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新洲區(qū)三店街道辦事處,湖北 武漢 430408)
[摘 要] 教師與問題學生的關(guān)系不和諧,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教師與問題學生的關(guān)系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發(fā)展。教師應該全面了解、肯定和鼓勵這類學生,并在思想和行動上做他們的榜樣。
[關(guān) 鍵 詞] 問題學生;師生關(guān)系;尊重;肯定;鼓勵;德育
[中圖分類號] G45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6-0042-02
當今,教師與問題學生之間的關(guān)系十分值得我們探討。本文通過對《論語》第五篇《公冶長》的第一章中孔子與公冶長師生關(guān)系的探討,引發(fā)出對當今教師與問題學生之間關(guān)系的思考。
孔子與公冶長的關(guān)系即教師與犯罪學生的關(guān)系。為了本文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筆者主要基于孔子與公冶長的關(guān)系來探討教師與問題學生的關(guān)系。其原因有二:其一,現(xiàn)代社會分工明確。相關(guān)的司法機關(guān)將對犯罪學生實施教育和刑罰,如:少年犯管教所、少年教養(yǎng)所等為犯法學生提供教育改造,之前對他們富有教育責任的教師無需一直對他們負責,待他們改造完成后可以獲得人道主義待遇。其二,孔子與當代教師所面對的學生對象有所偏差,孔子面對的對象是犯罪學生,而當代的教師面對的對象是問題學生,但在探討教師與問題學生的關(guān)系時,孔子與公冶長的關(guān)系依舊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一、公冶長與孔子的關(guān)系
公冶長,字子長,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名列二十。公冶長從小家中貧困,但是聰穎好學,謙和忍讓?!犊鬃蛹艺Z·弟子解》說, “公冶長,魯人,字子長,為人能忍恥,孔子以女妻之”。他還博通書禮,德才兼?zhèn)?,終生治學不仕祿。《大成通志》載:“世傳長能通鳥語。”相傳公冶長通鳥語,并因此無辜獲罪。
論語中的第五篇《公冶長》的第一章中這樣寫道,“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云渥悠拗??!惫遍L在牢獄之中,孔子相信他是無罪的,并且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學生的信任、肯定以及尊重。假如此時孔子對公冶長采取的是不信任、不尊重、不鼓勵的態(tài)度,公冶長在出獄之后可能不會成為圣賢,甚至可能怨天尤人、自暴自棄了??鬃铀鰧τ诠遍L來說是莫大的鼓勵。公冶長之后并沒有讓孔子失望,魯君多次請求他做大夫,他都拒絕了,一心一意繼承孔子,教學育人。
二、教師與問題學生關(guān)系不和諧的原因
(一)教師的原因
其一,我國仍舊是應試教育,教師都追求升學率,教學重點集中于課本知識的傳授,主要以學生成績的高低來評判學生的好壞。很多教師都偏愛優(yōu)等生,冷落問題學生,對待學生不能一視同仁。教師們會認為問題學生無可救藥、朽木不可雕也,當問題學生意識到老師為他們貼上了“問題”標簽,就會對自己失去自信,認為自己不管怎樣都不好,從而破罐子破摔。通常,教師都直接放棄了對這類學生的了解,忽視了這類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狀況。因此,教師和問題學生之間很容易產(chǎn)生矛盾,導致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不和諧。從而,二者之間缺少了一個溝通的平臺,師生關(guān)系不和諧。
其二,我國教師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觀念的影響,師道尊嚴。對于這些問題學生,教師一般都會對他們犯的錯誤嚴加指責,甚至有一些教師還會對這類學生進行體罰、嘲笑、羞辱,二者缺乏平等的交流。這種做法容易挫傷問題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產(chǎn)生逆反心理來抗衡,維護自尊。這種不適當?shù)慕逃粫绊懰麄兩硇牡慕】蛋l(fā)展,讓這類學生更加叛逆,自暴自棄,甚至是仇視教師、仇視學校。
(二)學生的原因
問題學生由于不能滿足應試教育的要求,得不到教師的關(guān)注、關(guān)愛和引導,同時,他們自身也不善于主動與老師交流,無法消除自己在生活中的疑惑,無法消除自己與教師的誤會,使他們與教師之間的關(guān)系疏遠。
另外,這些學生成為問題學生也有著他們自身的責任。其一,他們?nèi)菀资苷T惑,可能受一些低俗的音像制品、圖書、不良娛樂場所的影響,而產(chǎn)生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和不當?shù)那槿?,并占?jù)了他們的大部分生活時間,如:吸煙、打牌、喝酒、打架等。其二,大部分問題學生由于成績差、行為差而被其他同學看不起,他們遭到排斥后,就只有與自己同是問題學生的人交友,甚至受到壞青年的教唆。其三,問題學生意志薄弱,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不愿意深入探究,甚至會覺得痛苦。平日里,他們的性情浮躁,易偏激。教師對他們的管教,可能會引起他們的厭惡。這些都不利于問題學生與教師之間和諧師生關(guān)系的建立。
三、改善教師與問題學生關(guān)系的建議
(一)全面了解問題學生
目前,有不少教師認為問題學生成績不好、表現(xiàn)不好,甚至惹是生非,對他們的態(tài)度往往是批評、指責以及不重視。因而,導致這些問題學生在心理上對教師不信任和排斥,甚至拒絕和教師合作。為了轉(zhuǎn)化這些問題學生,教師應該全面了解這些學生,寬容他們的缺點和不當行為,通過與這些學生的交流來了解他們的內(nèi)心,讓他們把自己當作朋友,并細心為他們排除困惑、解決問題,促進他們學習的進步,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只有深入了解他們,教師才能用最好、最科學的方法教育這些學生,讓他們回到正軌。首先,教師應該了解這些孩子成為問題學生的原因,如:遇到家庭的問題、不能適應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等。只有了解到原因,才能抓住問題的癥結(jié)。其次,教師要了解這些學生的學習情況,如:學習中遇到哪些困難。對問題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有利于輔助他們成績上的提高。再次,教師要了解問題學生的個性和心理品質(zhì),支持和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不應該強迫其放棄,強迫他們?nèi)プ鲎约翰幌胱龅氖虑?,這樣才能逐步有效地轉(zhuǎn)化問題學生。最后,教師要了解問題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zhì)。問題學生思想品德素質(zhì)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走向。若他們不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極有可能走向犯罪。教師應該深入了解,并對他們進行相應的道德品質(zhì)教育,指導他們的行為習慣。
(二)尊重問題學生
人本主義教學觀中認為,教師應該充當學習的促進者,以學生為本。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人格,促進學生認知的發(fā)展。那么對于問題學生,教師首先應該做到尊重他們,即使他們有過錯、成績不好、與教師意見不一致、冒犯教師,而不應在他們犯錯時進行體罰、責罵,甚至是羞辱,否則他們會更加叛逆、我行我素。在問題學生犯錯時,教師應該冷靜下來,心平氣和地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yōu)槭裁催@樣做,讓他們了解到自己這樣做有什么不妥,以后應該怎么做。
(三)肯定和鼓勵問題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道:“贊揚差生極其微小的進步,比嘲笑其顯著的劣跡更文明?!苯處煵粦邌萦趯栴}學生做出肯定和鼓勵,這些學生也希望能得到教師的關(guān)注。一方面,教師應該肯定他們,鼓勵他們。當他們做錯事情后,能夠勇敢地承認錯誤、積極地改正錯誤,教師給予肯定;當他們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行為上取得了一點點進步,就算這種進步十分細微,教師也應該給予肯定,讓他們有改變自己的勇氣。這樣,當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guān)心、鼓勵、肯定,自然會充滿信心去努力讓自己變得優(yōu)秀。另一方面,某些問題學生可能會在學習過程中與教師的意見不一致,甚至是頂撞、冒犯教師,一般情況下教師都會批評他們,并強迫他們接受自己的“命令”。實際上,這就打壓了他們的個性。教師還應該應用適當?shù)姆椒ㄔ谶m當?shù)臅r間給予這些學生鼓勵,例如:私下經(jīng)常與這類學生交流,課上帶領(lǐng)班級中其他同學一起來鼓勵他們,鼓勵他們克服自己的心理問題,鼓勵他們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生活的現(xiàn)狀,鼓勵他們以正確的方式與人交流等。
(四)教師應以自身優(yōu)秀的德行來感化問題學生
教師是教育活動中的促進者,為了使得問題學生走向正軌,教師不能忽視對處于問題學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教師自身應該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zhì)和行為,為這類學生樹立榜樣,來加強對這類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他們樹立人生的奮斗目標,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教師還應該通過交流,讓這類學生具備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了解什么是違法以及違法的后果,讓他們知法、守法、懂法。
四、結(jié)論
教師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做人的引導者,對學生的言行舉止具有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對于問題學生。教師與問題學生關(guān)系的和諧程度,直接影響著這類學生的前途。教師自身的言行會影響他們的言行,是他們航行的指南針;教師對他們的尊重,是他們航行的舵;教師對他們的肯定和鼓勵,是他們航行的槳。若教師能夠以合理的方式來處理其自身與問題學生的關(guān)系,不歧視他們,主動去了解他們,給予更多的肯定、鼓勵和信心,就可以將這群學生拉回到健康的學習生活中來。
參考文獻:
[1]華文兄弟文化公司.孔子家語[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2]張燕嬰.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李燕青.“問題學生”的形成及轉(zhuǎn)化策略[D].江西師范大學,2005.
[4]趙翠蘭.師生互動中問題學生的社會建構(gòu)探析[D].魯東大學,2008.
[5]霍麗娟.“問題學生”的成因與道德教育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8.
[6]王菲.孔子的女婿和侄女婿[J].春秋,2006(2).
[7]何英.關(guān)于“問題學生”研究的綜述[J].現(xiàn)代基礎(chǔ)教育研究,2013(9).
作者簡介:鄒筱雯(1990—),女,畢業(yè)于中南民族大學,教育經(jīng)濟與管理碩士研究生,現(xiàn)于武漢市新洲區(qū)三店街道辦事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