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藥之長屬黃芪
黃芪本作“黃耆(音qí)”,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被列為“上品”。古人給藥材起名字,有相當(dāng)一部分能夠反映藥材的特征。明代醫(yī)藥學(xué)家李時珍解釋得名緣由:“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通作黃芪?!?清代醫(yī)家黃宮繡也說:“(黃耆)為補氣諸藥之最,是以有耆之稱。”
上品“綿黃芪”
歷史上,黃芪以隴西一帶(相當(dāng)今甘肅省東部、渭河上游)以及山西省所產(chǎn)為勝,今《中藥大辭典》認(rèn)為,黃芪主產(chǎn)內(nèi)蒙古、山西、河北等地。
“綿黃芪”是黃芪中的上品。對“綿芪”的解釋有兩種,一種說法是“根折之如綿者為好,故名綿芪”;另一種說法是“產(chǎn)綿上者良,故名綿芪”。所謂“綿上”是歷史上黃芪的道地產(chǎn)區(qū)之一,位于今山西介休東南、濁漳河上游,現(xiàn)更名沁縣,此地出產(chǎn)的黃芪質(zhì)優(yōu)品佳,《本草綱目》曾稱贊:“黃芪本出綿上為良,故名綿黃芪。”
我們?nèi)粘S玫狞S芪主要有兩個植物來源,一是蒙古黃芪,二是膜莢黃芪,均屬豆科植物。作為藥用的是它們的根,一般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根頭,曬至六七成干,分大小粗細(xì)理直,捆成小捆再曬干,即完成初步采制。
性狀特點
1.呈直根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長30厘米~90厘米,直徑1厘米~3.5厘米;2.表面縱皺,呈淡棕黃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zhì),栓皮易剝落露出黃白色皮層;3.質(zhì)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強(qiáng),并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菊花心),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空洞;4.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什么樣的黃芪好?
黃芪以根條粗長、菊花心鮮明、空洞小、破皮少者為佳。另外“金盞銀盤”為正品黃芪與眾不同之處,指的是黃芪藥材的橫切面,木部呈黃色,皮部呈白色,如同金銀相映之態(tài)。
功效劑量
中醫(yī)認(rèn)為黃芪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臨床可用于治療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久潰不斂,以及血虛萎黃、內(nèi)熱消渴等癥。一般入藥用量10克~15克,大劑量可用30克~60克。
炮制
黃芪可炒制,也可蜜炙。前者為黃芪切片用麥麩炒至深黃色,篩出晾涼入藥者,這種炮制方法制成的黃芪稱為炒黃芪,由于麥麩可入脾胃,故能增強(qiáng)黃芪健脾補氣的功效。
后者稱為炙黃芪,又叫蜜炙黃芪、蜜黃芪,是將黃芪片用蜂蜜拌勻,炒至不粘手時取出攤晾而入藥者,其補氣潤肺的功效較炮制前強(qiáng)。
品種
常見的品種有蒙古黃芪(沖正芪)、炮臺芪、膜莢黃芪等:
蒙古黃芪:栽培品中選粗大、皮細(xì)嫩者,經(jīng)加工染色后者為 “沖正芪”,商品呈長條圓柱形,順直,單枝或間有分枝,蘆頭切除,尾端修凈,根頭切口處呈扁圓形,中央空心或呈棕黃色枯朽。表面染成深藍(lán)黑色,摸之手染有藍(lán)黑色。質(zhì)柔而韌,斷面纖維性,皮部黃白色,木部金黃色較鮮明,即“金盞銀盤” 。氣香、味甜有豆腥味而較純。
炮臺芪: 產(chǎn)地來源同沖正芪,系選栽培品中條勻皮嫩者用沸水撩過,搓至順直,斬去蘆頭而成。呈勻條圓柱形,順直,單枝頭尾修切較凈,根頭切口處不顯空頭,頭尾粗細(xì)差距不大。表面灰黃色,較光滑。質(zhì)柔嫩,斷面纖維性不強(qiáng),皮部黃白色,木部較細(xì)密,金黃色,“金盞銀盤” 明顯。氣香,味甜,有豆腥味而較純。
膜莢黃芪:類似于蒙古黃芪,但表面一般呈棕褐色至黑褐色,未去根頭者殘留莖基略少,主莖基明顯,質(zhì)地稍堅硬。
國醫(yī)大師朱良春自制食療方
配方:生黃芪250克,薏苡仁50克,蓮子50克,綠豆50克,扁豆50克,大棗30克,枸杞10克。
制法:將生黃芪用水浸泡20分鐘,枸杞單洗,其他藥物清水洗凈待用。將泡過的生黃芪連水倒入砂鍋中,再加水600毫升,大火煎煮15分鐘,濾汁;再加入1碗水煎煮,沸騰后濾出。將兩次的汁水混合倒入鍋內(nèi),加上洗凈的薏苡仁、蓮子、綠豆、扁豆和大棗,大火煮沸后換小火煮40分鐘,然后再加入枸杞,約10分鐘即成。
服法:以上為5天/人的用量,煮好后放入冰箱冷藏,每日早晚取出少量,用微波爐加熱后服用。
功效: 益氣養(yǎng)血,健脾清心。(肖雄整理)