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巾俠
[摘 要]學生作業(yè)中很多看似粗心的錯誤,其實是由于審題能力的欠缺。教師要教會學生審題的方法,并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反思錯誤,從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
[關鍵詞]審題 方法 訓練 反思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5-069
【教學場景】教師(怒目圓睜):“這道題懂嗎?”學生(一臉無辜):“懂的,我沒看清楚?!苯處煟o可奈何):“懂了還會錯,這么粗心!”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非常熟悉?錯誤的原因真是由于學生太馬虎,不仔細嗎?其實很多時候,馬虎、粗心是大人為學生出錯找的“臺階”,久而久之成為學生的“借口”。刨根究源,在馬虎、粗心的偽裝下其實是學生審題能力的不足。怎樣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呢?下面從指導方法、訓練策略和引導反思三個方面談談我的想法。
一、審——教會方法
1.動口朗讀法
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薄白x”在審題中同樣重要,只有讀懂才能解決問題。一、二年級時可以培養(yǎng)學生指題大聲讀的習慣,做到不添字與不漏字,讀順句子,不讀破句;三年級時可以過渡到輕聲讀與默讀,指導學生重讀關鍵詞語,多讀不容易理解的地方。
2.動手圈畫法
(1)標出條件與問題
對于“①每箱蘋果10千克,②共有22箱,③每箱30元。蘋果一共有多少千克?一共需要多少元?”這樣的題目,可將題中的信息逐個標出,在解決第一個問題時用條件①和②;解決第二個問題則用條件①和③。這樣解題思路清晰明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在讀題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用下劃線、圓點、“△”等符號標出問題和條件。
(2)圈容易引起歧義的地方
如“一篇文章有800多個字。李叔叔每分鐘打90~100個字,8分鐘能打完這篇文章嗎?(口答)”有不少學生紛紛落入“陷阱”:8×100=800(字),8分鐘能打完800字。事實上,李叔叔8分鐘是不能打完“800多個字”的。這“一字之差”造成的錯誤,在平日解題中并不少見。因此在做題時,可以指導學生有意識地圈出容易引起歧義的字或句,認真推敲,以減少錯誤的發(fā)生。
二、滲——針對性訓練
教會學生審題的方法,無疑是給了學生點石成金的金手指。但方法再好,也要勤于練習,才能促使良好審題習慣的養(yǎng)成。
1.復述訓練
課件出示題目:三年級4個班的同學參加跳繩比賽,每班分3組,每組15人,一共有多少學生參加跳繩比賽?一開始學生熱鬧地讀題,半分鐘后,我讓一名學生站起來讀。當學生讀到第一個逗號時,課件中的題目漸漸淡去,他沒有辦法再讀了。這時我問道:“為什么不讀了?”他憤憤不平:“題目不見了!”這時題目再次出現(xiàn),我又問:“這次誰愿意讀題?”上了一次當后,學生沒有立刻舉手,都在認真看題,陸陸續(xù)續(xù)才把手舉起來。我再請一名學生來讀,題目再次隱去……這樣的訓練是培養(yǎng)學生集中精神去審題,而不是“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多次訓練后,學生就會抓住題目的本質(zhì),把握審題的方法。
2.對比訓練
針對學生審題中常見的問題,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經(jīng)常進行對比性題組訓練。比如在“百分數(shù)解決實際問題”的練習中,我出示了一組對比題:(1)某工廠七月份用煤60噸,七月份比六月份少用煤25%,六月份用煤多少噸?(2)某工廠七月份用煤60噸,六月份比七月份多用煤25%,六月份用煤多少噸?這兩題部分條件相同,而問題不同,可讓學生在對比中掌握單位“1”已知或未知時不同的解題策略,在比較中感受審題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從而避開題目“陷阱”,讓審題的技巧更加嫻熟。
三、省——引導反思
“教是為了不教,錯是為了不錯”,學生掌握審題方法,進行系列的訓練后,可能還是會出錯,教師就要善于將審題中的錯誤作為生成的資源加以利用。
特級教師華應龍有一堂經(jīng)典的復習課——“審題”,他設計了一個十分有意思的“圈套” :“如果你已經(jīng)認真讀完了7道題目,就只要完成第1題”,讓學生親身體驗審題是多么的重要。在解決其余6題的過程中,出錯的經(jīng)歷在學生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記。課后,華老師讓學生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學生對于如何審題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真知灼見,儼然成了經(jīng)驗交流會。這個案例充分說明,教師苦口婆心地勸上百遍“要仔細審題”,不如讓學生經(jīng)歷幾遍失敗的體驗?!扒败囍b,后事之師”,引導學生反思為什么會出錯,積累經(jīng)驗,才能避免下次出現(xiàn)同樣的審題失誤。
良好的審題習慣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養(yǎng)成的。教師要在教學中精心設計練習,讓學生體驗失敗,真正懂得審題的重要性,再結合審題訓練,突破思維定式,提高審題能力。
(責編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