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古老的歷史長河中,古詩是相當一段時間人們情感的表達形式??梢哉f,古詩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本文就以《望洞庭》為例,提出一些小學古詩教學的方法。除研究小學生學習古詩的必要性和可能遇到的困難以外,本文還提出了相對應的解決策略,以古詩《望洞庭》為例,淺談小學古詩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生 古詩 教學方法 《望洞庭》
當代中國,古詩不僅承載著祖國文化,同時也傳遞著民族精神。然而一部分小學生由于多種原因,并不是對文言文很感興趣,認為古詩與當代這個信息社會有些脫節(jié),晦澀難懂?,F階段分析小學生在學習文言文道路上遇到的障礙,并提出對應的教學措施,重燃小學生對于古詩學習的興趣,有相當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小學生學習古詩的必要性
1.古詩的重要意義
學習古詩,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古詩是相當簡潔的,篇幅可說是短小,卻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這也給小學生的學習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因此,學習古詩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想象詩中描繪的各種景象,代入作者在寫作古詩時可能有的感情,之后再根據想象,在大腦中創(chuàng)造出寫作這首詩時作者所面臨的環(huán)境與此時想要表達的感情。這對于提高小學生們的閱讀與作文能力,為他們將來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提升語文學習能力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2.目前古詩學習的趨勢
在當今社會,不少人認為古詩與日新月異的當下時代形勢已不相容,現在應該摒棄“過時的”古詩的教學,現代文章才是當代學生學習的主流。因此,如何轉變大家對于古詩學習的錯誤觀念,提升教師關于古詩教學的教學水平已成了當下刻不容緩的任務。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提高小學生的古詩學習水平也成為了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針對小學生的古詩的教學方法
1.使學生養(yǎng)成常常誦讀的習慣
小學生如果沒有古詩方面的基礎,可以先誦讀一些經典的詩文作品。正如古人所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大量的閱讀,必能大大加深學生對于一篇古詩的了解與認識。只有有了相關的基礎,接下來才能進一步理解詩中的含義,對它表達的各種情感,悲憤、喜悅、痛苦、絕望……產生一定的共鳴,最終才能相應地提高古詩學習的興趣與能力。小學生學習古詩絕不可能一蹴而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切能力的提升,都需要持之不懈的長久積累。
2.促進古詩學習課內外有機統(tǒng)一
教師應將古詩的教學在課內和課外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不能落下任何一方面。同時也應注重引導、培養(yǎng)小學生對于古詩閱讀這一塊的興趣。小學語文老師可以組建學習小組、課外興趣小組等,挖掘、開發(fā)學生對于古詩學習方面的潛力。以《望洞庭》為例,它主要描寫的是秋天夜晚洞庭湖的優(yōu)美景色。因此,在學生學習這首古詩時,教師可以適當的帶他們去景色相近的地方,如湖邊等。與學生們一起欣賞湖邊的景色,想象月光與湖面融為一體的景象,感受洞庭湖風平浪靜風平浪靜之下湖水的美麗,從而更好地學習這首詩,領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
3.教授正確的閱讀方法
要想要領略一首古詩的美,首先就需要正確的閱讀。正確的閱讀一首古詩,體會到它所蘊含的感情,能提高學生對于古詩文的興趣。反復誦讀是千百年來學習語文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師在進行古詩文的教學中,就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優(yōu)秀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古詩的美。在閱讀時,可以通讀與精讀相結合,既要能夠讀準句子、讀通句子,又要能夠深入研究、發(fā)現、把握文章的思想內涵。
4.適當的舉辦交流活動
例如上文所說的要培養(yǎng)小學生們的閱讀習慣,學會誦讀,就可以舉辦一些誦讀比賽,讓學生在比賽的過程中感受到閱讀的喜悅,增強他們對于學習古詩文的樂趣。此外,為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使他們愿意上語文課,不怕古詩文,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的內容展示,或采用分角色朗讀、情景再現等語文活動,或讓他們主講一些關于古詩文學習的心得,使他們對學習古詩文充滿興趣。在上關于《望洞庭》的課時,可以請同學們起來,講述自己朗讀這篇詩文后的感受,對于洞庭湖的認識,并對回答的同學加以鼓勵,對他們回答、講述的內容加以補充,提升他們的積極性,寓教于樂。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只是簡單地聽講,而不參與,長此以往,他們對于課堂的積極性就會大大降低,學習的興趣只會越來越少。
5.使學生把握作者想表達的感情
讀古詩,不能只是停留在粗淺的讀讀背背上,而應該領會古詩的含義。詩可以描述詩人自己的日常生活、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無論哪一類詩,都是作者志與情的體現??梢哉f,詩人在進行詩文創(chuàng)作的時候,總是會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寫進詩里,借助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別看詩的篇幅短小,卻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如在劉禹錫的《望洞庭》中,第一句描寫出了湖水與月光之間交融的畫面 ,描繪出了一幅水天一色的美景。第二句則通過“鏡未磨”三字,表現了湖面上風平浪靜,湖水澄澈的美麗姿態(tài)。第三、四句,詩人則將描繪的焦點放在了君山。君山在月光照射之下,四周是清澈的洞庭湖水,望去仿佛是“白銀盤里一青螺”,給人以極高的藝術享受。還表現了詩人壯闊的胸懷。在教師教授古詩的過程中,必須要讓學生們把握住詩中的思想感情,進而加以感悟,這樣的教學方法才是最行之有效的。
教師要想要提升關于古詩的教學水平,推行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就要認識到學習古詩文的重要性,注意采用各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提高他們對于古詩學習的能力。學好古詩文,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積累文化底蘊,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們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人生。
參考文獻
[1]馬科技. 淺談古詩教學中的意境教學法——以《望洞庭》為例[J]. 吉林教育,2013(29):80-80.
[2]沈爭. 入情入境學古詩——教學古詩《望洞庭》體會[J]. 新語文學習:小學教師,2005(4).
[3]任宗英. 構建“三段六步”課堂教學模式,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古詩《望洞庭》教學課例及反思[J]. 新課程:小學版,2009(10):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