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面,也有人稱為意大利通心粉,是西式食品中最常見的,很多飯館里都會提供,年輕人比較喜歡。為何意大利面的口感好,是因為其原料——杜蘭小麥;這是世界上最硬質(zhì)的小麥品種,具有高密度、高蛋白質(zhì)、高筋度等特點,所以意大利面耐煮、口感好。由杜蘭小麥添加輔料制成通心粉,營養(yǎng)成分則隨輔料的不同而異,且更易于消化吸收。
但遺憾的是,有些人不太喜歡拌意大利面的醬,也許這不是地域的問題,或者食材本身帶來的單調(diào),我們能否用合理的做法,讓它變得更美味,更有營養(yǎng)呢?下面筆者就來介紹一種“川汁魚茸空心面”,相信您一定愛吃。
九個步驟不可少
說干就干,先上食材。
食材:空心面60克,草魚半條去骨,蘆筍5根,水發(fā)木耳6朵,姜1小塊,蒜2瓣,小米椒2根(根據(jù)個人情況而加)。
調(diào)料:鹽6克,雞粉2克,糖0.5克,料酒5毫升,生抽5毫升,李錦記蒜蓉辣椒醬5克,水少許,淀粉適量。
步驟
第一步:魚肉用刀刮成茸剁細,加入鹽1克,姜汁水(用姜泡的水),蛋清1個,淀粉少許,順時針方向攪動上緊,加入少許油融合到魚茸中。
第二步:將蘆筍斜刀切成2厘米的段;木耳去根;小米椒切成段;姜和蒜切成片。
第三步:把空心面放入沸水中,加入5克鹽煮2分鐘,改小火燜8分鐘(個人認為這樣比較有彈性)過涼水,一側(cè)開口,填入魚茸。
第四步:鍋上火,下入橄欖油,將魚茸空心面煎30秒左右撈出。
第五步:另起鍋,下入橄欖油,將蒜蓉辣椒醬(1小勺)炒出紅油。
第六步:倒入姜片、蒜片、小米椒炒香,烹入料酒。
第七步:倒入蘆筍和木耳,并烹入少許水(2小勺),翻炒15秒。
第八步:倒入魚茸空心面,下入生抽1小勺(約5克),雞精半勺(約2克),糖1勺尖(約0.5克),翻炒均勻。
第九步:當你感受到生抽和辣椒醬的味道時,再勾入少許淀粉炒勻,出鍋裝盤。
營養(yǎng)碎碎念
您別小看這一盤面條,卻是營養(yǎng)豐富的美味。
首先,國人自古就喜歡食用草魚,那時它叫“鯇魚”,清代醫(yī)學家王孟英曾寫過一本食療專著《隨息居飲食譜》,書中說,鯇魚“甘溫,暖胃和中”。適合身體虛弱的人食用。而且,草魚肉屬于白肉,每100克魚肉所含脂肪不足2克,而100克香腸(紅肉制品)含脂肪多于10克。即便是使用最油膩的挪威鮭魚,其所含的熱量也比豬排少一半。
在生活中,如果你不喜歡或不適合吃草魚也可以選擇其他魚類。因為,魚的種類不同,食材的性質(zhì)也不同。魚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如草魚、鱸魚這樣甘溫的(黃鱔溫的性質(zhì)更強一些),一類如黑魚那樣甘寒的。這樣,在享受美味的同時,又可針對自己的寒熱體質(zhì)進行調(diào)理。
其次,作為配料的蘆筍,有“蔬菜之王”的美稱,富含多種氨基酸、蛋白質(zhì)和維生素。它是舶來品,自清代開始在我國種植,中醫(yī)認為它甘寒,清熱生津,利水通淋。木耳,甘平,補氣耐饑,還有活血之功。姜、蒜、辣椒的作用在此就不贅述了。
總之,這種美食是中西合璧,老少皆宜,多種食物搭配在一起,可以有效促進營養(yǎng)的吸收,同時少許的辣味還可增進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