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占濤
說說“酸葡萄心理”
胡占濤
《狐貍與葡萄》這則寓言故事,大家都是十分熟悉的。狐貍因為摘不到誘人的葡萄而自我安慰道:“那葡萄是酸的,即便摘到了,也不能吃!”于是,就放棄了努力摘葡萄,心安理得地去尋其他的食物去了。故事淺顯易懂,但寓意卻意味深長。學習、工作中,我們都會碰到這樣的情形,有時候也會出現(xiàn)像狐貍這樣的“酸葡萄心理”。
“酸葡萄心理”反映了無法正視內心的挫敗感。一個人產生“酸葡萄心理”的前提是未能實現(xiàn)自己的預期,而又不愿輕易接受或面對失敗的現(xiàn)實。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有那個階段特別看重或關注的事,在校園讀書的時候,希望成績優(yōu)秀,為職業(yè)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希望能給領導留下好的印象,工作上盡快嶄露頭角,等等。可以說,目標驅動,對于每個人的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都是十分重要的。目標也有大有小,有清晰路徑也有虛幻想法,影響目標實現(xiàn)的客觀環(huán)境也一直處在變化之中,具體到個人,稟性、天賦、基礎條件等也不盡相同,諸多的不確定性,導致目標實現(xiàn)的結果自然也是不確定的。目標實現(xiàn),自然是成功的喜悅;目標未竟,必定是失敗的淚水。往往來說,成功的喜悅是短暫的,而失敗的淚水則總會刻骨銘心。對于誰而言,面對失敗,第一時間內心都是無法淡定的,都是抗拒的、抵觸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人開始接受,開始冷靜地思考、反思,對于為何失敗,原因也逐漸明了;而有些人則是在自怨自艾,沉浸在“為什么失敗的是我”的嗟嘆之中,久而久之,非但不能客觀地分析、看待自我,更開始從心理上進行自我麻醉。
“酸葡萄心理”反映了不能客觀看待別人的成功。也許你會講,“我沒什么目標,我也不要什么成功,爭個第一第二出來,隨大流就好!”什么叫“隨大流”?“隨大流”就是你的目標!人是社會性的生物,注定方方面面都受環(huán)境、社會的影響,沒有誰真正做到特立獨行或者離經(jīng)叛道。這樣,問題就來了。比如,你有一個很要好的“小伙伴”,同時分配到同一個單位,起點基本相同,一年兩年大家都差不多,三年五年差別也不大,八年十年過去,差別就很大了。你怎么看?心里能夠平靜如水么?即便你能淡然處之,身邊的同事、家人可能也要在你面前旁敲側擊了。你可能嘴上會說:“干嗎跟別人比??!人比人,氣死人,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如果心里也這么想,那倒是很好。但很多人心里可能想的是:“要是我當初……,現(xiàn)在哪有他的份!”“有什么了不起的,白給我干,都懶得干!”“他能有什么本事!不就是背靠大樹好乘涼么!”你看,這不就是赤裸裸的“酸葡萄心理”么!舉這樣的例子,并不是要引起兢兢業(yè)業(yè)、默默干工作的同志與領導之間的對立和矛盾。崗位分工不同,注定領導是少數(shù),如果大家都去當領導,那還能領導誰呢?看到別人事業(yè)取得成功,內心的羨慕是肯定的,同時要客觀地看待別人的成功,更要看到別人成功背后的東西以及自己對比存在的差距,而不能讓“酸葡萄心理”發(fā)酵,主觀盲目地評判別人。
莫讓“酸葡萄心理”影響自己前進的腳步。狐貍沒有吃到葡萄就放棄了,悻悻地離開,去尋其他的食物了。而另一則寓言故事里的烏鴉,將一塊塊石塊銜進瓶子里,最終喝到了水。面對失敗,一時出現(xiàn)“酸葡萄心理”沒什么,甚至有時候還有助于緩解心理的壓力,從而客觀地思考;但如果一碰到什么困難,就“酸葡萄心理”爆棚,就自我安慰、自我麻痹,那以后的路也應該沒什么趣味可言了。狐貍反復跳很多次,還是夠不到葡萄,說明當前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超越了自己的能力范圍,這個時候要么學習烏鴉,改變當前的環(huán)境條件,要么借助外力,尋求幫助以擴大自己的能力范圍,最終的目標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吃到葡萄。至于葡萄是酸的,還是甜的,只有真正吃到了,才有發(fā)言權。
【作者系92095部隊裝備部參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