。元素養(yǎng)的學習主要由四個領域構成:情感(Affective)、行為(Behavioral)、認知(Cognitive)、元認知(Metacognitive)。元素養(yǎng)概念在2011年由Thomas P.Mackey和Trudi E.Jacobson提出,并引起了ACRL的極大重視,Jacobson女士也被ACRL聘請為特別工作組負責人,著手對原《標準》進行評估和修訂。元素養(yǎng)對信息素養(yǎng)的發(fā)展作出了全新的展望,希望人們作為信息的消費者和創(chuàng)造者從行為、情感、認知和元認知等方面更好地適應信息生態(tài)系統(tǒng),實現在信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
1.3 《框架》的內容和結構
《框架》由簡介、框架和附錄三部分組成。簡介對閾值概念、元素養(yǎng)以及新的信息素養(yǎng)概念進行了闡述,并對框架主體結構進行了簡要介紹?!犊蚣堋氛J為信息素養(yǎng)是一系列綜合能力的集合,包含反思信息的發(fā)現過程,理解信息的產生和價值,并利用信息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還包括參與信息活動的倫理道德。
《框架》的主體部分由信息權威性的建構與情景有關(Authority is Constructed and Contextual)、信息的創(chuàng)建是一種過程(Information Creation as a Process)、信息具有價值(Information Has Value)、研究即探究(Research as Inquiry)、學術即對話(Scholarship as Conversation)、檢索即策略式探索(Searching as Strategic Exploration)六大閾值概念以及輔助理解和學習每個概念的知識實踐(knowledge practices)和意向(dispositions)組成(詳見表1)。閾值概念描述了本部分涉及的相關知識范圍和內容,知識實踐著重展示了如何掌握“閾值概念”所闡述的內容,意向表述了學習者對待本部分知識應持有的態(tài)度和心理建設。
附錄部分由附錄1《框架》的實施(Appendix 1: Implementing the Framework)、附錄2《框架》發(fā)展的背景(Appendix 2:Background of the Framework Development)和附錄3關于《框架》的進階閱讀資源(Appendix 3:Sources for Further Reading)三部分組成。附錄1對圖書館員在高校信息素養(yǎng)教育中如何運用《框架》給出了建議,建議館員利用自身的知識與《框架》核心概念相結合來幫助學生拓展學習,創(chuàng)新信息素養(yǎng)課程,鼓勵與其他的館員一起討論、研究和分享教學經驗,并爭取與教師更廣泛地合作。同時,也對教師和高校管理層支持《框架》在高校信息素養(yǎng)教育中的運用提出了建議。附錄2介紹了《框架》發(fā)展的背景以及特別行動組成員的名單。附錄3為想要進一步研究《框架》內容以及運用閾值概念開展教學活動的人群提供了進階閱讀的資源。
2.1 弱化信息意識,拓展信息能力,突出信息道德
表1 美國《高等教育信息素養(yǎng)框架》主體內容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Web2.0的深化應用以及學習環(huán)境的全面數字化,信息已經與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密不可分,他們會根據自身的需求有意識地獲取信息。但是面對海量的信息,如何有效地實現信息的管理,合理評估信息價值,利用和整合信息成為困擾大學生的一大難題。
《框架》認為一個具有信息素養(yǎng)的高校學生能理解并適應動態(tài)的信息世界,能發(fā)現、評估和管理信息,開展批判性的思考,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且具有學術道德。與《標準》相比,《框架》內容對個人信息意識的描述相對弱化,拓展和細化了信息獲取、信息創(chuàng)建、信息加工、信息評估、信息利用和交流、信息管理等一系列信息能力范疇的內容,突出了尊重知識產權、規(guī)范網絡行為、合理引用他人成果、信息安全等信息道德內容。
根據《框架》的精神,圖書館員在開展信息素養(yǎng)教育實踐過程中需要適時調整教學內容,細化信息管理、信息評價、信息分析與利用、信息分享與協(xié)作創(chuàng)新的內容,并加強信息社會道德培養(yǎng)。信息道德教育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產權是法律和社會的共同產物,從而更好地區(qū)分各種知識產權相關概念及其特點,同時讓學生進行一些案例分析,參與知識實踐,讓學生進一步明確自身在信息社會中的權利和責任。
2.2 信息素養(yǎng)教育以學術研究為中心開展
《框架》將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與學術過程相融合,引入批判性思維對學術權威提出挑戰(zhàn)和質疑,重視學術研究過程中的信息行為,強調學術探究和信息交流,更符合高校的教育環(huán)境。Web2.0的深化應用,使得大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全面數字化,他們接受知識和技能的渠道更多來源于互聯(lián)網,如何判斷網絡信息的真實可靠性以及研究領域的權威性,成為學術研究過程中的一大挑戰(zhàn)?!犊蚣堋氛J為權威的構建與情景有關,不同的社群有不同的權威構建標準,不同信息需求會影響對信息權威的判別。高校信息素養(yǎng)教育過程中要強化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yǎng)成,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學會對自身的學習進行反思,正確對待學術研究中的失誤,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和批判的立場,從而不斷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框架》將學術研究看作是一個與信息相關的開放式的探索過程,并且學術觀點的形成和發(fā)展通過對該學術問題持續(xù)的信息交流和交換來實現,學術對話將推動學術研究的開展。大學生應該合理定位自身在學術研究體系中的地位和層次,思考自我的學術價值,積極地與權威或者合作者開展對話?!犊蚣堋方ㄗh信息素養(yǎng)教育要涉及到學生在校期間的全部專業(yè)技術課程、學術研究以及團隊合作學習,重視學生學習中合作性的培養(yǎng),擴大學生在學術研究過程中的參與性,并不斷提升其創(chuàng)造力。
2.3 加大圖書館員與教師的合作力度
《框架》鼓勵館員爭取與教師的更大合作,從整體上設計信息素養(yǎng)課程計劃,將信息素養(yǎng)教育充分融入到教師的日常教學中去。館員應學會分析高等教育環(huán)境中信息素養(yǎng)核心閾值概念及其相關元素的特點,將特定的概念與不同等級的課程相結合,結合本校的情況因地制宜地貫徹信息素養(yǎng)教育理念,積極與教師溝通交流,及時獲取教師的反饋意見,并進行相關的教學效果評估,適時調整信息素養(yǎng)教學內容。同時希望館員能與同行分享教學經驗,開展同行之間的交流和探討。
為了更好地貫徹《框架》精神,推動高校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發(fā)展,《框架》對高校教師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教師能加強與圖書館員的對話,并從學科學習和研究的需求出發(fā),提出更好地開展該領域學習和科研所需要掌握的專業(yè)信息技能和信息行為方式,與館員合作將翻轉課堂等新型的教學模式引入日常教學,設計更利于學生信息素養(yǎng)提升的實踐和作業(yè)等。
《框架》對在新的信息技術和信息情景下開展信息素養(yǎng)教育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提供了方向,作為一個靈活、開放和包容的指導性文件,《框架》建議廣大館員結合自己學校的情況,適時調整和補充《框架》的內容,以不斷完善信息素養(yǎng)教育實踐。深入領會《框架》的精神,理解和掌握《框架》的核心概念,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結合國情和校情開展信息素養(yǎng)教育。
[1]MEYER J H F,LAND R,BAILLIE C.Threshold concepts and transformational learning[M].Rotterdam:Sense Publishers,2010:4-7.
[2]彭立偉.美國信息素養(yǎng)標準的全新修訂及啟示[J].圖書館論壇,2015(6):109-116.
[3]楊鶴林.元素養(yǎng):美國高等教育信息素養(yǎng)新標準前瞻[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4(3):5-10.
[4]BURGESS C.Teaching students,not standards:the new ACRL information literacy framework and threshold crossings for instructors[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2015(1):1-6.
[5]ACRL.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EB/OL].[2016-01-12].http://www.ala.org/acrl/ files/issues/infolit/framework.pdf.
朱甜中國美術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浙江杭州,310002。
Analysis on ACRL’s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
Zhu Tian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Framework)is promulgated by Association of College& Research Libraries(ACRL)in March 2015.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Framework from the aspects of background,theoretical basis,basic framework and content.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amework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practic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ILE)is presented in three aspects:ILE should attach greater importance to the information? morality and information using ability,instead of information awareness;academic research is the core of ILE;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librarians need to extend cooperation with the faculty.
Information literacy.Higher education.USA.
G254.97
2016-03-25 編校:陳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