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6-0084-01
水稻育苗期管理是水稻生產中的一個主要環(huán)節(jié),育苗期管理直接影響水稻在田間的生長和秋后產量。杜絕和處理好育苗期常見問題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技術措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忽視育苗前期的準備工作
1.1 備土不及時:過去是秋備土,近幾年,農民都改成春備土了。春備土帶來的問題是:如果遇到春天低溫、雪大,不能及時備土而影響育苗,推遲育苗時間,所以建議農民秋季必須備好苗床土。
1.2 小棚取代大棚育苗:農民由于考慮大棚成本高,所以中、小棚逐年增多,尤其是水田面積少的地方或農戶,中、小棚面積居多,不利于發(fā)揮大棚育苗的作用。所以必須改小棚育苗為規(guī)范的大中棚育苗。要求在播種前10天扣大棚,中棚寬3~4米,高1.5~1.7米;大棚寬5~6米,高2~2.5米。長度根據所需面積和育苗場地確定。每個大棚建設面積達到240平方米以上為宜。
1.3 平床育弱苗:苗床最好選擇水源方便和交通好的旱田上,床面盡量高一點。以前都是做高床,而近幾年有些農民為了省工省力做平床。平床帶來的弊病是:溫度低,易積水,通透性差,不利于培育壯秧。所以,在做床時,要求床高8厘米~10厘米,有條件的改春做床為上年秋做床,并在秋天(11月10日前后)用稻草覆蓋育苗地,做到春凍秋防。
2 品種選擇不當
一部分農民存在越區(qū)種植現象。根據吉林東部的氣候特點,大部分稻區(qū)適合種植中熟品種,只是少數小氣候地區(qū)適合中晚熟品種,但部分農民以高產為目的,沒有根據的選擇農大31等晚熟品種,由于選擇的品種熟期不合理,導致有效穗數不足,成熟度較低,反而影響產量,造成減產。所以在品種選擇上要根據區(qū)域環(huán)境選擇適合的中晚熟、中熟、中早熟品種作為主推品種,杜絕跨區(qū)種植。晚熟區(qū)和中晚熟區(qū),主推吉粳788、通育315、通育239、九稻39等;中熟區(qū)和中早熟區(qū),主推通育401、通育403、長白20、長白19等。
3 種子處理不當
3.1 有些農民不用鹽水選種、不曬種,導致種子芽勢降低,育苗期就很難做到苗齊苗壯。所以,浸種前必須在室外將種子平鋪8~10厘米厚,曬1~2天,要求不在強光下直接照射,每天翻動3次左右,然后,用比重為1.13(50公斤水+13公斤鹽)鹽水選種,選種后,把選好的種子用清水沖洗干凈即可(一般清水沖洗2~3次)。
3.2 浸種效果不好,惡苗病發(fā)病率較高。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浸種藥劑都是低毒,如果用藥量把握不好,尤其是量低就會影響浸種效果;二是浸種溫度、時間都會影響浸種效果,正常情況下,浸種需積溫100℃,浸種溫度為15℃時,應浸7天;如果溫度在10℃時,則應浸10天;20℃,則應浸種5天。但大部分農民只記浸種天數,不考慮浸種溫度。另外,不同品種種皮薄厚不一,時間也略有不同。如種皮薄的需100℃的積溫,種皮厚的應適當增加積溫。就因為這些常識一些農民朋友把握不好,導致浸種效果差,致使一些田塊惡苗病比較嚴重。也是造成有效穗數不足而減產的一個原因。
4 播種量偏大
正常播種量:旱育苗150~200g/m2芽籽;機插盤育苗100~120g/盤芽籽;手插盤育60~80g/盤芽籽;塑料盤育苗60~80g/盤芽籽;塑料缽盤育苗每缽3~4粒芽籽。然而,有些農民播種量竟高到旱育苗7~8兩/m2,個別達到1斤,導致秧苗素質下降。有效分蘗率低,很難獲得更高的產量。
5 苗床管理跟不上
苗床管理主要表現在水分、溫度,特別是2.5葉期以后的管理,因為這時期秧苗需水量大,蒸發(fā)快,必須及時澆水,而恰恰這時容易出現水旱田爭工,顧不上苗床管理,想起來澆水,或一天就澆一遍,通風又不及時。有時,中午大棚內氣溫達30~40℃,甚至40℃以上也不通風,造成秧苗徒長,形成弱苗,導致秧苗素質嚴重下降。
澆水通風是苗期管理的重點。具體做法是:
5.1 在水稻出苗綠化后,就要揭掉地膜,最好在早晨或晚上揭地膜,棚內外溫差小,秧苗適應新的環(huán)境快,如果中午氣溫高時揭地膜,地上部秧苗水分蒸騰快,根部吸收慢,易造成秧苗生理失水。秧苗2葉期前,一般情況下不用澆水,土壤保持濕潤就可以了,當早晨葉尖無水珠時或中午秧苗萎蔫時或床面干裂要及時補水,床面有積水要及時晾床。秧苗2葉期后,要在早晨或者晚上澆,一次澆足澆透,但不能灌水上床,減少澆水次數。缽育苗,適當增加澆水次數,每天至少要早晚各澆一次水。
5.2 揭地膜后就可以進行小通風,根據棚內溫度計顯示的溫度,通風達到各葉齡最低溫度界限,要及時閉棚。隨著葉齡的增長,通風煉苗時間相應延長,由其在2.5葉至移栽期,棚內溫度不得超過25℃,高于25℃,要通風降溫。
5.3 在3葉期以后逐漸大通風,棚內外溫度接近一致,如果夜間沒有霜凍,就不用覆膜煉苗,等待插秧。
6 水稻育苗期病害防治
水稻育苗期病害主要是爛種、爛芽、立枯、蒸苗等。發(fā)病原因除種子質量、床土肥力、通透性、病菌、種子和土壤消毒不徹底,以及秧苗瘦弱或徒長等外,主要原因是長期低溫和水分過大造成的。一般健壯的秧苗不會發(fā)病,因此水稻苗期病害的防治應重點放在培育壯苗上,并適當同藥劑防治結合在一起,如播種后遇低溫、多雨,應及時挖溝排水,降濕增溫,減少發(fā)病機會。
7 插秧前做到“三帶”實行健身栽培
在插秧前應做好秧苗“三帶”工作。一帶土:秧苗帶土利于插秧后秧苗快速返青成活。二帶肥:每平方米苗床施磷酸二銨150克,然后澆水洗苗,能促進根系發(fā)育。三帶藥:每100平方米苗床用4克艾美樂兌水噴苗床預防潛葉蠅。同時噴施75%三環(huán)唑或天豐素1500倍液健身栽培。提倡早整地、早插秧、早插秧1天可搶得活動積溫20℃以上,有利于水稻在霜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