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腦梗塞患者開展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效果進行分析。方法 選擇我院2013年5月~2015年收治的62例腦梗塞偏癱患者進行觀察和分析,各為31例的研究組和對照組分別采用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和常規(guī)護理,并對比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 研究組的肢體功能恢復總有效率為90.32%,與對照組的67.74%相比效果更佳,且差異P<0.05;研究組肌肉恢復力度III級以上比重明顯多于對照組,且差異P<0.05。結論 在腦梗塞患者的臨床治療上增加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提升整體的肌肉恢復力度,值得推廣。
關鍵詞:腦梗塞;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肢體功能恢復;肌肉恢復力度;護理效果
引發(fā)腦梗塞的原因是患者的腦部血管組織發(fā)生了循環(huán)障礙,且具有發(fā)病時病情急、情況危急等特點,臨床癥狀上表現(xiàn)為失語或者偏癱等,主要發(fā)病人群為中老年患者,加上腦梗塞疾病會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導致患者出現(xiàn)的死亡率和殘疾率比較高。為了進一步減輕患者的生活負擔,改善其生活質量,本文選擇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應用在腦梗塞患者的臨床治療上,并探析其應用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3年5月~2015年收治的62例腦梗塞偏癱患者進行觀察和分析,將患者分成各為31例的研究組和對照組,其中研究組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齡45~76歲,平均(62.59±4.56)歲;病程:6個月~3年,平均(8.66±5.14)年。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齡46~78歲,平均(63.69±4.87)歲;病程:6個月~4年,平均(9.08±5.74)年。兩組患者在臨床資料對比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為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即日常的病房輸液護理、環(huán)境檢查還有健康指導等;而研究組則實行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具體如下。
1.2.1初期護理 接收患者入院后,先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進行合理觀察;其次,指導患者保持正確的舒適體位,如仰、側臥位等,并按時叮囑患者轉換體位,以免肢體受到長期的壓迫后產生壓瘡;最后,確定患者的生命體征基本趨于穩(wěn)定,即可指導患者開展早期的康復訓練,以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避免偏癱部位的肌肉發(fā)生萎縮。
1.2.2坐、站、行走功能訓練 ①接收患者入院后1 w,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指導患者開展基礎的坐位訓練,初期鍛煉時,盡量讓患者保持小范圍,以及動作幅度較小的坐姿,角度控制在60°以內,逐漸增加訓練強度之后,再讓患者根據自身承受能力轉成真正的“坐”姿,并適當延長訓練時間。②當患者完成坐位的平衡訓練后,則合理增加訓練強度,即站立訓練,護理人員在指導過程中,應該鼓勵患者將被動站立逐漸轉變?yōu)樽灾髡玖ⅲ栽鰪娬玖r的平衡性和穩(wěn)定性,再一次提升訓練難度,即行走訓練;③護理人員在指導患者開展行走訓練時,應該保持一定的訓練節(jié)奏,以患者的行走姿態(tài)以及走路步伐的平衡性進行判斷,合理增加患者的訓練強度和時間。訓練過程中還需要仔細患者的肢體是否發(fā)生腫脹或者疼痛等不良情況,如果天氣較為寒冷,則需要幫助患者做好保暖措施,減少肢體的裸露,以免影響到后期的康復治療效果。
1.2.3日常訓練 指導患者開展日常生活的康復訓練,如吃飯、上下樓梯還有穿衣服等,并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給予適時的鼓勵,以增加患者的治療信心;同時還要與患者家屬保持良好的溝通關系,請患者家屬主動幫助患者開展康復訓練,以進一步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最后,要求護理人員在制定康復訓練計劃時,應該以患者的病情、康復情況以及訓練的耐受力等方面為基礎,適當增加訓練難度。
1.3觀察指標 ①利用肌力評定方法對患者護理后的肌力進行測定,其中0級為無肌肉收縮感;I級為可接觸到輕微的肌肉收縮;II級為未能在負重情況下運動,但能在水平面上無負重時運動;III級為可以對抗,且可以在抵抗自身重量情況下完成動作;IV級為可以克服中等強度的阻力;V級可以自由運動、克服多重阻力,且肌力與健側相近。②判定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效果:治愈:無殘疾,功能缺損評分減少幅度在90%~100%;有效:輕度殘疾,功能缺損評分減少幅度在18%~45%;無效:功能缺損評分較護理前無變化。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統(tǒng)計學SPSS 13.0軟件對數據統(tǒng)計學處理,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χ2檢驗計數資料,用P<0.05差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分析兩組護理后的肌力測定 研究組護理后的肌力測定等級中,研究組的0級、I級、II級均為0,III級、IV級和V級的例數分別為5例、11例和15例,所占比重分別為16.13%、35.48%和48.39%;而對照組的研究組的0級、I級、II級均為1例,3例,3例,所占比重3.23%、9.68%、9.68%,III級、IV級和V級的例數分別為10例、9例和5例,所占比重分別為32.26%、29.03%和16.13%,二組超過III級的比重對比下。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P<0.05。
2.2分析兩組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 研究組肢體功能恢復總有效率為90.32%,與對照組的67.74%相比效果更佳,且差異P<0.05,見表1。
3 討論
腦梗塞屬于慢性疾病,很難在短期內治愈,且存在一定治療難度,對于腦梗塞引發(fā)的多項并發(fā)癥中,肢體功能障礙、發(fā)音障礙還有些頭痛等癥狀均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1]。其中肢體功能障礙是危害到患者正常生活的嚴重并發(fā)癥,且還會給患者家庭帶來更大負擔,所以腦梗塞患者開展早期的偏癱肢體康復訓練十分必要。本次研究主要對患者的肢體康復訓練進有效指導,首先是初期護理,即患者入院后指導并叮囑患者適當更換體位;接著,是坐位、站立還有行走的功能鍛煉,根據患者的病情康復以及運動能力逐漸增加訓練難度;最后就是日常護理,促進患者各項生活基本技能的恢復[2-4]。根據統(tǒng)計數據可知,研究組的肌力等級超過III級的比重大于對照組,與楊晶等研究人員的研究結果相一致[5];在肢體功能恢復的總有效率對比上,研究組的90.32%高于對照組的67.74%,其差異P<0.05。
綜上所述,腦梗塞患者實行偏癱康復訓練護理,能夠進一步提升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郜紅梅.穴位按摩在腦梗塞患者偏癱肢體康復訓練中的護理觀察[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5(99):276.
[2]吳淑苗.循證護理模式在腦梗死患者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6,20(04):18-24.
[3]張艷.腦梗塞患者偏癱肢體康復訓練的臨床護理體會[J].大家健康,2015,9(07):243-244.
[4]國鳳梅.腦梗塞患者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對策分析[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14,2(18):186-187.
[5]楊晶.腦梗塞患者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方法探討[J].護理進修雜志,2013,28(21):1959-1960.
編輯/羅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