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是推動我國發(fā)展的最先進集體,而黨校是培養(yǎng)中國共產黨干部的主要陣地,通過黨校培養(yǎng)黨員各方面的能力,堅定身為黨員的政治思想、價值觀和對權力的認知。而在新形式下,黨校的教育方式也應當伴隨社會的發(fā)展和政策調整而發(fā)生變化,要根據(jù)新形式下的新任務、新要求,面對現(xiàn)如今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失衡、方法單一、載體匱乏、教師能力不足、考核機制不足問題,科學設置內容、增加教學方法、擴展教育載體、提高教師能力、創(chuàng)新考核機制,從而推動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
關鍵詞:新形式;黨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
前言:面對我國社會的變化,對黨員的各方面教育也需要一定程度上的調整。為加強黨員思想覺悟,提高黨員尤其是干部的大局意識,促進黨員能夠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中華民族的復興鑄就思想基石。根據(jù)我國正在面臨的社會現(xiàn)狀和新形勢下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狀況,對黨校的教育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能夠有效地提高黨員的執(zhí)政能力,提高黨員的防腐能力,推動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中國夢的實現(xiàn)提供強大的政治基礎。
一、黨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黨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等重要的戰(zhàn)略性思想,把思想覺悟被培養(yǎng)成更適合領導國家的狀態(tài)。具體而言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包括導向作用、保證作用和育人功能,導向作用和保證作用就是讓黨員能夠形成正確的思想和理念,保證黨員能夠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而進一步形成服務社會的思維方式。而育人是教育的最基本作用,通過對黨員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提高黨員的思想覺悟,培養(yǎng)黨員的奉獻精神[1]。
(二)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具有政治性。黨校與國家政府的聯(lián)系比較緊密,其教育的本質就是需要學員能夠從內心里樹立起黨性原則,樹立符合馬克思主義的三觀和權力觀,培養(yǎng)出符合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特點的執(zhí)政人員。
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是具有實踐性。馬克思主義思想本身非常重視實踐性,中國化之后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發(fā)展,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實踐和理論的統(tǒng)一。實踐不僅是教育活動的根本,也是教育目的的根本,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為了培育出能夠引導中國前進方向的政治家,因此格外需要注意聯(lián)系實際。
二、新形勢下的黨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勢。近年來,我國的社會政治經濟水平不斷地得到發(fā)展,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因此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著新的形勢。我國對外開放戰(zhàn)略進行了三十余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然而相對的,國際的政治經濟外交局勢也變得越來越復雜,需要黨員承擔起更大的責任。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和從嚴治黨戰(zhàn)略部署的深化,也需要黨員提高思想政治覺悟,保持自身清正廉潔,積極面對逐漸清明的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加強對法治社會和政局發(fā)展狀況的認識[2]。
(二)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務。面對社會發(fā)展的新形勢,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了新任務。首先,需要培育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信仰、具有堅定的信念、具有極端嚴明的紀律、具有高度責任感和擔當?shù)母刹筷犖?,提高干部隊伍的素質。其次,需要為推動共產黨的建設提供政治上的保障。建立重視學習的社會環(huán)境,在改革開放后外來思想不斷影響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情況下,推進學習型的黨組織的建設。最后,需要通過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推動中國夢的實現(xiàn)。黨校是培育黨員干部的主要陣地,加強對黨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效提高黨員的思想政治覺悟,加強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促進黨員廉政務實思想的形成,最終為中國夢的實現(xiàn)提供人才基礎。
(三)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無論時代如何發(fā)展,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在政治和思想上,一直保持與黨中央之間的高度一致,保證培養(yǎng)出的黨員干部一直維持作為黨中央堅決支持者的立場,有益于黨和國家的發(fā)展。
而在此基礎上,需要黨校的教育內容能夠不斷適應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發(fā)展,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保證能夠落實黨賦予的中心任務,圍繞時局政策進行教育,提高學員的政治能力、思維能力、決策能力,為黨委政府的發(fā)展提供助力。同時需要適應對干部教育的要求,提高學員的各種能力和素質,轉變思維方式,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創(chuàng)新。
三、黨校思想政治教育當前問題
(一)內容失衡。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面對的問題在于教學的內容有所不足,教學結構失衡。黨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現(xiàn)輕視理論的發(fā)展傾向,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然而現(xiàn)階段過于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理論發(fā)展的重要性,不利于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同時教育的內容比較寬泛,許多學員已經有足夠的實踐經驗,甚至某些方面比教師更加經驗豐富,因此會覺得教育內容缺乏幫助,沒有針對性教學。
(二)方法單一。黨校中的教學方式具有嚴重的教學方法單一的問題。許多教師認為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是為了小孩子準備的,而黨校中的學員都是成年人,只需要不斷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講解就足夠了,但這屬于誤解,任何課堂上,生動豐富的教學方式都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方法缺乏對教育的對象和內容的分析,也會導致教學無法取得較好的成果[3]。
(三)教師能力不足。黨校中學員本身就有比較多的從政和實踐的經驗,因此對教師水平的要求非常挑剔?,F(xiàn)在黨校中承擔思想政治教育責任的教師往往具有高度的理論基礎,卻難以在實踐中取得足以說服學員的經驗;而時代的發(fā)展黨員干部隊伍的學歷和知識水平也變得越來越高,導致在理論方面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任務面對著越來越大的挑戰(zhàn)。
(四)考核機制不足。黨校中對學員的考核標準基本上包括學習態(tài)度、理論知識、作風養(yǎng)成和實踐能力四個方面,總體來說評價標準是比較單薄的。而對教師的考核標準僅包括教師的政治思想和教學能力,評價標準更加不足。這種單純的評價和考核方式,很難全面地評價學員的學習成果,也很難對教師進行全方位的評判,具有比較明顯的不足之處。
四、黨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方法
(一)科學設置內容。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了黨員正確三觀的建立、黨員理論知識的豐富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將內容進行科學化的設置。將馬列主義教育作為最根本的教學內容,以此建立學員正確的三觀和對權力的看法,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其次需要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完善,加入對學員心理健康標準的評估,培養(yǎng)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對內容進行不斷地更新和發(fā)展,保證課堂上的教育內容能夠緊跟時代的脈搏,與實際相連接,真正教育內容符合時代發(fā)展。
(二)增加教學方法。通過對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成果。首先需要對課堂教育方式加以改進,在黨校的課堂上推廣雙講法,促進教師和教師、教師和學員之間的良性互動,提高教學成果;另一方面注重隱性教育,通過實踐體驗,拉近黨員和普通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增加學員的實踐能力的同時提高普通人民群眾對黨員的感觀,也可以通過藝術熏陶,利用藝術的魅力升華學員的精神世界[4]。
(三)擴展教育載體。教育載體不應當僅限于語言文字,也應當通過與社會發(fā)展狀況相聯(lián)系,通過現(xiàn)代科技,加強對教育形式的創(chuàng)新。數(shù)字時代的到來和互聯(lián)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令移動終端越來越成為生活中不可忽視的部分。在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通過移動終端和新媒體,拓寬教育渠道,增加教育內容,通過不同載體形式上的不同,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出教育的內容,并且將新載體的優(yōu)勢最大化。
(四)提高教師能力。為滿足黨校中學員的求知欲,需要不斷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的能力。首先,在保證教師黨性思想不動搖的基礎上,一方面提高教師的理論基礎,通過定期強化講座,不斷提高和豐富教師隊伍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也要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令教師具有更豐富的實踐經驗,以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進行??梢酝ㄟ^優(yōu)化教師隊伍的結構,完善掛職和進修的制度,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水平。
(五)創(chuàng)新考核機制。考核機制所囊括的,不僅包括對學員學習成果的考核,同樣也包括了對教師隊伍的考核。關于學員學習成效的考核方面,最需要關注的是兩個方面。其一在于學員在黨校內的真實表現(xiàn),需要教師如實進行反饋;其二在于評估結果的落實,保證黨校中的學習成果和成績能夠與學員的未來發(fā)展直接掛鉤,提升學員對此的重視程度。
(作者單位:中共臨泉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