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熙
在我們的地球,蜿蜒流淌著一條條淡水大河,大河流域產生著大河文明。千百年來,這些大河孜孜不倦地孕育滋養(yǎng)人類文明的綿延。世界發(fā)問:在當今全球化趨勢下,如何深刻了解大河文明對于人類社會的重大意義,如何從自然和社會的角度深層次挖掘大河文明的獨特價值?
2016年9月20日,在中國最大河流長江的中部流域城市武漢,舉辦了引人矚目的國際性論壇“2016大河對話”。
各國專家多角度贊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主任邁克爾·特納教授認為:“‘大河對話在應對未來10年的城市挑戰(zhàn)中,將會有力恢復人類居住地和文化遺產的成果”。
這位世界遺產專家指出:“我謹代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文化助理總干事弗朗西斯科·巴達蘭(Francesco Bandarin)教授,向各位與會人員致以問候;對武漢市政府主動認識文化與自然之間的聯系并提供時代與所處環(huán)境之間人類的連續(xù)性這一舉措表示歡迎。”他說:“中國武漢市的政府能夠舉辦這一論壇,是它主動認識到文化與自然之間的聯系,并有效提供時代與人類生存環(huán)境之間不可分割的連續(xù)性的歷史性舉措?!?/p>
這位專家接著說,大河產生了大河文明,首先是美索不達米亞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尼羅河、長江和黃河,其次是印度河、伏爾加河和多瑙河。這些搖籃文明給世界帶來了語言、寫作、文學、藝術和科學。
為了利用可再生能源,人們使用了古老的大壩和灌溉系統(tǒng)。作為創(chuàng)意天才的杰作,舒什塔爾的古代水利系統(tǒng)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且現已轉換為現代水力發(fā)電。這些能源孕育著生命,伴隨著風險,并經常引起眾神的憤怒,引起災害(介于洪水和干旱之間)。
他特別以武漢市為例說:“就以武漢為例,2016年夏天的大雨災害,就給市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損失。但這座城市勇敢地抗擊了災害?!?/p>
美國環(huán)球健康與教育基金會主席肯尼斯·貝林認為,“從小,我們就被告知,地球上的水很多很多,但是能被人類使用的淡水,其實只占到地球水資源的萬分之三。人類大量的文明,都源自這萬分之三而問世。
“人的生存是離不開水的,淡水是一座城市發(fā)展的必需品,每一座偉大的城市,都位于大河之畔。例如塞納河畔的巴黎,泰晤士河畔的倫敦,涅瓦河畔的莫斯科,哈德遜河畔的紐約,還有長江邊的武漢。
“說到毗鄰長江的武漢,不禁令我想起我的家鄉(xiāng)。1928年,我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的弗里波特市出生,隨后在威斯康辛州門羅市長大。這兩個地方都毗鄰美國最大河流——密西西比河。我期待人類研究大河文明所作出的貢獻,應該能像大河一樣滋養(yǎng)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p>
對話緣何選址武漢
對話緣何選址武漢?
武漢市市長萬勇就此作答:“武漢之所以要發(fā)起舉辦這一國際論壇,皆因這座內陸城市是長江流域的中心節(jié)點城市,更是孕育長江文明的搖籃之一。17世紀初,以武漢市的漢口東方茶港為起點,萬里茶道橫穿歐亞大陸,成為連接長江與伏爾加河的世紀動脈。九省通衢的地理區(qū)位和商業(yè)盛景,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的國家定位,以及中國著名高新科技產業(yè)集群的雄厚城市實力,促使這座城市期待更好地擁抱長江、傳承文明?!?/p>
他介紹道:“中國超大城市武漢市,因其橫跨長江而被稱為‘江城。武漢市常住人口達1060萬,擁有80多所高等院校、700多所科研機構、2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每年在校大學生多達130萬名。來自世界各國的嘉賓和代表,在我們這座美麗的城市,可以圍繞‘大河文明的嬗變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主題,聚焦大河流域經濟、文化、生態(tài)的演變軌跡及可持續(xù)發(fā)展,進行廣泛的研討、交流、溝通。”
萬勇認為:“江河是大地的血脈,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搖籃?;厮萑祟悮v史,尼羅河孕育了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幼發(fā)拉底河孕育了兩河文明,印度河、恒河孕育了印度文明,長江、黃河孕育了華夏文明;萊茵河、多瑙河、伏爾加河、亞馬遜河、密西西比河,孕育了交相輝映的大河文明。
“人類文明因大河而生,受大河滋養(yǎng),隨大河流淌,與大河共存。論壇作為世界大河文明的對話平臺,將促進世界大河文化交流和文明交融,實現大河流域城市共同發(fā)展、共同繁榮?!?/p>
成果疊加效應顯現
在9月20日的主旨論壇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主任邁克爾·特納教授的《河流文明》、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副主席阿爾伯托·賈蘭汀尼的《全球化背景下博物館所面臨的新挑戰(zhàn)》、美國環(huán)球健康與教育基金會主席肯尼斯·貝林的《影響世界或被世界影響——博物館的力量》、中國工程院院士鈕新強的《傳承治江興水智慧 再創(chuàng)長江文明輝煌》、中國科學院院士殷鴻福的《長江呼喚對話》等發(fā)言,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大河文明的歷史、形態(tài)、對現實社會的影響力,以及未來前景。
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聚焦大河流域經濟、文化、生態(tài)的演變軌跡及可持續(xù)發(fā)展,并對此進行廣泛的研討。
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副主席阿爾伯托·賈蘭汀尼提出了大型城市所面臨的新挑戰(zhàn):“2016年,全球大概有2.37億的人因經濟、政治等原因,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到其他的國家、城市去居住,有不同血統(tǒng)、不同文化、種族、語言、宗教的人來到某個地方,就會對這一地區(qū)的城市博物館等文明生態(tài)形成挑戰(zhàn);武漢也正在越來越國際化,這里將可能涌入更多的外國人、外地人,我們如何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去面對這樣的變化,將是每個大型城市需要考慮的問題。”
如何治理一條大河的污染?
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科學助理艾德禮里安·施密德·布雷頓說,無論工業(yè)還是生活用水,人類都要學會節(jié)約,用更少的河水,“我們想辦法提高水的質量;萊茵河沿岸所有國家能制造下水系統(tǒng),分清哪些是污染物,并把污染物去除;大家可以一邊談經濟發(fā)展問題,一邊談河流治理問題。河流治理和經濟發(fā)展的問題是可以相結合的”。
論壇還通過了《2016大河對話武漢宣言》,決定“大河對話”將每兩年舉辦一次。參與對話的大河流域博物館負責人還共同簽署了《大河流域博物館合作備忘錄》。
武漢市與秘魯普卡爾帕市、烏干達金賈市簽署了建立友好交流城市關系協(xié)議書。美國環(huán)球健康與教育基金會與長江文明館簽署了動物標本捐贈協(xié)議。(作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