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馬鈴薯在種植過程中常發(fā)生病蟲害,而不同的害蟲的發(fā)生特點也不相同,如果可以合理種植,選擇合適的馬鈴薯品種、生育期、環(huán)境條件、立地條件以及栽培方式,種植抗病蟲品種,并且輔以高效低毒的農藥,加強田間管理,就能及時控制病蟲害,將損失減到最小。
[關鍵詞] 馬鈴薯 種植 防治 病蟲害
[中圖分類號] S43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6-0052-02
馬鈴薯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是調整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農民提高經濟收入的經濟作物之一,多年來由于病蟲害的發(fā)生而導致馬鈴薯的質量和產量受到影響,這種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因此,必須找到切實可行的辦法來抵抗病蟲害,提高馬鈴薯的產量與質量,從馬鈴薯的栽培環(huán)境、品種選擇,到生育期控制病蟲害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嚴格把控,總結出一套當?shù)伛R鈴薯種植綜合防治技術。
1 主要病蟲害種類及發(fā)生時間
1.1 主要病蟲害種類
在田間進行大量的觀察和鑒定后主要總結出的結論是:江城縣曲水鎮(zhèn)的馬鈴薯主要遭受的病害種類有晚疫病、早疫病和青枯病等,蟲害種類主要有螻蛄、二十八星瓢蟲、小地老虎、桃蚜等。這些都是當?shù)亻L年以來最主要的病蟲害,嚴重影響著馬鈴薯種植產業(yè)的發(fā)展。
1.2 發(fā)生時間
經過幾年連續(xù)的采樣調查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時期,馬鈴薯遭到的病蟲害種類也不同,比如在幼苗期,小地老虎是最主要的蟲害;塊莖形成期,桃蚜是最主要的蟲害;到了塊莖增長期,早疫病、晚疫病、桃蚜等病蟲害最為顯著,但各個種類的病蟲害有盛有衰,呈現(xiàn)出穩(wěn)定趨勢。
2 病蟲害發(fā)生的各種因素
2.1 氣候關系
降雨量、溫度和空氣濕度對病蟲害的影響很大。初春時期溫度適宜,降雨充沛,這時候馬鈴薯十分容易得早疫病和晚疫病,但隨著氣溫升高,這兩種病害的傳播也將受到一抑制,同時也為蚜蟲、病毒病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2.2 土壤因素
土壤質地的不同也會對病蟲害的發(fā)生產生一定的影響。曲水鎮(zhèn)馬鈴薯的種植區(qū)不同,病蟲害的嚴重程度也不一樣,如在水田區(qū)的病蟲害比在沙區(qū)的病蟲害要嚴重得多。因為水田區(qū)土壤質地比較粘重,易澇易漬,病菌易傳播。這不僅會造成馬鈴薯到后期不生長,還會使馬鈴薯抗性差、加重病蟲害。
2.3 栽培方式的影響
栽培方式的不同對病蟲害的發(fā)生有不同的作用結果。如果水田區(qū)的病株殘體不及時清理就直接種植馬鈴薯,會造成病菌的持續(xù)繁衍,對馬鈴薯的生長帶來不利影響。若要起到良好的種植效果,不僅要在水田建立良好的排水系統(tǒng),還要對土地施足基肥,將腐熟有機肥和硫酸鉀復合肥結合使用,為了降低發(fā)病率,在生長初期還應噴施多效唑。其次為了降低田間濕度,控制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蚜蟲等病蟲害,應注意合理密植,增加田間通風和透光。
2.4 品種的影響
馬鈴薯的品種有很多,不同的品種對病蟲害的抗性也不同。所以,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的綜合防治,要依據品種而定,對癥下藥,主要選擇以抗病性能較好的會—2、合作88品種為主要種植品種。
3 防治措施
馬鈴薯病蟲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預防為主,綜合防治。首先,要選擇脫毒、無病的抗病馬鈴薯品種,其次栽培防治、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馬鈴薯生長而不利于病蟲發(fā)生的田間環(huán)境。用高效低毒的藥劑,控制病蟲的數(shù)量,將危害減到最小。
3.1 選用無病、抗病種薯
抗病種薯的種類有很多,會—2、合作88等品種是目前抗病效果比較好的品種。種植時要注意要切實把好檢疫關,為了減少田間初侵染菌源,播種前要嚴格檢查并剔除病薯并對種薯進行嚴格消毒。
3.2 種薯要做好消毒工作
為了預防早疫病、晚疫病,在種植前需曬將種子曬兩天,采用酒精浸泡種子,然后將種子立刻撈出來,也可以通過使用福爾馬林來代替酒精浸泡種子,然后利用薄膜將浸泡好的種子悶一會兒,兩個小時后將種子拿出來置于通風處晾干。如果為了使得效果達到最佳程度,還可以將風干后的種子再通過草木灰、多菌靈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配置好拌種。一般選擇外形比較規(guī)則整齊,表皮比較光滑的種薯做種。
3.3 種植脫毒馬鈴薯
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與種薯密切相關。產量和質量直接受到種薯品質的影響,一旦種薯的品質不好,就會直接影響到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非但達不到高收益的目的,還會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如果馬鈴薯感染了病毒,進而病毒會蔓延到馬鈴薯的整個植株和莖塊,這種現(xiàn)象帶來的經濟損失是我們不能預想的。故種植一些抗病植株或者使用脫毒種薯,是實現(xiàn)馬鈴薯增產目的的有效措之一。
3.4 加強田間栽培管理
加強田間栽培管理,要注意基本的幾項要求,首先就是查苗補缺,其次要中耕培土,在出苗后到開花期間,要進行三次培土,還要對其進行科學灌水,在播種后就要灌一次水來保證可以出苗,,出苗后只需保持田間濕潤就好了,在花蕾期后因為需水量較大,就要在半個月左右灌一次;最后就是要合理施肥,由于馬鈴薯在整個種植過程中對肥料的需求量相對較大,而且對肥料的敏感性也較強,所以在對馬鈴薯的施肥的問題上要嚴格控制所施肥料的數(shù)量和施肥的時間,
3.5 科學使用藥劑防治
一旦發(fā)現(xiàn)了病蟲害,就要及時處理,防治病蟲害的繼續(xù)蔓延,在防治的過程中,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進行防治,這樣不僅會使防治效果達到最佳水平,也可以將損失減小到最小,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由于不合理的防治措施給環(huán)境帶來的污染,符合生態(tài)農業(yè)的發(fā)展要求。
根據馬鈴薯的種植特點和主要病蟲害發(fā)生因素的的研究,掌握病蟲害的防治技術顯得尤為重要,為了達到經濟利益最大化,就要向當?shù)剞r民廣泛宣傳防治技術,提高農民的防治意識,同時政府要安排專業(yè)人員對農民們進行專業(yè)培訓,使人人都接收科學的思想,提高科學文化素質,這樣就會在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使得防治效果明顯提高,這樣也會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對環(huán)境的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還極大地提高了經濟效益,更好地避免了由于病蟲害帶來的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譚宗九,王文澤,丁明亞,等.氣象因素對馬鈴薯晚疫病發(fā)生流行的 影響[J].中國馬鈴薯,2001,15(20):96-98.
[2]王俊峰.馬鈴薯病蟲害的防治和檢疫[J].科技資訊,2008,26:134.
[3]侯忠艷.馬鈴薯晚疫病癥狀識別及綜合防治措施[J].科技咨詢導 報,2007:2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