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雅琴
語文教育專家陳鐘老師說:“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的深處。語文課首先要上出語文味兒,要上得樸素自然,要向?qū)W生傳遞語言深處的美?!贝_實,豐富多彩的語言及其組合形式在特定語境中的含意是什么,有哪些意蘊、情味,表達效果好在哪里,為什么選擇“這一個”,等等,都是需要品味的。這就要求教師對語言文字有獨到的發(fā)現(xiàn)和感悟,盡可能尋找到一個理想的切入點,搭建一個富于匠心的語言領(lǐng)悟的平臺。只有師生品味課文語言的“自在行為”成為實踐活動中廣泛的“自覺行為”,才能從整體上提高課堂教學(xué)中語言學(xué)習(xí)的水準(zhǔn)和境界。試擇取四例略作解說。
1.“淡然”的具體表現(xiàn)
“魯迅不是一般的文學(xué)家,而是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民族思想源泉性的思想家、文學(xué)家。”(錢理群教授語)閱讀魯迅先生的作品,不僅要注意他“說了什么”,更要注意他是“怎么說”的,包括他是如何把語言“放在紙上,放在心里,用紙的砧、心的錘來錘煉它們”(孫犁《好的語言和壞的語言》),以使文意表達得更準(zhǔn)確、鮮明、生動。比如教讀小說《祝?!?,在品味“我”向魯四老爺家的短工詢問祥林嫂死訊這一片段時,筆者提問:你覺得短工對祥林嫂的死持什么態(tài)度?他對于回答“我”的問話有興趣嗎?學(xué)生基本能依據(jù)原文的“他淡然的回答”給出正確答案。教師追問:如果只看答話本身,你能看出短工對祥林嫂的死很漠然,并且全無作出應(yīng)答的情緒嗎?學(xué)生頓時陷入了沉思。教師提醒:請結(jié)合上下文,仔細揣摩短工的答話特點。同學(xué)一番揣摩后,終于有所體悟。該處的原文是:
……我也就鎮(zhèn)定了自己,接著問:
“什么時候死的?”
“什么時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罷。——我說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還不是窮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沒有抬頭向我看,出去了。
“什么時候?”“怎么死的?”顯然是承“我”的問話而來(形式上是在重復(fù)“我”的問話),這意味著于短工而言,是因為面對“我”一再追問,不回答不好,為完成任務(wù),短工才漫不經(jīng)心地勉強作答以交差;至于“還不是窮死的”這一反問,既十分籠統(tǒng),語氣中已有些不耐煩,而且說話也不避諱了(他前面說祥林嫂“老了”是避諱)。由此可見,短工對祥林嫂之死根本無動于衷,覺得“我”的問題根本不值得回答,人心之冷漠、麻木被刻畫得入木三分。
2.“‘起!——起!哎,它起來了”背后的情味
汪曾祺在《晚翠文談》中說,“語言是活的,滾動的。語言不是像蓋房子似的,一塊磚一塊磚疊出來的”,“語言像樹,枝干內(nèi)部汁液流轉(zhuǎn),一枝搖,百枝搖。語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語言,是一個有機整體”。汪先生散文的語言是一種詩化的語言,其特點是疏淡雅致、“平淡有味”,這在《葡萄月令》里體現(xiàn)得相當(dāng)?shù)湫?。如文章“三月”部分有如下?shù)段:
三月,葡萄上架。
……
然后,請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來,得費一點勁。大的,得四五個人一起來?!捌?!—— 起!”哎,它起來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條向三面伸開,像五個指頭一樣地伸開,扇面似的伸開。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涼涼快快地在上面待著。
上了架,就施肥。在葡萄根的后面,距主干一尺,挖一道半月形的溝,把大糞倒在里面。葡萄上大糞,不用稀釋,就這樣把原汁大糞倒下去。大棵的,得三四桶。小葡萄,一桶也就夠了。
對于這部分文字,實際教學(xué)中我是如此導(dǎo)讀的:
(1)抽讀“三月”部分,詢問學(xué)生朗讀時是怎樣處理節(jié)奏、語氣與重音的;師生一起思考“‘起!—— 起!哎,它起來了”的朗讀處理。
①有人說,汪先生的文章不是用眼睛看的,要靠嘴巴來讀;讀,才能讀出汪先生文章獨特的韻味。這里的“起!—— 起!”是勞動號子;整句話簡約而不簡單,寫盡了作者動機單純的期盼之情與充滿童真的好奇之心(“哎,它起來了”簡直就是從孩子口中發(fā)出的話語)。
②教師范讀“然后,請葡萄上架……”,學(xué)生齊讀此段。
(2)品味“然后,請葡萄上架”中的“請”字,“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來”的“趴”字,以及“把枝條向三面伸開,像五個指頭一樣地伸開,扇面似的伸開”這組排比句。
①“請”字讓前面?zhèn)淞稀⑴倏?、豎柱的活兒變得輕松有趣了,勞動不再是一種又臟又累的體力活,而是充滿了詩意(我們似乎看到了果農(nóng)們勞動時滿面笑容、精神煥發(fā)的樣子)。“趴”字把老藤寫活了,它休養(yǎng)了一個冬天,該出來舒展舒展筋骨了。
②“把枝條向三面伸開……扇面似的伸開”,該句敘述葡萄上架的操作方法,用比喻、反復(fù)、排比修辭,細致地描摹了枝條展開的狀態(tài);三個狀語鋪陳,字里行間可見勞動者對葡萄的小心翼翼、百般呵護,以及看到葡萄上架后內(nèi)心的舒坦、輕松。
3.不合常規(guī)的“住那兒多年了”
不合常規(guī)的語言,就是與正常的表述方式不同的語言。有些課文中,作者會用言不及意甚至違背常規(guī)的方式來表達不想直白表露的內(nèi)容,讓自己的意圖、情感等含蓄地濃縮在更為適當(dāng)?shù)谋硎隼?,蘊含在那些看似不合習(xí)慣的語句之中。如楊絳名篇《老王》中有這樣一段話:
有一天傍晚,我們夫婦散步,經(jīng)過一個荒僻的小胡同,看見一個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幾間塌敗的小屋,老王正蹬著他那輛三輪進大院去。后來我坐著老王的車和他閑聊的時候,問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說,住那兒多年了。
按常理說,作者詢問那個大院是不是老王的家,老王應(yīng)該直接回答“是”或者“不是”,然而他卻含含糊糊地答了一句“住那兒多年了”。仔細品味,這句話意蘊非常豐富,它包含著老王無盡的酸楚和無奈:他的確住在那兒,那兒也能稱得上“家”;但他孤身一人,困居一隅,這又怎能算得上一個“家”呢?因此,文章看似平靜的敘述中,表現(xiàn)出來的實則是老王對貧寒的生活、凄苦的處境的感懷,流淌出來的是作者對獨身而貧苦的老王深切的同情。
4.“即使”這個虛詞并不虛
節(jié)選自《巴黎圣母院》的課文《一滴眼淚換一滴水》,其開頭段如下:
這些觀眾看見四名軍警從早上九點鐘就站在刑臺的四角,就預(yù)料到將要執(zhí)行什么樣的刑罰,即使不是絞刑,也會是笞刑、割耳或別種苦刑。人群很快聚攏來,最后那四個軍警被擠得太厲害,便只好不止一次地用馬屁股和鞭子把他們“趕開”,這是當(dāng)時人們的說法。
在“裸讀”本篇課文時,段落中的“即使不是絞刑,也會是笞刑、割耳或別種苦刑”讓我停頓下來,凝神思考起“即使”一詞有何意味。我的理解是:“即使”者,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的關(guān)聯(lián)詞語;“即使不是絞刑”的言外之意應(yīng)是“最好是絞刑”,退而求其次,那么“笞刑、割耳或別種苦刑”我們勉強也能接受。例如日常生活中,公司職員可能會對領(lǐng)導(dǎo)說:“即使公司不能開給我萬元月薪,每月八千元總該有的吧?!比绱吮磉_,正意味著“萬元月薪”是再好不過的,“八千”則是“我”的最低目標(biāo)(能接受的底線)。在雨果筆下,數(shù)量眾多的中世紀(jì)群眾以“欣賞”到“絞刑”(他人慘遭屠戮)為生活中莫大的樂趣,可見其冷酷、殘忍、愚昧到了何種程度!當(dāng)然,選文值得品味的語言點還有很多。如“這時,人們看見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獨眼里,滾出了一大顆眼淚”,有的譯本譯成“這時候,他那一直干涸而焦炙的獨眼里,涌出一大滴淚珠”,可引導(dǎo)同學(xué)比較哪個譯文更為形象、傳神。事實是,教師一旦對文本多處語言能有一番個性化的透徹琢磨,課堂教學(xué)的自信心必然大大增強,這對于閱讀活動的順利展開,無疑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