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計算機網絡發(fā)達的今天,各行各業(yè)都在受到互聯網的沖擊。網絡空間的隱蔽性、虛擬性、復雜性等特點,使得網絡犯罪的主體對象廣泛、發(fā)展迅速,網絡犯罪案件的數量呈上升趨勢。根據《2011-2015年度網絡違法犯罪大數據報告》,近5年來網絡違法犯罪案件的數量不斷攀升,犯罪主體日趨年輕化,社交軟件是實施網絡違法犯罪的重災區(qū)。就網絡詐騙類型來說,虛假兼職占比高達30%,退款欺詐位列第二,占比18.2%。網上賭博、金融理財以及網游交易三類也極易誘發(fā)網絡詐騙。 網絡犯罪案件數量的增多,必將加大法院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這對處于審判階段的法院來說是一大挑戰(zhàn),也給刑事訴訟程序尤其是網絡犯罪案件管轄權的認定帶來新的問題。
一、關于網絡犯罪案件地區(qū)管轄制度須認清的幾個問題
就目前的法律規(guī)定來說,關于網絡犯罪案件地區(qū)管轄制度的法律法規(guī)已經有了初步規(guī)定,主要有三部即刑事訴訟法、2012《高法解釋》、2014《意見》。由此,刑事管轄制度在法學理論上出現了分野:傳統犯罪案件的地區(qū)管轄和網絡犯罪案件的地區(qū)管轄。很多人對二者的內容和關系,存在認知上的缺陷,因此有必要認清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首先,要清楚傳統犯罪案件管轄權的確定,是刑事訴訟法第24條的一般規(guī)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審判更為適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傳統犯罪案件的“犯罪地”很好確定,也是法院審理的常態(tài)案件。而網絡犯罪案件介入了一種特殊的犯罪工具——計算機網絡。這意味著犯罪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犯罪,它使得犯罪的領域擴大、使得偵查案件的難度加大,也使得法院需處理的案件難度增強。所以法律對網絡犯罪案件的“犯罪地”的規(guī)定明顯不同于傳統犯罪案件。
其次,要清楚的是傳統犯罪案件的管轄規(guī)則是原則性的規(guī)定,它不因網絡的出現而失去適用的價值。有些人認為“傳統管轄規(guī)則過于滯后而缺乏時代價值”,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刑訴法理論的固有穩(wěn)定性,普通民眾應認識到一般法律的普適性。而司法制度的也有彈性和靈活性,立法者也根據傳統管轄理論來冷靜思考了網絡犯罪的管轄問題。
最后,要清楚的是我國目前對網絡犯罪案件的管轄已經有了相關的司法解釋和法律規(guī)定。筆者瀏覽2014年相關文章時看到《網絡犯罪案件管轄的確定》一文,文章中存在 “現在我國法律對于網絡犯罪案件的犯罪行為地的確定問題,并沒有專門的司法解釋,可以借鑒民事侵權行為案件的規(guī)定”的說法。殊不知,2012年《高法解釋》第二條第2款就有規(guī)定,更有2014年《意見》的第2條規(guī)定:“網絡犯罪案件由犯罪地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網絡犯罪案件的犯罪地包括用于實施犯罪行為的網站服務器所在地,網絡接入地,網站建立者、管理者所在地,被侵害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或其管理者所在地,犯罪嫌疑人、被害人使用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所在地,被害人被侵害時所在地,以及被害人財產遭受損失地等?!本W絡民事侵權案件與網絡犯罪案件有本質上的不同:前者屬于民事訴訟程序,而后者屬于刑事訴訟程序。退一步講,既然已經有網絡犯罪案件的司法解釋了,又何來借鑒民事侵權案件的規(guī)定呢?這對不知法的公民而言也是一種誤導。
二、三部網絡犯罪案件地區(qū)管轄法律之間的關系
從法律的整體來看,以上闡述的《刑事訴訟法》第24條、2012《高法解釋》第二條第2款、2014《意見》第2條關于犯罪案件地區(qū)管轄的法律規(guī)定,后兩條是對刑訴法的演變,是基于刑訴法原則性規(guī)定的擴展,是網絡犯罪案件地區(qū)管轄的具體規(guī)定。刑訴法是一般原則,刑訴司法解釋和《意見》是特殊法條,二者為一般法與特殊法的關系。
從規(guī)定的范圍來看,司法解釋和公安部《意見》對“犯罪地”的范圍進行了擴大。傳統的“犯罪地”犯罪行為地和犯罪結果地通常指特定的某一處,而網絡犯罪案件“犯罪地”的行為發(fā)生地和結果發(fā)生地有多處:行為發(fā)生地包括實施犯罪行為的網站服務器所在地,網絡接入地,網站建立者、管理者所在地;結果發(fā)生地包括被侵害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或其管理者所在地,犯罪嫌疑人、被害人使用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所在地,被害人被侵害時所在地,以及被害人財產遭受損失地。此外,2014《意見》第2條規(guī)定“必要時,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公安機關立案偵查”,說明犯罪嫌疑人“居住地”也是網絡犯罪案件確定地區(qū)管轄的標準之一。如此看來,幾乎將網絡犯罪行為的各個聯接點都囊括了進去。
從規(guī)定的內容來看,司法解釋和公安部意見對網絡犯罪案件的“犯罪地”確定作了針對性規(guī)定,加入“網站”、“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字眼,直接指向網絡犯罪案件的管轄。另外,2014《意見》第2條對于涉及多個環(huán)節(jié)網絡犯罪案件的特殊情況管轄也作了補充規(guī)定,“ 涉及多個環(huán)節(jié)的網絡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為網絡犯罪提供幫助的,其犯罪地或者居住地公安機關可以立案偵查?!逼渲小岸鄠€環(huán)節(jié)”是指幫助行為和實行行為的結合。幫助行為可構成幫助犯,譬如,為詐騙網站提供網站推廣、廣告掛靠等服務的人。
從規(guī)定的完善程度看,關于網絡犯罪案件的地區(qū)管轄制度,2014《意見》對《高法解釋》第二條第2款進行了適當的完善。主要有三處:一是“用于實施犯罪行為的網站服務器所在地”代替“犯罪行為發(fā)生地的網站服務器所在地”,以使法律語言表述更加準確;二是“被侵害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或其管理者所在地”代替“被侵害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及其管理者所在地”,“及”改為“或”,由原先的一處管轄地變成兩處,強調二者均可,避免了歧義;三是增加了“被害人被侵害時所在地”,使管轄地更加細化。
三、網絡犯罪案件地區(qū)管轄制度的利弊
如前所述,網絡犯罪案件地區(qū)管轄中“犯罪地”的范圍進行了擴大,就意味著屬地管轄權的擴大。根據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哲理,擴大屬地管轄權對于解決網絡犯罪案件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一)有利之處。 第一,有利于網絡犯罪案件的及時受理。關于網絡犯罪案件的受案范圍,2014《意見》的第1條作了規(guī)定,“本意見所稱網絡犯罪案件包括:(1)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犯罪案件;(2)通過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實施的盜竊、詐騙、敲詐勒索等犯罪案件;(3)在網絡上發(fā)布信息或者設立主要用于實施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針對或者組織、教唆、幫助不特定多數人實施的犯罪案件;(4)主要犯罪行為在網絡上實施的其他案件?!?/p>
典型的網絡犯罪案件就是利用計算機工具進行盜竊、詐騙、敲詐勒索。2014年公安部公布網絡犯罪十大典型案例就有遼寧破獲入侵韓國網站盜竊網民存款案、徐州偵破手機植入木馬盜竊案、淮安破獲利用偽基站群發(fā)短信詐騙案等網絡犯罪案件。這些案件的共同點都是通過網絡進行犯罪活動,或是非法入侵他人網站、或是植入木馬病毒、或是利用偽基站群發(fā)短信等等,利用被害人不易察覺的空當盜竊、騙取他人錢財,犯罪手段和形式多樣。
正是由于網絡犯罪的多樣性、隱蔽性、復雜性,使此類案件的處理難度極大。擴大網絡犯罪案件屬地管轄權,能夠促使案件及時受理。只要涉及一個犯罪管轄的聯接點,那么其所在地的法院就有管轄權,法院就應當受理。這對案件的盡快解決有積極作用,有利于打擊日益猖獗的網絡犯罪。
第二,有利于被害人更好地維護自己的法益。在此舉一案例說明。
2008年江西南昌市東湖區(qū)法院審理了一起網絡犯罪案件——一南昌市民鄧斌訴上海盛大網絡有限公司的案件。被害人鄧斌在自家電腦上玩?zhèn)髌嬗螒驎r,通過“盛大網絡”提供的正規(guī)交易平臺,向一個名叫“理想愛”的玩家購買了游戲設備——一件屠龍刀,支付了950個傳奇元寶,后發(fā)現屠龍刀不翼而飛,才得知是被盛大網絡當作臟物收繳了。盛大公司因拒絕返還而作為本案的被告被訴至法庭。該案屬于網絡犯罪自訴案件。如果將2014《意見》適用到此案中,盛大公司這一網絡服務器所在地的上海法院也有管轄權,被害人鄧斌也可通過上海地區(qū)的法院進行訴訟。且不說這樣是否有便于被害人進行訴訟活動,單說擴大了管轄的范圍,就可以使被害人的起訴多一份受案的機會,間接上有利于更好地維護被害人自己的法益。
(二)不利之處。第一,很可能導致管轄權法院之間互相推諉。司法實踐中,我國法院每年都會總結辦案效率,結案率是評判法院工作是否到位的重要標準。但由于網絡犯罪案件的特殊性,其處理難度很大,會導致法院的結案率降低,影響工作評價。再加上現在的法院案件增多,民商事案件數量增長,法院的工作人員負擔也加大。根據最高法發(fā)布2015年全國法院審理執(zhí)行案件統計數據,新收民商事案件11044739件,上升21.8%。 綜合以上原因,如果擴大屬地管轄權,很可能會導致法院間互相“踢足球”,推諉扯皮,有礙于網絡犯罪案件的有效處理。
第二,使人們對網絡行為逐漸失去安全感。一直以來,網絡被人們視作法外空間,人們可以自由地在網上做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的行為,比如在QQ里偷菜、玩植物大戰(zhàn)游戲、使用游戲幣進行交易等。譬如以上所述的鄧斌訴盛大公司一案,鄧斌不會想到自己的網上交易行為會被盛大公司視為違法行為,盛大公司也沒有想到自己的收繳會惹來一場官司。故此,采用擴大犯罪地來擴大管轄,網絡行為人可能隨時掉進訴訟當中,而行為人還不知道自己錯誤何在,使人們對網絡行為逐漸失去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刑法理論規(guī)定犯罪的構成要件中需要犯罪人有主觀上犯罪的認識,沒有違法性認識也就沒有犯罪的故意。而網絡犯罪管轄的擴大,無疑會將無知的人納入到法律訴訟當中,最終導致人們對法律的不信任或陷入恐慌之中。那么法律不再是穩(wěn)定秩序的維護者,而是秩序的破壞者。要知道,刑罰的目的在于保護國民的利益,必須限定在沒有不當地壓迫國民的自由、權利、利益的范圍之內。
第三,加大了網絡犯罪案件的偵查難度。網絡的全球性,使很多網絡犯罪案件成為跨國案件。時空跨度超過了傳統的限制,而且操作具有長距離、大范圍、易修改、不留痕跡等特點,因此網上違法犯罪行為在偵察和取證時都有相當大的難度。任何沒有他國合作的跨國偵查都是不可想象的。管轄的擴大,此類案件在數量上急劇增加,對于本來就十分緊張的警力來說是不可能實現的,這種管轄權實際上是無法切實實施的。
參考文獻:
[1]新華網. 新華網、獵律網聯合發(fā)布《2011-2015年度網絡違法犯罪大數據報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yuqing/2016-09/12/c_129278082.htm.2016-9-12.
[2]王媛. 網絡犯罪案件管轄的確定[EB/OL]. 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480818.html.2011-08-16
[3]喻海松.《關于辦理網絡犯罪案件適用刑事訴訟程序若干問題的意見》的理解和適用[J]. 人民司法,2014(17).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5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