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必須做好水稻病蟲害防治。介紹水稻常見病蟲害發(fā)生、危害特點、發(fā)病條件及防治方法,以期達到安全、優(yōu)質水稻生產的目的。
[關鍵詞] 水稻病蟲害 癥狀 農業(yè)防治 藥劑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6)10-0076-01
水稻作為硯山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常年在14萬畝,總產量在6770萬公斤,病蟲害發(fā)生面積26.9萬畝次。嚴重影響了水稻的產量和品質,為了保證糧食安全生產,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所以必需做好水稻病蟲害防治。
1 稻瘟病癥狀及防治方法
1.1 稻瘟病分類
苗瘟 主要是由種子帶菌引起,初期在芽和芽鞘上出現水漬狀斑點,隨后病苗基部變黑褐色,上部呈黃褐色或淡紅色,嚴重時病苗枯死。潮濕時,病部可長出灰綠色霉層。 葉瘟 苗期和成株期的葉片上都可以發(fā)生,感病初期葉片上呈現針頭大小的褐色斑點,并很快擴大。一般在分蘗盛期大發(fā)生。 節(jié)瘟 主要發(fā)生在穗頸下第一、二節(jié)上,初為褐色小點,以后環(huán)狀擴大整個節(jié)部。病部凹陷縊縮,容易折斷。 穗頸瘟 發(fā)生在穗頸、穗軸或枝梗上。初期病斑呈水漬狀黃褐色小點,逐漸圍繞穗頸、穗軸和枝梗向上、向下擴展。穗頸瘟發(fā)病早的形成白穗,發(fā)病遲的則谷粒不包滿。谷粒瘟 發(fā)生在谷殼和護穎上。病斑呈橢圓形,中部灰白色,逐漸延伸及整個谷粒,造成暗灰色或灰白色的癟谷。稻瘟病無論在任何部位發(fā)生,其診斷要點是病斑具明顯褐色邊緣,中央灰白色,遇潮濕條件 ,病部產生灰綠色霉狀物。
1.2 發(fā)病條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絲體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為來年誘發(fā)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源。帶病稻種播種后容易引起苗瘟;在稻草或雜草上越冬的病菌會在第二年氣溫回升時產生大量孢子,隨風、雨飛散到秧田或本田形成葉瘟。如果防治不及時,病菌又向四周傳播進行再侵染。一般病菌侵入4-6天后出現新病斑。條件適宜時,短時間內病害即可流行成災。
1.3 防治方法
(1)選用良種 在選擇品種的時候要因地制宜選擇高產抗病品種。(2)種子處理 用40%多菌靈懸浮劑稀釋800倍,以1千克藥液浸1千克種子,浸種48小時后洗凈催芽。(3)清除田間病稻草,減少侵染源。(4)藥劑防治 在水稻整個生育期當中有三個時期最容易感?。阂皇怯酌?—5葉期,二是分蘗盛,三是孕穗期,因為這三個時期組織細嫩,有利于病菌侵入。因此,施約時要注意這三個時期。防治苗瘟或葉瘟要掌握在發(fā)病初期用藥,及時消滅發(fā)病中心;防治穗頸瘟要在抽穗和齊穗時各噴一次藥;若長期陰雨、水稻嫩綠、葉片上不斷出現新病斑,可在水稻灌將期再噴一次藥。常用藥劑有三環(huán)唑、春雷霉素、滅稻瘟一號、稻瘟凈等。
2 水稻紋枯病癥狀及防治方法
2.1 癥狀
開始發(fā)病時在稻株基部(靠近水面)的葉鞘上產生灰綠色病斑,隨著病菌的侵染,病斑逐漸增多,并連成一塊像云彩一樣的花紋。當葉鞘受害重時,葉片枯死,假如病菌繼續(xù)侵入莖內,引起莖部軟腐倒伏。葉片發(fā)病與葉鞘發(fā)病病斑相似,但形態(tài)較不規(guī)則。葉片發(fā)病重時病部呈淺綠色,似開水燙過,葉片很快青枯腐爛。
2.2 發(fā)病條件
菌核在稻樁或土壤中越冬,或在病稻草上存活。水稻收獲時大量菌核落入田中或遺留在稻樁上,灌溉時菌核浮于水面上,插秧后隨水漂流的菌核附在稻叢基部葉鞘上,侵染水稻。當田間菌核數量大時,增加了侵染機會,則發(fā)病重。
2.3 防治方法
(1)減少菌源 在秧田或本田灌水翻犁耙平時,大多數菌核浮在水面上,混雜在“浪渣”內,被風吹到田角田邊,可用布網或密簸箕等工具打澇“浪渣”并帶出田外燒毀或深埋。(2)加強肥水管理 要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或晚施氮肥,以免造成稻株濃綠徒長,抗病力低。做到施足基肥,追肥早,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搞好氮、磷、鉀能合理搭配使用。(3)藥劑防治 一般在水稻分蘗盛期至孕穗初期,叢發(fā)病率為10%—15%時用藥效果較好,常用的藥劑有井崗霉素、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紋枯靈等。
3 白葉枯病癥狀及防治方法
3.1 癥狀
白葉枯病是水稻上常見的一種病害,被害稻葉枯焦,影響光合作用,造成谷粒不飽滿,米質變劣,一般減產5—10%,嚴重時可達30%。
3.2 發(fā)病條件
不同品種對白葉枯菌系的反應不同。一般粳、糯稻較感?。蝗~片窄或直立型比寬葉或下垂葉片品種抗病,同一種品種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也有差異。苗期至分孽期較抗病,分蘗末期抗病力逐漸降低,孕穗、抽穗期最易感病。
3.3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耐病品種。因地制宜選擇適合本地區(qū)種植的抗病品種是防治白葉枯最經濟有效的方法。(2)減少病菌來源 避免病稻草還田;防止病田水流入無病田塊。另外可用強氯精或葉枯凈種子消毒。(3)加強肥水管理 做到合理施肥,原則是基肥足、追肥早、穗肥巧;實行科學用水,做到前期淺水、后期濕潤,中期適當曬田。(4)藥劑防治 大田前施藥做到“有一點治一片,有一片治一塊”的原則,及時噴藥封鎖發(fā)病中心??蛇x用的農藥有葉枯唑、龍克菌、葉枯凈、葉青雙等等。
4 三化螟
4.1 危害及習性 三化螟食性單一,專食水稻,剛孵化幼蟲從葉鞘處直接鉆蛀,進入稻株莖部后向下蛀食為害,在水稻分蘗期危害造成枯心苗,在孕期至抽穗期危害形成白穗;三齡以上幼蟲還轉株危害。 三化螟成蟲白天隱伏夜晚活動,趨光性特強,特別是在悶熱無月光的晚上會大量撲燈;產卵有趨嫩綠習性,水稻處于分蘗期或孕穗期,或偏施氮肥,長勢嫩綠的稻田,卵塊密度明顯較高,受蟲害的機率就大。
4.2 防治方法
(1)農業(yè)防治春耕灌水,淹沒稻樁5天以上,淹死越冬蟲源;選用良種,提高種子純度,適當調整水稻播種期,使水稻“危險生育期”能避開蟻螟孵化盛期;合理施肥,促進水稻早分蘗,健壯、長勢一致。(2)藥劑防治 在秧田期或水稻分蘗期防治“枯心”,當畝有卵塊30個以上或稻株心葉失水形如卷曲的枯心團每畝超過120個的田塊,可防治1-2次;防治“白穗”:在蟻螟孵化盛期內,水稻破口期是防治白穗的最佳時期(破口5—15%),若蟲量大,可在第一次防治后間隔5—7天再施一次藥。可選用的藥劑有:殺蟲丹、阿維菌素、毒死蜱、辛硫磷、殺螟松等。
5 稻縱卷葉螟
5.1 危害及習性
以幼蟲縱卷稻葉結苞,幼蟲在蟲苞內啃食葉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條斑,形成白葉,影響水稻光合作用,阻礙了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致使水稻生長緩慢,影響開花結實,空癟率提高。 成蟲喜歡在葉幅寬、葉色濃綠和生長茂密的稻株上產卵,所以葉色深綠、寬軟的水稻品種比葉色淺淡、質硬的受害重。
5.2 防治方法
(1)農業(yè)防治 加強田間管理,促進水稻生長健壯,以減輕受害。特別是要防止偏施氮肥,以免植株貪青徒長。(2)藥劑防治 防治稻給卷葉螟應采取“治早治小的”策略。一般在一、二齡幼蟲或每百叢有新束葉苞15個以上時施藥效果佳,因為這個時期用藥,由于大量幼蟲位于心葉基部,受藥量大,藥劑容易接觸蟲體;并且剛孵化的幼蟲護低,防治效果好。稻縱卷葉螟一齡幼蟲歷期僅在3天左右。如錯過防治適期,則防效明顯下降。常用的藥劑有毒死埤、殺蟲丹、辛硫磷、殺螟松等。
6 稻飛虱
6.1 危害及習性
稻飛虱以成蟲、若蟲直接吸食水稻汁液,造成植株營養(yǎng)成分和水分的大量喪失,被害稻田常先在田間出現“黃塘”、“穿頂”、“虱燒”,逐漸擴大成片,甚至全田枯死;稻飛虱還可以傳播多種水稻病毒病如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水稻條紋葉枯病、矮縮病;另外稻飛虱在吸食過和中還會排出大量蜜露,導至煙煤病的產生。影響葉片正常的生理功能。 稻飛虱喜溫愛濕,生長適溫26-28度,適宜濕度80%以上。盛夏不熱,深秋不涼、夏秋多雨是稻飛虱發(fā)生的氣候條件。
6.2 防治方法
(1)農業(yè)防治 稻株生長過于嫩綠柔軟或后期貪徒長,給飛虱提供了豐富食料及蔭濕環(huán)境,有利飛虱發(fā)生危害。所以要創(chuàng)造促進水稻生長而不利于稻飛虱孳生的田間小氣候,抑制飛虱的發(fā)生危害(2)藥劑防治 藥劑防治的重點是要做到“壓前控后”。所謂“前”是指大發(fā)生的前一代;“后”指大發(fā)生的一代,壓前控后主要是壓低大發(fā)生前一代的蟲口基數,使繁殖到大發(fā)生時,蟲數仍在防治指標以下。常用的藥劑有吡蟲啉、吡蚜酮、噻嗪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