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園
關鍵詞:小學生;自學能力
語文的自學能力是學習的一項綜合能力。它是觀察、想象、思維、記憶、表達等能力的綜合體。自學能力屬于語文教學中的技能目標,也是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重要標志。
自學能力如此重要,那么,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呢?根據(jù)我班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培養(yǎng)語文自學能力的前提——產(chǎn)生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能否幫助學生培養(yǎng)起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激發(fā)持久的學習熱情,是語文教學成敗的關鍵。那么,語文興趣的培養(yǎng)都有哪些途經(jīng)呢?
1、以“境”引趣。只有帶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先用聲色俱佳多媒體再現(xiàn)書中所寫漓江水的“靜、清、綠”;桂林山的“奇、秀、險”的情境,播放有音樂背景的桂林風景圖片以及課文錄音。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chǎn)生如見其景、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2、用“讀”生趣。只有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情,才能使他們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如教《觸摸春天》一課時,采用了“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并配合采用“導語波動情思”、“范讀誘發(fā)情思”、多讀激發(fā)情思“等方法,激發(fā)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最佳的自學心境,進行品詞品句,理解課文內容,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3、借“疑“激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才能激起他們自學的欲望和興趣,所以,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強調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功夫,學會設疑,釋疑。如教學《月球之謎》一文,讓學生根據(jù)題目來設疑:“月球有什么迷?人類都有哪些遐想?遐想的結果怎樣?月球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目前為止,有沒有將月球之謎破解?”等等。由于抓住主要的問題來設問,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學習情緒極佳,很快便弄清課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這篇文章的脈絡。
二、培養(yǎng)語文自學能力的依托——啟發(fā)思維
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要培養(yǎng)自學能力,就必須開啟學生思維的心扉,讓學生經(jīng)常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之中,把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化身外之物為自己的財富。這樣自學能力才有依托,才會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鍛煉思維能力的方法其實并不神秘,只要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就一定會有所提高。
1、訓練思維的條理性。教師在教學中設計的問題要有條理性要能夠讓學生摸準思路,能夠讓學生沿著幾個連續(xù)性的問題把思維引向深處。問題要由易到難,避免大、空、繁。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比如,“為什么”的問題,一般是先考慮原因,后考慮結果;“哪幾方面”、“哪幾點” 的問題,一般先要一方面一方面地考慮,然后考慮哪一方面先說,哪一方面后說,怎么連起來說。教師提出問題后,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組織語言,并提示學生不要急于搶答。久而久之,學生回答起問題來就會很有條理。
2、訓練思維的深刻性。小學生認識事物往往只看表面,不善于透過現(xiàn)象去抓本質;理解課文,解答問題也往往限于表面意思。只知道作者是這樣寫的,而很少人探究為什么這樣寫……教師要依據(jù)教材,設計一些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學會多問幾個“為什么”,多問幾個“怎么樣”,慢慢地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從而訓練思維的深刻性。例如,賀知章的《詠柳》一詩中寫到:“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學生能領會到字面意思,在此基礎上教師只要追問一下,或教會學生自己問一下:作者為什么要這樣描寫柳樹呢?這一問,學生的思維與理解課文的主旨就聯(lián)系起來了,學生思考問題就會慢慢地變得深刻。
3、訓練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讓他們敢于對課文以及老師的話提出疑問,說出自己獨特的意見,營造一種互相爭辯的氛圍;設置一些創(chuàng)造性議題,讓學生求異發(fā)散,進行正向、背向、逆向、縱向、橫向對比等思維活動,引導他們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問題,讓他們?yōu)樽约壕哂邪l(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而歡欣雀躍,從而喚起學生獵取新的認識欲望。
當然,訓練思維的方法還有很多,在平時的課外活動,娛樂游戲中也可有意識的進行思維訓練。
三、培養(yǎng)語文自學能力的重點——掌握方法
學習方法是達到學習目標的途徑和手段。運用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和教會學生掌握初步的自學方法。重視學法,實現(xiàn)大量閱讀、有效遷移,老師一定要教給學生科學的讀書方法和明確的學習步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精心設計了“一讀二劃三想四討論”的四步自讀法。讀,要讀正確,讀流利,從有聲朗讀逐步過渡到默讀;劃,學生邊讀邊劃,標明自然段,劃出生字詞語,標出疑難詞句;想,圍繞課題和課后思考題,借助工具書,聯(lián)系上下文,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討論,分小組展開討論,交流自己的讀書心得,并對課文進行評價和質疑。四步自讀法充分體現(xiàn)了三個結合: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想結合;動口、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保證讓每個學生讀有其序,思有其法。課堂上鼓勵學生積極大量進行閱讀實踐,變老師講為學生學。充分利用學校圖書室,每周開設兩節(jié)閱讀課,鼓勵學生大量閱讀。目前,全班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已熟練掌握了“一讀二劃三想四討論”的四步自讀法。他們學會了默讀,學會了思考,學會了交流和討論,學會了圈點勾畫,學會了做讀書筆記……
總之,教給學生知識,不如教給學生怎樣去學知識的方法。為學生插上自學能力的翅膀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