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析精神科心理障礙患者護理中運用心理護理技巧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精神科收治的心理障礙患者84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其中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而觀察組在基礎上,再運用心理護理技巧,對兩組的護理效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的HAMD和HAMA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臨床上將心理護理技巧運用在精神科心理障礙患者護理中,可以使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得到緩解,增強護理滿意度,緩解緊張的護患關系。
關鍵詞:心理障礙;心理護理技巧;精神科
通常情況下,精神科疾病患者大部分缺乏對疾病的正確認識和了解,往往合并行為、思維、智能以及情感等障礙,再加上大部分患者存在嚴重的心理障礙,容易出現抵觸行為和情緒,合作性和治療依從性差,并且還容易出現過激行為,甚至自殺或者自殘,嚴重危害患者健康,所以加強精神科心理障礙患者的護理尤為重要[1-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12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心理障礙患者84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2例。對照組中25例為男性,17例為女性,年齡26~70歲,平均年齡為(46.7±13.5)歲,病程8個月~4年,平均病程為(2.2±1.3)年;觀察組中24例為男性,18例為女性,年齡28~71歲,平均年齡為(46.8±13.6)歲,病程9個月~4.5年,平均病程為(2.3±1.4)年,兩組在基本資料包括病程、年齡等方面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在對癥治療的基礎上,再接受一般護理。
1.2.2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再運用心理護理技巧,因為患者的心理障礙程度不同,再加上患者具有個體差異性,所以護理方法也存在著明顯的區(qū)別:①焦慮心理護理:焦慮心理狀態(tài)的患者在臨床上表現為失眠、激動、飲食減少、哭泣以及心煩意亂等癥狀,首先護理人員應該與患者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獲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引導患者傾訴內心的真實想法,然后再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給予患者個性化心理護理。②恐懼心理護理:恐懼心理狀態(tài)的患者一般在臨床上表現為心跳加快、面色蒼白、血壓升高以及四肢發(fā)涼等癥狀,由于患者在恐懼的狀態(tài)下對醫(yī)護人員具有較強的依賴性,所以護理人員應該熱情接待剛入院的患者,給予患者適當的健康教育,幫助患者熟悉陌生的醫(yī)院和病房環(huán)境,并且在進行檢查和治療前,告知患者檢查的注意事項、要求以及目的等,避免患者出現恐懼情緒。同時,護理人員還可以運用啟迪或者暗示的方法,幫助患者建立自信和勇氣,消除恐懼情緒。③興奮心理護理:對于處于興奮狀態(tài)下的患者,護理人員應該盡量為患者營造安靜、舒適的病房環(huán)境,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在與患者進行接觸時,需要保持安詳、親切、冷靜、關懷的態(tài)度,使患者的激動情緒得到緩解,并且對患者的沖動先兆進行密切觀察,一旦發(fā)現患者出現攻擊行為,應該保持冷靜的態(tài)度,盡量安撫患者,穩(wěn)定患者情緒。④抑郁心理護理:大部分抑郁患者容易出現自卑、悲觀、失望以及無信心等癥狀,尤其是容易出現自殺行為或者消極觀念。所以,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鼓勵和支持,并且叮囑患者家屬定期到醫(yī)院探視患者,讓患者感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溫暖。
1.3觀察指標 運用漢密度抑郁量表(HAMD)和漢密度焦慮量表(HAMA)于治療前后分別評價兩組的抑郁和焦慮狀態(tài),得分越高,說明抑郁或者焦慮狀態(tài)越嚴重[3]。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運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本次研究數據,運用均數±標準差(x±s)來對計量資料進行表示,采用t檢驗,運用百分率(%)來對計數資料進行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顯著。
2 結果
2.1兩組HAMA評分干預前后對比 干預前,對照組和觀察組的HAMA評分分別為(18.67±3.11)、(18.56±3.21)分,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HAMA評分分別為(12.02±1.11)、(16.02±2.98)分,組間比較差異明顯(P<0.05)。
2.2兩組HAMD評分干預前后對比 干預前,對照組和觀察組的HAMD評分分別為(20.44±2.98)、(20.56±2.78)分,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HAMD評分分別為(15.23±1.09)、(18.79±2.56)分,組間比較差異明顯(P<0.05)。
3 討論
心理護理作為充滿科學性和藝術性的一種工作模式,廣大護理人員越來越重視運用心理知識護理患者的意義和作用,并且護理人員的工作技巧、服務態(tài)度以及專業(yè)知識在一定程度上與心理護理效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4]。因為精神科心理障礙患者在情感、思維、意志、以及情感等方面存在明顯的異常,所以給予患者心理護理,通過肯定的語言、鼓勵的方式能夠使患者的認知得到改善,使患者的自信心增強,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5]。同時,根據患者的不同心理障礙,給予患者針對性心理護理技巧,可以更好地幫助患者解決心理問題,使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在一定程度上對促進患者康復和回歸社會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6]。
在本次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HAMD和HAMA評分改善明顯,護理效果顯著。由此可見,臨床上給予精神科心理障礙患者心理護理技巧,可以使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得到改善,緩解心理障礙程度,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孫蕾.精神科臨床護理工作中優(yōu)質護理服務模式的應用[J].當代醫(yī)學,2014,19(9):126.
[2]宋文英.優(yōu)化護理工作模式在精神科優(yōu)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4,12(4):38-41.
[3]梁謝群,熊應菊,段從鳳,等.探討優(yōu)質護理工作模式在精神科的應用效果[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3,19(1):172-174.
[4]曹曉燕.精神科臨床護理工作中優(yōu)質護理服務模式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22(1):211.
[5]徐紅英,金鳳仙,姚國莉.優(yōu)質護理服務在精神科應用及對基礎護理質量影響[J].中國農村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3,12(4):1432-1434.
[6]蒙艷.精神科心理障礙患者實施心理護理技巧的探討[J].華夏醫(yī)學,2011,24(5):605-606.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