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對比急性胃穿孔的手術治療效果及其可行性。方法 選取了我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56例急性胃穿孔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8例,觀察組行胃大部切除術治療,對照組接受單純穿孔縫合手術,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和術后情況。結果 對照組的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均短于觀察組(P<0.05);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1.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對照組術后6~12個月的復發(fā)率分別為0.0%和7.1%,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急性胃穿孔發(fā)作后須盡早診斷與治療。相比較傳統(tǒng)的單純穿孔縫合術,胃大部切除術治療急性胃穿孔具有更好的手術效果,有利于減少患者的并發(fā)癥和術后復發(fā)率,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應用與推廣。
關鍵詞:急性胃穿孔;手術治療;單純穿孔縫合術;胃大部切除術
作為臨床中一種常見的急腹癥,急性胃穿孔具有較高的死亡率,近年來的發(fā)病率逐年增長,給患者的生活質量、身心健康均造成了嚴重影響。胃潰瘍而引起的穿孔是造成急性胃穿孔的直接原因,此外飽食、不合理用藥、飲食作息不規(guī)律、過度精神緊張等也是其主要病因[1]。目前針對急性胃穿孔大多采用手術治療,主要包括單純穿孔縫合術及胃大部切除術。本文對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56例急性胃穿孔患者的臨床資料做出了回顧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了我院于2013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56例急性胃穿孔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根據(jù)臨床體征、X線檢查結果確診為急性胃穿孔,排除患有惡性腫瘤、內科疾病與精神疾病者?;颊吣挲g范圍20~76歲,平均年齡(35.8±10.3)歲,其中男性、女性患者各31例與25例。所有患者都在發(fā)病后1 h~3 d內就診,平均時間(12.1±1.9)h?;颊咧杏?6例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20例為胃潰瘍穿孔;有詳細潰瘍病史者41例,剩余15例無潰瘍病史或不詳;飽餐后穿孔33例,空腹穿孔23例?;颊呔陂喿x調查資料后自愿參與,隨機將其分成觀察組、對照組各28例,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情況差異不顯著,具備可比性(P>0.05)。
1.2手術方式
1.2.1胃大部切除術 觀察組28例患者在手術前給予胃腸減壓、控制飲食、輸液、應用抗生素和酸堿失衡糾正等常規(guī)治療;使用腹腔鏡在X線片診斷之后對腹腔污染情況、穿孔位置進行探查;持續(xù)硬膜外麻醉后行胃大部切除術,一次性解決穿孔并于取出可疑病變組織,以供后續(xù)進行病理檢查;術中醫(yī)護人員嚴格按照流程操作,堅持無菌手術;手術后使用3000 ml的0.9%生理鹽水沖洗患者腹腔并放置引流。
1.2.2單純穿孔縫合術 對照組28例患者的手術前常規(guī)準備同觀察組;在檢查腹腔污染情況、穿孔部位后于持續(xù)硬麻下行單純穿孔縫合術;使用7號絲線對患者穿孔灶進行3-4針的全層縫合,在穿孔灶四周填塞縫合大網膜,做好結扎加固處理;取患者可疑病變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
1.2.3術后護理 所有患者術后接受常規(guī)禁食、輸液、水電解質糾正及抗感染等治療;對引流管情況做好實時觀察;手術后1~2 d,待患者恢復腸蠕動后去除胃管,手術后3~5 d,待患者腹腔引流液超過10 ml后去除引流管;術畢進行甲硝唑靜脈滴注,幫助患者恢復肛門排氣;在確定患者體溫正常且無腹腔、切口感染之后改用抗生素治療。
1.3觀察指標 手術中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常規(guī)監(jiān)測;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用時和住院時間;記錄患者的多器官功能衰竭、中毒性休克、死亡以及手術切口和腹腔感染情況;術后進行為期6~12個月的隨訪,跟蹤記錄所有患者的復發(fā)情況。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分析,計數(shù)及資料使用χ2檢驗、t檢驗,當P<0.05時認為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對比 觀察組的平均手術時間為(158.7±25.4)min,住院時間為(10.5±2.5)d;對照組的平均手術時間為(55.1±12.6)min,住院時間為(7.3±1.9)d,均顯著少于觀察組(P<0.05)。
2.2并發(fā)癥對比 觀察組、對照組手術后出現(xiàn)并發(fā)癥的患者各為3例和6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別為10.7%和21.4%,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3復發(fā)情況對比 對所有患者進行為期6~12個月的隨訪后記錄,觀察組復發(fā)率為0.0%(0例),對照組為7.1%(2例),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伴隨著社會的迅速發(fā)展及人們生活壓力的日益加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存在暴飲暴食、飲食不規(guī)律情況,易導致胃酸與胃蛋白酶分泌過多,引發(fā)急性胃穿孔[2]。胃穿孔的發(fā)作使得患者腹腔受血液、食物及胃液混合物入侵,可能形成化膿性腹膜炎,使患者出現(xiàn)腹痛癥狀,更有甚者會產生休克。急性胃穿孔可綜合患者病史、癥狀、體征和X線片等進行確診,診斷較為簡單,確診后應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來減少胃腸液外溢,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若患者未得到及時的治療與處理,通常6 h后便會引發(fā)細菌感染,進而發(fā)生化膿性腹膜炎,12 h后腹腔感染加重,造成腸粘連和中毒性休克等[3]。因此,急性胃腸炎的及早診治尤為必要。手術治療是急性胃穿孔的主要治療手段,考慮到手術適應范圍的差異,實際應用中必須結合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理的手術方法[4]。傳統(tǒng)的單純穿孔縫合術具有手術條件要求較低和操作流程方便快捷的特點,但遠期臨床療效不理想,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較高且手術后容易復發(fā)[5];胃大部切除術的手術過程較為復雜,能夠通過一次手術徹底解決胃穿孔、胃潰瘍等問題,適用范圍十分廣泛,患者的療效好,術后復發(fā)率較低[6]。
本次研究顯示,接受胃大部切除術治療的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高于對照組(P<0.05),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0.7%)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同時手術后的復發(fā)率(0.0%)也明顯較低(P<0.05)。
綜上所述,急性胃穿孔發(fā)作后須盡早診斷與治療。相比較傳統(tǒng)的單純穿孔縫合術,胃大部切除術治療急性胃穿孔具有更好的手術效果,有利于減少患者的并發(fā)癥和術后復發(fā)率,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江文華.胃大部分切除術與單純修補術治療急性胃穿孔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06:104-105.
[2]布和,李迎春,鄭林.胃大部分切除術與單純修補術治療急性胃穿孔的臨床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3,15:49-50.
[3]陶崇翥,劉彥,任忠芳.不同手術方法治療急性胃穿孔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5,02:80-81.
[4]趙暉,王利軍.經腹腔鏡行胃穿孔修補術治療急性胃穿孔患者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農村衛(wèi)生,2015,04:17-18.
[5]臧勇.單純修補與胃大部切除術治療64例急性胃穿孔的臨床療效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4,26:5869.
[6]肖昌海,謝常春.兩種手術方式治療急性胃穿孔的價值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5,34:63-64.
編輯/周蕓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