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科技職業(yè)學院,山東 東營 257335 )
[摘 要] 從專業(yè)化角度出發(fā),《汽車機械基礎》屬于一門系統(tǒng)性課程,融合了《液壓傳動》《工程材料》以及《機械設計》等多門學科,有著教學時間短、知識面廣以及內容跨度大等特點。就教學層面而言,在項目化教學改革下,高職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情況直接關系到相關專業(yè)課的有效學習,意義重大。就項目化教學背景下《汽車機械基礎》教學改革展開詳細論述。
[關 鍵 詞] 項目化教學;汽車機械基礎;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6-0025-01
項目化教學是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已經被廣泛應用到了高職院校多種汽修類專業(yè)課教學活動中,具體操作方法為將整部汽車劃分成多個項目,包括變速器、制動系統(tǒng)以及轉向系統(tǒng)等,然后將所有項目拆分、再組裝。具體來說,實際教學期間專業(yè)課中的相關汽車零部件會被完全呈現(xiàn)出來,有助于學生學習,符合高職學生特點,應用效果顯著。
一、《汽車機械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與實際脫節(jié)
現(xiàn)階段,《汽車機械基礎》所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而且涉及范圍廣。實際教學中,大部分高職院校都堅持在針對性原則上進行課程設置,造成教學內容以及專業(yè)學習之間的脫節(jié),過于偏重理論化內容學習,且知識相對抽象,很難使學生得到真正理解,最終難以實現(xiàn)知識的活學活用,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教學方法單一
目前,在教育事業(yè)改革背景下,已經有大多數(shù)高職教師認識到了主觀能動性的重要價值,樹立起了“以生為本”的理念,然而,還是有少數(shù)教師在講授《汽車機械基礎》這一課程的時候,所采用的教學方法相對單一,師生互動比較缺乏,從而使學生學習處于被動狀態(tài)。此外,《汽車機械基礎》有較強的實踐性,所學習的知識比較抽象,只是依靠教師講解很難使學生徹底理解,缺乏形象化展現(xiàn),教學效果不佳。
二、項目化教學背景下的《汽車機械基礎》教學改革
(一)做到教學內容的歸類比較
項目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講解課本中的傳動結構,之后再借助專業(yè)化的比較手段實現(xiàn)項目外傳動機構講解,例如,運用項目化教學方法對齒輪傳動結構、具體工作原理以及相關參數(shù)等進行講解,然后在此前提下講解鏈傳動知識,指導學生在系統(tǒng)化分析齒輪傳動方法的基礎上,對兩者進行對比,進一步總結兩種結構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最后結合實例明確兩者的應用范圍,比如,自行車當中主要是運用鏈傳動,而手表則是運用齒輪傳動。
(二)自制簡易模型
《汽車機械基礎》課程中的一些知識不僅不能夠在項目化教學中找到,也難以找到能夠進行比較的項目,然而該知識卻被應用到汽車部件實際生產過程中,例如,形位公差知識,盡管汽車零部件生產必須要運用形位公差,然而該知識點卻是肉眼看不到的,是一種微觀東西,需要借助儀器進行檢測才能夠獲得。實際教學期間,學生在學習相關汽車零部件知識的時候,不能夠看清楚形位公差大小或者是實際形狀,形位公差形狀非常抽象,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想象力。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自制簡易模型,或者是制作動畫課件的方式,增強其直觀形象,便于學生理解。
(三)學會運用簡單實驗
目前,《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中的相關知識是人們對實踐經驗進行總結之后獲得的,具有肉眼看不到以及模型難以表達清楚的特點,必須要借助相對復雜化的數(shù)學公式進行進一步推導,難度非常大。例如,金屬材料所具有的機械性能,當對金屬材料實施熱處理的時候,其內部結構將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轉變,而這些轉變難以讓人充分感知到,甚至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采用實驗教學的方法,借助事先準備好的幾根橡皮筋,在課堂上讓學生拉伸,并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回憶吹氣球的知識經驗。實質上,在拉橡皮筋或者是吹氣球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就能夠觀察到相關的變化,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金屬桿拉伸試驗,從而使學生更容易充分理解金屬材料在拉伸試驗過程中相關性能的變化情況。
總而言之,在項目化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多種汽車零部件、專業(yè)化測量儀器以及拆裝工具等都屬于《汽車機械基礎》教學內容,所以,在《汽車機械基礎》實際教學期間,完全可以利用項目化教學提供的便利條件積極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把一些抽象化的知識或者是零部件圖紙借助汽車零部件實物具體化,從根本上提高《汽車機械基礎》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朱梓中.高職院?!镀嚈C械基礎》課程教學模式分析[J].科技展望,2016(23):225.
[2]張曉春.試析機械專業(yè)機械基礎課程教學[J].科技資訊,2015(13):185.
[3]韋巧英.《汽車機械基礎》中齒輪傳動項目教學方法探索[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5(4):29-31.
①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課題“職業(yè)院校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編號:16SC13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