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效祥
欄目編輯:韋國良
感謝一路有你
☉馬效祥
欄目編輯:韋國良
分別之后,才覺想念。從與學刊初次相見,至今已過去了一年有余。每月月初收到刊物的一剎,內(nèi)心總是激動得無以言表,就像是收到了一封厚實的家書,各方政工強手、前輩大咖在刊物里談經(jīng)論道,共享真知,像極了家中長輩的諄諄教誨。
感觸一:鐵杵成針非一時之功,好文佳作非一蹴可成。學刊的精品意識一直為廣大讀者稱道,每篇文章內(nèi)容都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極具指導性、實用性和可讀性。可知這精品的背后蘊含著編輯們多少的心血?每篇文章從選稿、編稿到校稿、刊印再到打包郵寄,都由幾位編輯親手操辦。為保證文章質(zhì)量,每篇文章都要經(jīng)四道審核重重把關(guān),每道審核都要逐字逐句仔細斟酌,遇到歧義難解之處還要與文章作者聯(lián)系溝通,一些生冷引文甚至要到地方圖書館查證。作為月刊,編輯們幾乎鮮有閑暇。盡管如此,編輯們的敬業(yè)精神和嚴謹細致作風一直堪稱楷模。記得有一次,我與另一位實習編輯在校稿時因粗心沒能發(fā)現(xiàn)稿件中的一個錯別字,沒想到韋編輯當晚就在復審時發(fā)現(xiàn),沒讓險情變錯情。那一次的經(jīng)歷讓我知道,編輯部的工作必須細之又細,做好編校工作不僅需要真功夫,更要下細功夫。一個錯別字影響的不僅是讀者的閱讀體驗和單篇稿件的質(zhì)量,更會對學刊形象造成不好的影響。
曾聽有人說:“編校稿件有何難?不過是調(diào)結(jié)構(gòu)、查錯字、排排版而已,工作簡單重復?!逼鋵嵅蝗弧>幮8寮枰獦O強的語言文字駕馭能力和政策理論水平。編輯部常年訂閱大量軍內(nèi)外報刊,編輯們在處理日常工作之余,會閱讀許多時政熱點、政論學術(shù)、文學作品,常年筆耕不輟,每篇稿件投上來,編輯們還要結(jié)合當前形勢和部隊實際反復斟酌、修改,有時為了一句話、一個字,幾位編輯都會聚到一起反復討論。品讀學刊文章,常有直擊靈魂深處、直指問題根源的透亮之感,這正源于文章作者和編輯們扎實的理論功底、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和嚴謹?shù)闹螌W為文態(tài)度。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每名成員都能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語言的力量,都能在嚴謹細致的工作氛圍中形成對文字的敬畏之感。
因此,學刊每期文章既是精品之萃,也是心血之作,每次品讀,我都會有一種膜拜經(jīng)典的神圣感。曾經(jīng)在此實習工作的我,深知編輯工作的不易,要做精做細,為讀者獻上一篇篇直擊心靈、富含啟示價值的精品文章,足以彰顯編輯們的奉獻精神和責任擔當。
感觸二:以筆探路、以文輔政的情懷。初涉政工崗位的迷茫是由文字打破的。人們常說,每一種經(jīng)歷都是一種成長,在學刊幫助工作的幾個月里,我漸漸養(yǎng)成了一種習慣,用筆記錄所思所想,用文章總結(jié)所學所感。為什么會這么做?就是在學刊實習的日子里,我總在想為什么別人能寫出這么精美又有思想的文章?為什么別人能將心中的想法提煉成筆尖的文字?幾位編輯曾告訴我,“你年輕底子薄,要多積累”。編輯部大量的書報刊資料,和飽學博聞的編輯們,既為我的成長指明了方向,開闊了視野,也幫助我對文字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認知。
理工科畢業(yè)的我曾把寫文章當成一種負擔,文字在我眼里一度只是一種工具,感情上沒有太多的親昵?;蛟S是“近朱者赤”的原因,編輯們對文字的執(zhí)著和熱愛感染了我,一段時間熏陶下來,我漸漸能在字里行間觸摸到作者寫作的思路了,也能用手中的筆把文字陳列成我想要的樣子了。開始只是一些札記、新聞,幾次三番嘗試下來,我發(fā)覺文字組合竟然是這樣的可愛。任職之后的體驗更讓我明白,文字能力對于政工干部而言,不僅是一項基本技能,更是破土探路、以文輔政的重要法寶。學刊的欄目設(shè)定緊跟部隊形勢任務(wù)發(fā)展,內(nèi)涵豐富,啟迪性、指導性很強,每次工作中遇到難題困惑,總能在學刊刊發(fā)的文章中找到參考答案。工作中偶有所感,也能在品讀大家之談中,進一步聯(lián)系實際校正偏差、凝練思想。
《政工學刊》讓我明白了,文字是有力量的,力量來源于思想,而思想來源于理論和實踐的有機融合。作為軍隊政治工作者,不僅要挺直腰桿子、用好槍桿子,也要轉(zhuǎn)起腦瓜子、握緊筆桿子,充分發(fā)揮語言文字對政治工作的強大推動力。
感謝生命中有你,為我的成長打開了一扇窗。我相信時間終會將最有分量的記憶沉淀下來,凝練成我對待文字、對待人生的信念和態(tài)度。
【作者系92076部隊政治處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